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紅得發紫”的歷史典故


“紅得發紫”的歷史典故

唐宣宗李忱

“紅得發紫”用來形容某人極受領導信任、重視,有如日中天之意,也表示古代極受皇帝寵愛的人。那麼,你知道“紅得發紫”出自於哪個朝代,有什麼歷史典故?

話說唐朝大中九年(公元885年),懷州刺史一職空缺。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給政府寫了一張條子,上面有個人名:李君奭(音:shi)。宰相們看了一頭霧水,不知這李君奭是何方神聖,如何竟入聖上法眼。李君奭本人,也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不知自己為什麼莫名其妙升了官。

“紅得發紫”的歷史典故

直到李君奭進宮面聖辭行,迷底才揭穿。原來,李君奭本是澧(音:li)泉縣令。宣宗打獵的時候,看見父老鄉親在寺廟裡燒香磕頭,求佛祖保佑李君奭留任澧泉,因此知道他是好官,這才有了欽點之事。

涇陽縣令李行言,也是被宣宗在打獵時發現,從而今生危害州刺史的。而且,李行言升官比李君奭還早,是在大中八年(公元854)。只不過那次宣宗遇到的是一個樵夫。宣宗問那樵夫是哪裡人,答曰涇陽。又問縣令是誰,答曰李行言。再問為證如何,答曰死心眼。樵夫說。縣裡抓了幾個強盜,神策軍的人來要,李縣令居然不給,還把他們都殺了。

“紅得發紫”的歷史典故

宣宗馬上就記住了李行言。回宮以後,又把他的名字寫下了,貼在寢殿的柱子上。等到李行言升任海州刺史時,宣宗又賜他金魚袋和紫色官服。李行言謝恩畢,宣宗問: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李行言答曰不知。宣宗就讓左右把殿柱上的紙條拿給他看,這才恍然大悟。

澧泉和涇陽,都屬於京兆(見標註)。京兆的縣令,級別是正六品。刺史,正四品。唐代官服,七品淺綠,六品深綠,五品淺緋,四品深緋。三品以上,才能衣紫。從縣令升為刺史,由綠變緋,這就成了“紅人”,如果還要賜紫衣,豈非“紅得發紫”?

“紅得發紫”的歷史典故

一個基層官員,因為偶然的機緣,被至尊天子發現賞識,就脫穎而出,扶搖而上,甚至享受高幹待遇,這就不能算是正常,只能叫做“僥倖”了。

標註:京兆是西安的古稱,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後對都城轄域的謂稱。如《水經注》中有“京兆上洛”;《隋書·地理志》記:“京兆藍田縣有關官。”。也是古代的二級行政單位,所轄範圍相當於陝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屬地區。

“紅得發紫”的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