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已經55天,票房逼近47億元,但圍繞這部電影的話題始終沒有停歇。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我要給《流浪地球》點贊。作為天文學家,我看得出電影中有些部分在科學上有不足之處,但這不是根本,更重要的是中國科幻大片跨出了第一步。”天文學家、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卞毓麟說。3月30日,在“樂享閱讀,酷玩科學”科教讀書會上,他表示,如果科幻電影拍得和科學課一樣,不見得是成功,“科幻和科普之間有聯繫,但不能劃等號。”他認為,讓發動機推動地球“流浪”的設定很有創意,儘管未必是最聰明的想法,但顯然並未觸碰底線。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劉慈欣與《流浪地球》遭遇的爭議並不新鮮,上世紀80年代初曾爆發過一次科幻小說姓“科”姓“文”之爭。科幻作家、《珊瑚島上的死光》作者童恩正主張將科學文藝與一般科普作品區別開來,科學文藝作品的目的不是介紹任何具體的科學知識,而與其他文藝作品一樣,是宣揚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哲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探索真理的精神。概括起來講,是宣傳一種科學的人生觀。在這裡,科學內容成了手段,它是作為展開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充當背景使用的。這種觀點在當時極具“衝擊力”,以致引起了不少誤會和非議。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圖為:3月30日,《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右)在接受《文匯報》記者宣晶採訪時,介紹《科普時報》的特色欄目。

今天,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已經深化、開闊多了,而《流浪地球》的火爆再次挑起這個話題。“科幻是對未來的思想實驗,體現了人類最可貴的探索精神。很多人對幻想都有些不以為然,天馬行空、想入非非、胡思亂想……似乎都是不是什麼好詞兒,但我們不必苛求科幻作品一定要完全符合科學現實。只要它能合乎基本科學框架,能夠給人類帶來想象力的提升,提供對於未來思考的新視角,就是好作品。”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說。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在新近出版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中,尹傳紅寫下75位科學及人文領域大家的人生故事,這套科普讀物的開篇介紹了一批科幻小說作家,比如寫下《弗蘭肯斯坦》的瑪麗·雪萊和《海底兩萬裡》《從地球到月球》的作者凡爾納等。他把這些科幻小說家歸屬到“預言家”一類。“想象力和創造力大有關聯。”尹傳紅認為,早期進行太空探索的科學家幾乎都讀過凡爾納或者威爾斯的作品,很多科學發現與發明使得科學幻想逐漸成為現實,客觀上就證明了科幻的價值和意義。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圖為:3月30日,《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與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右),在上海書城出席尹傳紅著“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一套三冊:《探索的足跡》《創新的力量》《思想的鋒芒》)新書首發儀式,併為購書讀者簽名。

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期待更美妙的“下回分解”

2019年第一季度“市民修身書單”近日發佈,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出現在推薦書單中,也引起讀者關注。噹噹圖書榜單大數據顯示,《流浪地球》位居最近7日圖書銷售總榜第一。僅春節期間,《流浪地球》的熱映就帶動超過上百萬人來噹噹搜索“流浪地球”“劉慈欣”等關鍵詞,相關圖書訂單同比漲幅超12倍。這股“讀科學”的熱潮漸漸從科幻文學蔓延到了科普讀物。“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2月剛剛上架就已經銷量過半,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物理學家李淼撰寫的《中的物理學》也長銷不衰。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我一直認為,科幻文學無力承擔科學傳播的重任,因為科幻中的科學不是真正的科學,而是科學在文學中的一種映像和變形。但科幻卻能表現宇宙和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人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進而提升人們對科學的關注程度。”劉慈欣在給該書撰寫的序言裡講到:《三體》系列中的科幻想象與真正的科學有很大距離,但它的出版能夠引發讀者對前沿物理學和宇宙學的興趣,進而引出了《中的物理學》這樣一本比科幻小說更神奇的科學傳播著作,“作為科幻作者,這無疑是我最大的安慰。”

