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對標星巴克 大打公關戰 瑞幸咖啡“演戲”給誰看?

5月8日luckin coffee在北京召開發佈會,這個已經試營業半年的咖啡新品牌。試運營階段拿下了130萬用戶、賣出了500萬杯咖啡,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luckin coffee的中文名稱叫瑞幸咖啡,他們採取了一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目前已經在全國十多個大城市開設了400多家線下門店。

咖啡店需要同時滿足用戶的兩種需求,一是在咖啡店進行社交活動,出門約見時選擇一個商業場所的咖啡館,是個很自然的場景。在這裡,用戶的首要需求並不是喝咖啡,而是用咖啡的錢買了一個會見地點,包括那些抱著蘋果本完成工作的人,把線下咖啡館說成場地分時租賃一點都不為過,顯然星巴克、Costa就是這樣的模式。

另一方面,也有單純為了咖啡消費的用戶,不管是在店裡還是外賣拿走,消費場景並不重要,但是對於這樣需求的用戶,咖啡的口味,也就是產品本身很重要。比如在大城市裡讓年輕人排隊發瘋的喜茶,獨一無二的口感,就算購物體驗糟糕一些,也依然很討喜。喜茶創始人介紹,他花了一年時間修改芝士奶霜的配方,才有了後來的爆品。

其實外賣咖啡的競品,根本不是星巴克,而是速溶咖啡。原因是,外賣咖啡和速溶咖啡的用戶不管在家還是在辦公室,其實都在同一個物理場景,就是此時此刻滿足喝咖啡的需求,用戶可以叫外賣也可以衝速溶,但是它們兩者是互斥的。

小包速溶咖啡的成本只有1元左右,雖然口感不好,但是廉價、方便、即時。在中國咖啡市場,速溶咖啡佔有84%的份額。這些用戶,才是消費升級背景下真正需要瑞幸咖啡教育的用戶。如果用戶願意多付20元錢、多等30分鐘,延遲滿足就是為了更好的咖啡口感。

5月初星巴克已經把它在非門店的所有外銷權利永久性的賣給了雀巢,所以星巴克自己就是線下實體生意。瑞幸咖啡各種公關稿裡,聲稱要“顛覆星巴克”,顯然是打錯人了,瑞幸成功,需要顛覆的是雀巢。如果瑞幸真想“顛覆星巴克”,建議去設計一個更便宜更舒適的線下社交場景,而不是做咖啡。今天星巴克在全球有27000家門店,市值781億美元。之所以對標星巴克,更多還是因為它的市值高,可量化。星巴克也不僅是咖啡,它是從產品、環境再到品牌的系列化體驗。體驗,才是獨一無二的。

就在15日下午,瑞幸咖啡發佈消息,表示星巴克從物業和供應商方面施壓,影響了其正常經營,而且相關公關稿傳的滿天飛。這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公關套路,其實就不太讓人喜歡了。星巴克乾脆回覆媒體稱“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

那些凡是營銷大於產品的消費品,都沒有走太遠的。因為極少有品牌是可以靠營銷來驅動的,那種二流公關公司的外行打法,其實會拉低你的品牌逼格。比如最近有個科技網站接了個大活,找一堆自媒體人七嘴八舌,好像也難說到點上。我的判斷是,5月份以來的一系列公關動作,似乎和下一輪融資有關。

瑞幸咖啡在做的是,用新零售的方法提高坪效比,用一套互聯網打法做營銷,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對。但讓人費解的是,他們為什麼要建立一套長長的用戶轉化鏈,只有下載瑞幸咖啡的APP才能下單。

任何新零售的線上銷售實際就是個流量生意,這一點不管對淘寶京東還是對瑞幸咖啡來說都是一樣的。瑞幸咖啡如果想走通新零售模式,必須解決流量成本的問題,而這是一個長期問題。新零售的核心並不是線上線下一起賣,而是從線上線下獲取最便宜的流量,提供均等化的產品和服務,這也是互聯網的真正優勢。最近有一些宣稱做“新零售”的硬件企業,已經走錯了路。

仔細想想,瑞幸的精準入口只有線下門店、LBS廣告和樓宇電梯間的廣告,線上既沒有微信小程序,也沒有外賣入口,實際上無視了最廉價的導流方式,而選擇了最重的一種,用戶想喝瑞幸只能下載APP。如果這種用戶思維潔癖成立的話,那根本就不會有抖音和拼多多的爆發。

自有APP的缺點導致了漫長的轉化路徑,當然瑞幸咖啡的APP今天就排在了APP Store美食榜的第一位,對於只有400家門店的瑞幸來說,超越了美團外賣餓了麼,這個榜單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奇蹟。

在瑞幸咖啡的發佈會上,列舉了一組市場數據。在歐洲國家,每年人均消費咖啡700多杯,在美國這個數字是400。而中國每年人均消費的咖啡只有4杯。所以這被認為未來增量市場廣闊。可是這個邏輯還是有點小瑕疵,比如說北京一年人均消費100份炸醬麵,深圳人均消費1份,所以深圳未來的炸醬麵市場空間巨大?漏洞是顯而易見的。

要養成用戶喝咖啡和叫咖啡外賣的習慣,其實才是瑞幸咖啡最大的隱性成本。

但是這種教育缺乏護城河,之前連咖啡也打得火熱,很容易被競品以短期營銷的方式衝擊。

而零售是一個公認的苦差事,成本高、利潤率低。即便所謂新零售中的小米,它的線下店已經實現了世界第二高的坪效比,但它的平均每部手機利潤只有2美元。對於咖啡這個低客單價、低頻率的消費品而言,請一線明星代言、請順豐送外賣、星巴克三分之二的定價、400家大城市的商業區店面,這要到哪年才能盈利呢?我們不要忘了,在小米模式中硬件只貢獻了8.8%毛利潤,而主要利潤來自互聯網服務和廣告。可是咖啡的周邊產品和服務,未來的增值想象空間恐怕沒有那麼大。

我對瑞幸咖啡沒有任何偏見,在星巴克公關戰之前,他們顯得高端、神秘,湯唯的代言也讓我充滿了好感。但是公關戰術一露底牌,就顯得不那麼高級了。互聯網咖啡這門生意說破了天,關鍵就是產品和流量,如果心態不夠踏實,好事也有可能辦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