06.29 「重點關注」羅源蘇區精神永放光芒

「重點關注」羅源蘇區精神永放光芒

「重點關注」羅源蘇區精神永放光芒

羅源蘇區精神永放光芒

「重点关注」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重点关注」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羅源縣黨員幹部到白塔鄉百丈抗日先遣隊遺址參觀。

「重点关注」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羅源縣作為全省48個老區縣之一,是閩東革命的三個發源地和兩個中心之一,是閩東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光榮的革命史。目前,羅源境內留有眾多革命(遺)舊址,全縣 189個村,其中145個是革命老區村。2013年,羅源縣被中央認定為享受原中央蘇區政策待遇縣。

在羅源革命史上,始終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林可彝。他是與李大釗同時期的中國最早一批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之一,從事革命理論探討和革命宣傳活動,曾兩度回羅源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主張,促進了羅源人民的覺醒。林可彝的出現就像一顆紅色種子,在羅源灣廣闊的土地上播下革命火種並生根發芽。

「重点关注」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重点关注」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連羅革命的“井岡山”

鳳山鎮蘇區村是羅源縣老區基點村,包括北漈、水尾、埭下、爐後、葉洋、牛埕等自然村。歷史上,蘇區村屬連羅接壤處的山頭面地區(亦稱“山面區”)。土地革命時期,山頭面成為紅軍游擊隊活動的中心據點,有連羅“井岡山”之稱。

上個世紀30年代之初,連羅革命風雲從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的山頭面地區湧起,連羅革命的核心區很快就從連江的長龍革命根據地逐步轉移到蘇區村,連羅蘇維埃運動星星之火從山頭面全面燃起。與此同時,山頭面湧現出一群“最可愛的人”,他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無私奉獻,對革命勝利作出重大犧牲貢獻。

據《羅源革命史》記載,1929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指示福州市委:“應儘可能在福州附近重要縣份,如連江、羅源找到工作頭緒。”同年10月,連江特支部分成員楊而菖等以各種身份為掩護,先後深入到連羅邊界地區莊裡、後埭等地秘密活動,宣傳發動群眾革命,建立農民協會,秘密發展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子恢、陶鑄、葉飛等先後在山頭面領導連羅革命鬥爭,留下了許多催人奮進的故事。”畢業於北大中文系,71歲的連江縣黨史專家、原連江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吳用耕說,鄧子恢開啟了連羅農民運動,掀起“五抗”鬥爭的高潮;陶鑄建立了連羅第一支武裝力量,開闢了連羅山頭面地區革命根據地;曾志指導了連羅“土改”運動,為全國土地革命積累了經驗;葉飛帶領連羅人民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為連羅蘇區贏得了“紅旗不倒”的讚譽。

“山頭面是連羅地區土地革命的核心區,當時的紅軍游擊隊比較弱小,面對強大的國民黨軍隊,熱心支持地下黨開展武裝鬥爭的山頭面群眾給予黨組織和紅軍有力的支持。”吳用耕說,1934年9月,閩東特委決定將連羅紅軍主力轉移到閩東地區,併成立閩東獨立師。在轉移的過程中途遭遇敵軍,葉飛與警衛員失散。為轉移敵人視線,葉飛隱藏於山頭面,輾轉莊裡、埭下、水尾、北漈等村,並由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負責他的保衛工作。與此同時,葉飛在山頭面莊裡村主持召開中共連羅縣委擴大會議,決定將中共連羅縣委分開領導,正式成立中共羅源縣委。

“葉飛在北漈村過夜時,我的叔父項錦善曾護衛過他的安全。”羅源退休教師項啟書,兒時常聽叔父與父親講起當年的故事。由於北漈村游擊隊員多,常遭到突襲,組織上安排項錦善保衛葉飛的安全,天亮後又護送他到別的自然村,安全轉交給其他人。

人民軍隊兩次解放羅源城

歷史上,羅源曾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壯舉,其中,兩次解放羅源城是波瀾壯闊的紅色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

福建省政協原主席遊德馨在《長征紅旗飄羅川》一文中寫道:“解放羅源城的隊伍是1934年紅軍長征先遣隊的隊伍。”作為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第一縷紅飄帶,1934年8月14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先遣隊在連羅黨組織和游擊隊配合下,由參謀長粟裕親自指揮,經過兩個小時戰鬥,攻克羅源縣城。

