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拼多多路在何方?

是曇花一現還是潛力股?很多人對現在的拼多多充滿困惑。

與頭條和快手頗為相像,發跡於三、四線城市的拼多多也是在眾人尚未察覺時,突然迅速成長起來。如今,頭條靠著抖音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快手剛剛收購了A站,成長放緩的拼多多也要考慮自己的路了。

拼多多路在何方?

風波不斷,拼多多的難題在哪?

到底是網紅,還是“網騙”,發展至今拼多多面臨著這樣的質疑。

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電商,在短短不到三年裡野蠻成長,獲客3億,月GMV將近400億。今年4月,拼多多實現C輪融資約30億美元,由騰訊領投,紅杉資本跟投。此前,拼多多的其他投資者還包括,淘寶網的前CEO孫彤宇,網易創始人丁磊、順豐創始人王衛和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等。這樣看,拼多多的確是投資界的“網紅”。

但在輿論場,拼多多又飽受”網騙“的質疑。

幾乎所有可見的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知乎、百度貼吧、天涯以及各大新聞媒體等都能看見對這家電商的負面評價。

平臺假貨橫行,買的東西不是與商家描述不符,就是質量極差;平臺售後服務態度惡劣,對消費者維權,投訴反饋幾乎都是敷衍了事;APP信息轟炸,活動推送煩不勝煩,過多的營銷信息推送等。據中國電子商務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拼多多的投訴量佔行業13.12%,高居行業第一。

拼多多路在何方?

近日,拼多多又陷入了麻煩中,接連遭遇“涉黃涉暴”和“商家維權”事件,這家本就爭議不斷的電商又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為此,拼多多CEO黃崢特意在6月18日舉辦了媒體溝通會,對近期公司遇到的一些輿論風暴進行了逐一回應。黃崢認為商家維權的事被放大了,種種跡象表明,這件事背後有人推動。

黃崢的解釋或有可能。但不可否認,拼多多本身就存在著諸多槽點。

商品質量問題是硬傷。“拼多多現在對整個商品的管控、對服務的品質都很初級。”黃崢在採訪中曾坦誠,他表示拼多多正在通過升級供應鏈和打擊假貨來提高商品質量。

不過,不控制商家准入門檻,如何升級供應鏈?有媒體報道,拼多多平臺開店的門檻較低,企業開店的保證金約1000元,個人開店才需2000元,生鮮和化妝品等品類1萬元的保證金。在拼多多上註冊一家店,上傳身份證信息後,很快審核通過並可發佈商品。如此低的門檻,很難排除劣質商家,升級供應鏈。

利潤過低,“重刑”打假能有效麼?將價格死磕到底的拼多多應該明白,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家不可能長期賠錢賺吆喝。由於拼多多對於價格管控很嚴格,在超低的價格下,商家要想盈利,遵守拼多多“條件近乎苛刻”的管理規則而不受處罰非常困難,甚至有聲音調侃拼多多“靠罰款盈利”。

低價與低門檻是拼多多前期迅速發展壯大的捷徑,但也造成了拼多多的控貨難題。

低價拼團,拼多多模式能否持續?

拼多多的迅猛發展主要來自兩方面:低價和社交裂變。

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從一線城市向非一線城市下沉,廣闊的三、四線以下城市,農村地區以及大量原來不網購的老年人等成為紅利,他們人群眾多,消費精打細算,使拼多多這種極端的低價模式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數據顯示,相比淘寶、京東,拼多多用戶中25歲以下和40歲以上的人群較多,72.78%為女性,65%來自三四線城市。其用戶人群以“勤儉持家,對價格敏感的家庭主婦”為主。這群人往往性價比至上,他們不會過多關心產品的品牌、服務、售後、理念,只關心性價比。

拼多多路在何方?

拼多多路在何方?

同時,擁有中國最廣大用戶基量的微信,成為拼多多的導流入口。藉著微信的廣闊社交土壤,拼多多利用拼團、砍價等方式,迅速形成了用戶的裂變增長,完成流量的原始積累。

但在經歷了三年的迅猛生長後,目前拼多多似乎也開始顯現疲態。據艾瑞指數顯示,2018年拼多多的月獨立設備數增長放緩,月度總有效時長的增長亦小於2017年下半年。

拼多多路在何方?

