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理論前沿|創新農民合作社治理機制 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關口

理論前沿|創新農民合作社治理機制 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關口

理論前沿|創新農民合作社治理機制 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關口
理論前沿|創新農民合作社治理機制 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關口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不同形態的小規模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小規模經營仍將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點問題,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監管容易出現監管盲區。農民合作社通過把處於分散狀態的農戶聯繫起來,構建農戶間“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關係,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的內部監控者,促使每個農業生產者都能按照標準生產,從而有效彌補政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侷限性。去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佈實施10週年,也是我國農民合作社快速起步和發展壯大的“黃金十年”。這10年間,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迅猛,合作社數量持續增長,業務領域持續拓寬,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近200萬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面對新的形勢,農民合作社運作的社會市場經濟環境也呈現出諸多新特點:

土地流轉加速,中農群體崛起。從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土地使用權向種田能手集中,對轉出土地使用權的農戶予以適當經濟補償的主張起,國家政策在強調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前提下,始終允許和鼓勵農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實現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的流轉,以既保護農民的權益,又保障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近年來,隨著土地自發流轉進程的深入,土地的相對集中導致了家庭農場式經營規模、在農村內部形成了新的階層分化和重構現象,逐漸崛起了一個相當規模的中農階層,這為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打下了堅實的軟件基礎。

環境日趨複雜,競爭更加激烈。我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處於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複合進程中,它面臨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一方面,我國農民合作社的功能仍須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亟待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急需與國際市場接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繼續對農業實行高補貼的保護政策,不公平的國際農業競爭環境難以得到根本的改變。全球農業跨國公司利用資金、品牌、管理等優勢,進一步加快垂直整合與聯盟,強化全球糧源、物流、貿易、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佈局,已經控制全球80%的糧食貿易、70%的油籽貿易,對全球農業競爭制高點的爭奪將更趨激烈。

社會信任缺失,治理難度加大。中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它的最大特點是土地不能移動,這種固定在土地上的村民相互間發生可遇見的、穩定的人際關係。信任不必靠彼此的友情來培養,而可以通過關係(血親關係為主的差序格局)的穩定來得到。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日益走向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鄉村自組織資源大量流失。合作社社員越來越成為一個個原子化的經濟理性人,社會信任普遍缺失,無法用平等協商的程序建立起超家庭的合作信任組織。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展轉化成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隨著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城鄉居民不僅要求“吃得飽”,還越來越關注“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營養”等美好生活的要素。因此,農民合作社應該從多個層面著手,不斷創新治理機制,在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關口的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支持家庭農場成為農民合作社的中堅力量。農業活動的主體必須根據生物需要的指令來做出有效反應,而且由於生命的不可逆性所內含的極強時間性或生命節律,決定了農業組織要比工業組織必須更具有反應的靈敏性與行動的靈活性,由此決定了與之相對應的經濟組織不可能是大規模的。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家庭經營方式也暴露出規模小、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另外,在獨特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只能流轉土地使用權的政策下,土地不能自由買賣的事實將對土地集中和農民無產化造成強有力制度性約束。因此,家庭農場無疑是將農戶經營和規模經營結合起來的最好方式,這種方式既堅持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特性,又能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來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檔案的建立和實施。

構建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體。目前的我國農民合作社多是初級形式,合作內容以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為主,主要是當地的主產、種植和養殖以及初加工方面上的合作。但是,就世界範圍來看,不應該簡單將合作社作為經濟主體,更應該注重其綜合性。隨著生產經營實踐的需要,農民合作社正從傳統合作向新型合作演變;從橫向合作向縱向合作深化;從單一的生產合作,向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轉變。因此,應該積極推動新時代的農民合作社成為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體,進一步增強科技、流通、金融三重功能,推動服務領域和範圍向規模化、綜合化發展,在增加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同時,綜合解決農業生產、環境生態、農產品營銷、農民收入等問題。

構建營造組織內部信任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費孝通先生曾以“鄉土中國”來標識中國農村的性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是一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血緣、地緣、家族等產生的協調組織內部及組織間關係的習慣、慣例、習俗廣泛地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生產、交換和分配活動。但是,在長期市場經濟的滲透下,傳統“熟人社會”的信任結構被破壞,農民難以內生出合作能力。在信任結構失調背景下,對於農民合作社的產生、存續和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社會信任以及合作意願很難建立,容易引發合作社社員的農業生產投機行為。因此,必須以激發和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為抓手營造組織內部信任的非正式制度,採用建立農村文化組織、宣揚合作雙贏精神、表彰優秀先進社員等多種方式,強化社員對共同體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對共同體價值的認同和對公共規範、公共原則的維護,培育農村合作經濟賴以成長和發展的“軟環境”和“軟實力”。例如,可以通過舉辦講座、培訓及田間現場會等途徑組織社員學習合作社法、農產品生產標準、有機認證制度和環境保護知識;向農戶宣傳當地因發展綠色健康的現代農業帶來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宣傳合作社獲得的榮譽,提高社員合作精神,增強社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感、榮譽感,降低社員投機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