“1934年8月13日,紅軍攻克羅源城戰前動員會在北漈村召開,得到了山頭面群眾的大力支持。”據項啟書介紹,在紅軍攻克羅源城支前工作中,山頭面鄉、村三級蘇維埃政府發動和組織群眾齊心協力連夜砍竹子造竹梯,以供登城之用。時間緊,任務重,鄉蘇維埃政府安排青壯年群眾上山砍柴並迅速扛回村裡,中老年人馬不停蹄造竹梯、綁擔架,婦女兒童幫著搓繩子,終於趕在當天夜幕降臨時將竹梯和擔架扛下山。同時,婦女們還廢寢忘食為游擊隊員趕編草鞋,連夜送到紅軍游擊隊手裡。

“為適應武裝鬥爭需要,就地生產軍工產品就顯得十分必要。”項啟書說,1934年,羅源縣委在山頭面牛埕村創辦兵工修造廠,游擊隊員項雷雷貢獻出自己的民房作為廠房,並從長樂等地僱聘10多位技術人員生產土製槍、步槍、大刀、長矛等武器,後因國民黨大舉圍剿,廠房被燒,廠長也被捕犧牲。

解放戰爭時期,山頭面的革命烈火繼續燃燒,並向羅源縣城東、城北地區傳遞。1948年8月,中共五縣(羅源、連江、林森、閩清、古田)中心縣委在山頭面建立革命根據地,抽調20名黨員及各區工委選送70多名骨幹集中學習,籌備游擊隊組建工作,並於9月成立連羅遊擊總隊。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關頭,為迎接羅源解放,連羅邊區工委適時成立,山頭面黨支部應時而生。這期間,一批又一批山頭面群眾加入到革命隊伍當中來,他們利用表面身份作為掩護,擔任傳遞情報工作,為羅源解放作出功不可沒的貢獻。

今年83歲的王朝釗老人,是羅源鳳山鎮蘇區村人,他的父親王康夢就是游擊隊最早的一批地下交通員。1948年,王朝釗13歲,通過他小學老師王文秋,他第一次接觸到了革命。“王老師是地下黨,他和幾名老師在村裡辦學校,其實是通過教育來宣傳革命思想。”王朝釗老人回憶,那時候王文秋和老師們白天教書,晚上來到村民家中,與村民秉燭夜談,勸說村民們支持革命。當年的王朝釗,人小鬼大,深得王文秋的信任,他曾經多次受託為游擊隊員送信。“當時形勢還是很緊急的,路上時常有國民黨設卡,那時候我就是一個小孩,對方對我毫不在意。”王朝釗說。

巧合的是,第二次解放羅源城也是8月14日,時間相同,但中間相隔15年。1949年8月14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十兵團在羅源各級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配合下,成功解放羅源城。

紅色精神催人奮進

新中國成立後,蘇區村屬南門外村,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時從南門外村分離,設蘇區生產大隊,村名延用至今。1995年,為了讓城區人民喝上放心水,羅源縣投資4200萬元建設蘇區水庫電站,並修建蘇區公路,造林復耕,對蘇區村進行整村搬遷。1997年,蘇區村人民弘揚革命精神,舍小家、為大家,全村實行異地移民搬遷。

“下山腿軟,上山氣喘”是搬遷前蘇區村的真實寫照,現在的蘇區村位於城郊南部城鄉結合處104國道邊,交通便利。走進村莊,美麗的花圃、清潔的水泥路、統一的停車場、林立的新穎小洋樓,彷彿一個城市的溫馨小區。

可以說,羅源的“紅色”已經浸透皮膚,融入血脈中,刻在骨子裡。隨處可見的紅色革命印記,時常喚醒羅源人的革命記憶,就連羅源曾經最負盛名的特色礦產花崗岩,也被親切地叫做“羅源紅”。年初開園的鳳梅生態公園也被烙上革命印記,即便是不曾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我們,在漫遊公園步道的過程中,也可以探尋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遺蹟,感受革命魅力。

羅源人的紅色革命精神,在歷史上是一脈相承的。不論是山頭面群眾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艱苦創業,還是和平建設時期“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奉獻,無不體現著羅源人的紅色基因。

近年來,羅源縣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用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勵著幹部群眾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更加努力奮鬥。紅色基因教育提振全縣幹部的“精氣神”,為高質量發展鑄造紅色引擎,開啟新時代發展“加速度”。今天的羅源,以“抓項目促發展”為抓手,強化項目優先理念,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推進一系列項目落地實施。同時,依託羅源灣北岸港口、區位優勢,強化招商環境,優化服務環境,在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中搶抓機遇。

時至今日,羅源人也始終秉承著紅色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深化作風建設,凝聚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在羅源“滾石上山、跨越趕超”的階段,全縣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幹事創業上,以建設千億海港城為發展方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當好新時代“答卷人”,譜寫無愧於時代的羅源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奏響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羅源的宏偉樂章。

福州日報 2018年6月28日 A12

「重点关注」罗源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福建《政務新媒體》採編中心 檸檬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