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照顧其47年,回國後對方這樣回報恩人

文 | 陳飛

提要: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本就落後於世界的軍事實力在各種內戰中消耗無幾,軍事力量也不足以和日本相對抗,唯有無數先烈是用自己的軀體去填補這巨大的差距,才能夠讓勝利女神最終站在我們這邊。一場戰爭的勝利可不是由一方因素所決定的,但抗日英雄們拖出日本的時候,日本軍方也開始自亂陣腳。正面戰場難以突破,背後又有無數抗日武裝力量干擾日軍進攻,在長達十四年的消耗戰裡,日本軍國政府就算是把全國的青年男子全部逼上戰場,也無法在這堆泥淖之中抽出手腳,更進一步了。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照顧其47年,回國後對方這樣回報恩人

1945年,中國人終於等來了這場戰爭的結束。在日本天皇在電臺中宣告投降的時候,侵華日軍還有大部分難以置信,妄圖負隅頑抗的士兵。其實這部分士兵有些並不是因為自己狂熱的信仰,更多的人是別無選擇:日軍在戰爭後期缺少醫療人員,大量的傷兵無法及時得到醫治,最後被拋棄在戰場之上。更何況日軍後來打仗的都是些什麼人呢?本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罷了,不僅沒經過訓練,槍栓都拉不熟練,在戰場上沒起到什麼作用就得負傷甚至陣亡。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照顧其47年,回國後對方這樣回報恩人

那麼,留在中國的日本傷兵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呢?除了被憤怒的中國同胞處死外,還是有幸運的日本鬼子碰上了好心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開始後,一名叫做石田的日軍士兵被丟棄在河南封丘。石田本是日軍編制內的一名諜報員,可以說潛伏在我們的人民群眾當中,做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情。按理說,石田這傢伙身份暴露後是會被村民們架起來給凌遲了,只不過事情發展的結局有些出乎意料。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照顧其47年,回國後對方這樣回報恩人

石田身負重傷之時,發現他的是一名心地善良的村民孫邦俊。孫邦俊沒有加害石田,反而收留了他,對其悉心照顧。有時候大傢伙真不理解孫邦俊是圖什麼,村民們因為這個日本鬼子對他們家冷眼相待,孫邦俊還是一意孤行地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就算石田活了下來又能怎樣?日本人已經被趕出了中國,孫邦俊這種“諂媚示好”的做法是不可能得到回報的。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照顧其47年,回國後對方這樣回報恩人

這大概就是真正的善良吧,孫邦俊不求回報,這一照顧那就是幾十年。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孫邦俊去世後,他的孫子孫保傑還接替了爺爺的工作,照料石田日常起居生活。孫家祖孫倆以德報怨的做法改變了村民對石田的仇恨,後來村子裡發放補助的時候,也會多給孫家一份石田的量。就這樣,石田安然無恙地度過了幾十年。

即便作為日本人,石田也是希望可以落葉歸根的。可中日關係因為這場戰爭長時間處於敵對狀態。直到1992年,中日關係才因美國的關係而緩和。為了加深兩國交流,日本第一次派遣使團訪問中國。這個使團可能還得到了一個秘密任務,便是尋訪流亡中國的日本士兵。

日本傷兵落難中國,河南老農照顧其47年,回國後對方這樣回報恩人

孫保傑得知後,開始為八十歲的石田四處奔走,尋求日本使團的幫助,終於讓石田實現了回國的夢想。回到日本後,石田不僅組織募捐修建學校,鋪蓋公路。為了報答孫家,石田還主動資助孫家人到日本留學。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句話也並非是絕對正確的。你看孫家祖孫倆不就是好心有好報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