拼多多路在何方?

此外,一直強調“社交電商”的拼多多,近日產生了變化。黃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特意提到社交電商是一個偽概念,不能籠統地講社交電商。這一舉動讓人不免猜測,拼多多是受到了微信的限制,還是要降低對微信的依賴了?

另外一方面,拼多多低價、次品造成的“Low”形象,讓對品質有追求的人群無法對其產生忠誠度,因此其活躍用戶被限制在了價格敏感的人群中。

而目前,拼多多還處於虧本狀態。據瞭解,拼多多的收益主要來自廣告系統和手續費。手續費收千分之六,還需要付給第三方的支付公司。

今年3月,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曾向媒體表示,拼多多虧錢主要虧在幾個方面,第一是拼多多獲取流量的成本,第二是冠名廣告費用等公司必要開支。達達還表示沒有賺錢的計劃。“關於賺錢,我們現在真的沒有計劃和時間表,”達達稱,拼多多現階段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更多消費者認可拼多多,並吸引更多的商家。

電商的核心還是商品。儘管靠著營銷和流量,拼多多確實積累了不少用戶,但只靠這種模式,拼多多無法走的長遠。

轉型選擇,拼多多要到哪去?

近日,在媒體溝通會上,黃崢表示,拼多多想做電商版的Facebook。

黃崢一直在強調拼多多匹配邏輯,“ 拼多多和淘寶的模式有本質不同。淘寶是流量邏輯,主體是搜索,用戶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來滿足長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薦商品給消費者,SKU有限,但要滿足結構性豐富。

拼多多是人的邏輯,我們通過拼團瞭解人,通過人推薦物,後期會過渡到機器推薦物。拼多多APP裡幾乎沒有搜索,也不設購物車,你可以想像把今日頭條下的信息流換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對於拼多多這樣的假設,一位做品牌電商的人士認為,在這樣的模式下,他是不會入駐拼多多的。“沒有了搜索,你的話語權就完全掌握在平臺手上,推與不推你的產品由平臺說了算,這種限制太過強大。”

今年4月,黃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拼多多的終極定位就是針對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Costco是美國一家收費會員制連鎖倉儲超市,只有付費會員或者其攜帶的親友才能進入消費,其所售商品以低價高質著稱。與普通的零售商(如沃爾瑪)不同,當所有人都想著怎麼賺差價時,Costco依靠會員費賺錢。

Costco賣商品的差價可以非常低,甚至部分商品以虧損的思維出售。通過主動降價,牢牢掌握了用戶忠誠度,然後通過會員費的量價齊升來賺錢。由於毛利率低,Costco給人的感覺就是性價比好。這也導致用戶會加大在Costco的購買量。

同樣的道理,低毛利+會員費模式,讓Costco就算賣得便宜,也能賺錢。Costco單店的利潤是300萬美元。沃爾瑪是150萬美元,Target是100萬美元.

拼多多距離Costco還有多遠?首先是貨品,Costco的貨品以低價高質著稱,而拼多多的貨品目前還處於低價低質的狀態。其次,Costco的盈利點是向顧客收取會員費,而拼多多目前尚無法實現對消費者的收費,只能通過收取商家的廣告費和手續費盈利,這無形中增大了控貨和利潤壓縮的難度。第三,Costco引入自有品牌,代表了穩定的預期,穩定的預期必然包含著相應的溢價,而目前拼多多尚且無法做到。

就像黃崢所言,“我想建一座迪士尼,目前只有兩個旋轉木馬。”

對目前的拼多多而言,未來的轉型之路並不好走。儘管在電商領域應用匹配邏輯很有想象力,但目前尚未有吃螃蟹的人。

更多的人認為,儘管拼多多一直在強調與淘寶的差別,但在轉型壓力下,拼多多可能會繼續早年的淘寶之路,利用低價成功獲取流量之後,再慢慢控制貨品,升級供應鏈,扭轉差口碑,獲取更高維度的消費者。不過,崛起於互聯網蠻荒時代的淘寶尚有時間慢慢改進,而拼多多還能來得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