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理論」明確鄉村功能定位 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明確鄉村功能定位 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劉進軍 韓建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明確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大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以明確鄉村的功能與定位作為前提和基礎。

一、在堅持鄉村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多元化發展

現代化的歷史表明,農業生產總值在現代國家GDP中的佔比降低、農業人口總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鄉村衰弱是必然規律。在有著13多億人口的中國,鄉村的基本功能沒有變,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性地位沒有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性質沒有變。特別是當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三農”,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三農”,最大潛力和後勁也在“三農”,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強。

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由量的積累進入質的提升階段,鄉村振興肩負著化解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使命。鄉村經濟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和繼承傳統農業的衣食功能,而且還要日益突出鄉村的產業發展功能、文化科普功能、旅遊觀賞休閒功能、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功能。通俗地講,鄉村地區要由過去傳統的養口、養胃的定位發展到現在的養眼、養心、養肺、養神的定位,實現多樣化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小農戶將是推動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多樣化發展的主體。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支持小農戶多元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推動小農戶積極參與三產融合發展,完善小農戶分享產業鏈的收益機制。

堅持鄉村經濟多元化、多樣化發展是尊重自然規律、推進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物質基礎。

二、鄉村振興必須重視不同區域鄉村發展的差異性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複雜多樣,不同區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重視各地鄉村的差異性,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係。要探索適合各地實際的振興路徑,防止“一刀切”,尤其要注重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在追求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環境整治、新型市場主體培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鄉村治理創新、農村經濟體制設計等方面進行理性選擇。對於條件較好的鄉村要率先振興,對於條件一般的鄉村要積極創造條件振興,對於條件較差的鄉村要採取幫扶等措施打牢振興基礎。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領域出現的歷史性變化,全面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具體體現,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三農”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為依據,對鄉村進行分類,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實行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退則退、宜居則居。要優化農業功能分區,立足特色資源優勢、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條件等推進農業主體功能區建設,確定重點發展區、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保護髮展區。不管哪一類地區,都要以支持和幫助廣大農民創業和增收為基本取向。

三、鄉村振興必須立足於鄉村資源要素的特殊稟賦

鄉村資源稟賦主要包括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本等社會資源的要素總和。千百年來,中華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利用各種資源要素因地制宜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同時,資源的差異性形成了不同區域鄉村的多樣性,資源的稀缺性形成了不同區域鄉村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多樣性。如水資源豐富的區域,水資源價格相對較低,喜水耗水型農業產業就比較發達,而在缺水地區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就成為基本產業業態。同樣,西部地區遼闊的草原、雄偉的山脈成為我國的“中華水塔”“空氣淨化器”和重要的生態屏障;不同形態、絢麗多彩的景色形成了一個個生動的、形象的科普圖書和旅遊勝地。保護好鄉村資源、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鄉村振興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不斷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精神需要的基本保障。

實踐證明,與現代工業相比,依賴土地產出的傳統農業容易出現兩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農村的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尤其表現在產出效率上,鄉村各資源要素邊際生產率遠低於城市各部門的要素貢獻度;二是農業發展模式與工業發展模式的差別導致顯著的二元結構,突出表現在鄉村居民收入顯著低於城市居民。這兩方面的矛盾都會導致農業的粗放經營和低水平生產,使得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只能依賴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農產品數量的擴張,出現農業發展無法擺脫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卻在經濟上得不到合理回報的怪圈。因此,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建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鄉村資源配置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當前鄉村經濟不斷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

四、鄉村振興必須堅持重點突破

根據廣大鄉村有別於城市的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應著重解決以下突出問題。

首先,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保障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均衡配置。一要深化農村改革,尤其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使鄉村的土地資源要素適應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進而推動農業經營制度適應市場競爭的規則和變化,達到吸引鄉村以外尤其是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源源不斷向農村流動的趨勢,使效率不高、效益不佳的鄉村資源轉變為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養老養生、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有效載體。二要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真正把農村勞動力變成鄉村振興事業的主力軍。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努力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其次,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給保障。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市場為主導,農戶、企業為主體,釋放個人、集體、社區和各經營組織的活力。健全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以及相關的財政、金融等投融資保障制度,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制定國家各級各區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運用,促進創新,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最後,規劃先行引領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規劃是指導鄉村振興戰略及其發展建設的藍圖,是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規劃。鄉村振興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法規劃,充分調研論證,根據鄉村不同資源條件、主要功能區塊、主要景觀、生態環境特點、歷史文化及習俗習慣,遵循、順應規律,合理引導和把握鄉村振興發展趨勢,綜合安排空間資源配置,創新規劃理念,增強規劃編制的科學性、規劃實施的強制性、規劃管理的系統性;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充分發揮鄉村振興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保障鄉村振興建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帶動鄉村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空間,提升鄉村空間品質,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最終實現“鄉村,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作者:劉進軍,甘肅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韓建民,甘肅農業大學教授,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文轉載《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