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她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總結數十年研究成果的經典作品。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於思維模式:是滿足於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自豪、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決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遠。

2017年9月,作者卡羅爾·德韋克以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此套理論鼓勵學生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在教育界影響深遠。

誇孩子“你好聰明”還是“你真用功”更有意義?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一直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1、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 對此,德韋克解釋說:

“我們想看看孩子對錶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2、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3、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4、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成績好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那麼我們遇到問題需要怎樣的積極心態呢,從這幾點上給大家一個建議:

(一)由此我們看看現在很多優秀的孩子,他們的成績都是班級前幾名,也都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聰明的學生,所有人都期望著他會在學業上更進一步,活著等著他考進重點大學的喜報,很多時候那些高一高二或者臨近高考的學生突然就不去了,即使他們取得的成績是一般學生夢寐以求的,可是他們遇到困難首先就退縮了,因為他們面對不了自己的失敗,擔心自己退步。越擔心越害怕,最後乾脆退學。

(二)反覆看過這個實驗的家長現在應該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是家長和老師合謀把孩子的前途給毀了,那些還在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孩子聰明,以為自己孩子聰明是好的是了不起的,那麼你就是給孩子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炸。以前我的文章中也是反覆說,要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付出,否則我們不負責任的一句話就容易把孩子毀了。不同的言行,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們要學會選擇積極地有建設性的言語,而不要把事情簡單地貼上標籤,最後受傷的是孩子,家長也跟著著急上火難受。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三)不要認為家長沒有責任,不要認為老師沒有責任,在孩子成長中這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兩個人。塑造一個人不簡單,毀了一個人卻可容易。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都要一直在成長中學習,否則就起不到引領的作用,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未來,更是國家的未來,培養一個人才一定是需要能經歷挫折而不倒,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做事,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樹。

(四)去陪伴孩子,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感受,去鼓勵孩子的每一個心路歷程,在每一個困難面前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面對每一個挫折時的心態,而不是那種只看結果的家長。很多家長平時不陪伴孩子,自己有各種藉口來搪塞孩子,只會簡單的一句表揚,從不會看到孩子的努力,只是自己活在自己的頭腦裡,即使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了,還是不改變自己的思維,還是覺得我的孩子是聰明的他沒問題。作為家長你要為孩子的努力而高興,比那些只看結果和成績的家長更能激勵孩子,肯定孩子。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五)在我做諮詢中遇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輟學的孩子每天在家畫畫,媽媽每天很忙,回來只是到女兒的房間和女兒說,你畫的畫真漂亮,然後就去做飯去了。她和我說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你應該看看孩子的畫風怎麼樣,那裡有神韻,哪裡色彩搭配的好,當然我不會畫畫,哪裡是點睛之筆,當然我只是給媽媽建議,可是當她去做幾次之後,孩子就開始和她溝通了,也不排斥媽媽了,最後孩子主動去補習,等著開學去上課,這裡的點都是我們要學會看見,學會鼓勵而不是簡單的表揚聰明。當然這樣是很費時間的,沒有原來的一句話簡單,可是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才是自己信心的表現。

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固定的思維模式會讓人對所見所聞進行主觀的評判,好的貼上積極的標籤,壞的貼上消極的標籤。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事物的方式更注重這個信息給我帶來了什麼?我能從中學到什麼?我應該怎麼做?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接受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接受意味著我們願意正視自己,正視自己是作出改變的第一步。然後才會找到問題的根源,最後自己才能徹底改變。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三清老師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私信我。

看完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十年的實驗,你還會亂誇讚孩子聰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