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一位北大學者教授發表了“69處科學硬傷”引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該學者對科幻電影“較真”並非全無道理,講述科學道理也頭頭是道,但那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或許才是被網友吐槽的主要原因。卞毓麟把《流浪地球》上映後引發的這些“科幻”“科普”相關討論,總結為“科幻撘臺,科普唱戲”。他覺得,科幻電影或多或少有科學上不精確的地方,這就給科普工作中大顯身手的舞臺。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事實上,科幻大片熱映成為科普活動高潮的例子屢見不鮮。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上映後,李淼就寫過《中的物理學》,層層剖解影片中的科學知識,並指出《火星救援》打著科幻電影的名義,寫的是科學和勵志故事。而《星際穿越》熱映之後,網上也流傳著一篇《〈星際穿越〉你真的看懂了嗎?惡補天文地理》的電影科普解讀帖,文中把電影裡涉及的蟲洞、黑洞以及時間空間的相關概念講述得通俗易懂,讓人一下子開了竅。

《流浪地球》上映後,不少老師都組織學生在寒假中觀看電影、閱讀原著,帶領學生圍繞梳理故事情節、概括人物性格、研究小說和電影涉及的科學原理等問題展開交流。據《科普時報》報道,北京景山學校採用不同教學策略,一是以“筆談”的方式促學生思考的深化;二是帶學生研討他們自己設計的題目質量如何,引導學生自覺關注高階思維的培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然而,除了科普圈和觀眾、讀者們的“自嗨”之外,還有沒有更值得期待的“下回分解”?

當年,諾蘭的電影《星際穿越》全球熱映,引發了一輪觀影狂潮。在被電影中恢宏的視覺效果震撼的同時,很多影迷也表示片中大量物理學知識以及拗口的科學專業詞彙很“燒腦”。探索頻道很快就推出了一部紀錄片《中的科學》,涵蓋了電影裡關鍵的科學理論。

這部紀錄片邀請到了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擔任監製,電影男主角馬修·麥康納任解說,諾蘭兄弟、製片人、眾多科學家紛紛露面。好奇的觀眾不僅可以從中知曉了“黑洞可視化”暢想的由來,也瞭解到電影中許多有趣的科學細節。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如果《流浪地球》續集拍攝時,能跟拍一部講述科學原理和影片製作細節的紀錄片,豈不美哉?

附:《瑪麗·雪萊噩夢的激發靈感》(節選自“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

人們通常認為,科學幻想小說的直接源頭,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一群英國貴族在瑞士鄉間旅行中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姑娘——瑪麗·雪萊所寫的“消遣故事”。

度假時,大名鼎鼎的英國詩人珀西·雪萊和他的妻子瑪麗·雪萊住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鄉間。1816年夏的一個天氣陰冷、陰雨連綿的晚上,雪萊夫婦與英國詩人拜倫及其朋友波利多里圍坐在一起,朗讀一冊碰巧落在手裡的德國鬼怪故事集,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他心生異趣,並激起了加以戲謔性模仿的慾望。於是他們約定:每個人都要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寫一篇有關超自然現象的故事。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但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後,瑪麗仍沒有找到靈感。一天傍晚,雪萊與拜倫又湊到一起談古論今,瑪麗聽他們談到伊拉茲馬斯·達爾文(進化論提出者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曾做過的人造生物實驗,“生命的本質是什麼?能否最終被發現……也許,我們能使屍體重新復活;也許,某種動物的各個部位都能製造出來,並裝配在一起,最後賦予生命的溫熱。”

當天晚上,瑪麗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臉色蒼白的學者,正跪在他所創造的怪物旁邊。顯然,他所從事的工作是褻瀆神明的。我見到一個可怕的幽靈躺在那裡,一架功率強大的引擎正在啟動,那幽靈開始顫抖,顯現了生命的跡象。”


《流浪地球》熱議延續,科幻搭臺科普唱戲捎上創新思維



噩夢激發了瑪麗的創作靈感,她隨即便著手構思了自己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弗蘭肯斯坦》。它講述一個名叫弗蘭肯斯坦的青年科學家發現了製造生命的奧秘,並藉助電化學方法“拼裝”出了一個生命體,但最後卻被這個扭曲的生命折磨致死的故事。出版於1818年的《弗蘭肯斯坦》,如今已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部具備完整科幻小說特徵、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長篇科幻小說,同時也被看作是科學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在文學上的第一次反映、一則關於創造和追求的憂心忡忡的寓言。

(文章轉自文匯獨家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