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祕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我一直覺得我身邊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一類人是那種怎麼吃都吃不胖的人,可以敞開味蕾、毫無思想負擔地嚐遍所有美食。我有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生了娃跟沒生一樣,每次出去吃飯最後停下筷子的永遠是她,也沒忌口,蛋糕漢堡炸雞,想吃就吃。

原來我還經常會暗撮撮地想是不是她故意在我們面前顯得會吃,私底下還是有意識地在控制的,直到最近我看了BBC的一個紀錄片才知道,吃不胖的人,真的是基因在幫忙,是他們的祖先在生存考驗中把這項“超人類”的技能給傳承了下來。而我們這群吃了會胖的人,也是我們的祖先把“囤積脂肪”的生存技能賦予給了我們,這當然是為我們好,畢竟,基因傳承的適用規則是生存,不是好看嘛!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不過BBC的這部紀錄片當然不止是揭示了基因決定胖瘦這麼個結論(不然我才不要往下看呢), 這部片子也告訴了我們肥胖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靠少吃來減肥是不靠譜的?最有效的減肥方式到底是什麼?

我自己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在減肥,有一些是路徑明晰的,但還有一些是比較盲目的,所以我覺得在讓自己變瘦的方向上,有必需瞭解一下肥胖的原理,避免使錯了勁,或者繞彎路。

基因給了易胖的人“食慾”

和“脂肪易囤積”

世界上有一群人天生躺贏,不控制飲食,也不怎麼運動,但就是很瘦,真的是很拉仇恨!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這些人到底是什麼神仙體質?別說,為了搞清楚為什麼有些人怎麼都吃不胖,BBC拍了個紀錄片,讓10個聲稱自己吃不胖的人聚在一起,讓他們狂吃不運動,然後研究他們體重、脂肪含量的變化。

紀錄片的名字叫瘦人不胖,文末有介紹下載收看地址!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為了達到實驗效果,在實驗期間要求他們每天攝入5000卡食物,這是什麼概念呢?成年人一天攝入的熱量為2000卡左右,而一個100g的冰淇淋約130大卡,也就是說除了正常吃飯外,每天要再吃

20多根冰淇淋

為了達到要求,每個實驗者開啟了胡吃海塞的節奏,吃很多很多的炸雞零食: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不停地吃: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吃的食物是平日的2倍、甚至更多,吃到要吐了,為了實驗得以完成,還是繼續強塞!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這麼四周下來,毫無疑問,每個人還是多少變胖了,畢竟是這麼劇烈地”進食”。不過這十個人的情況還是有差異:最多的人增加了9.5公斤,而增加最少的人只有4.5kg 。

最讓人驚訝的就是增重最少的Martin Wong,體重增重了原身體的8%,但是脂肪只增加了2.4%!其他的部分竟然全轉化成了肌!肉!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研究其身體變化後,科學家給出了答案,這種結果背後的原因是由遺傳基因導致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囤積脂肪的能力

紀錄片中,科學家Eric Ravussin博士解釋,在遠古時期,人類經常要面臨饑荒,當沒有食物吃的時候,身體就會通過消耗脂肪來提供所需的熱量,所以身上脂肪越多的人能維持抗飢餓的時間越久,也會比瘦人更容易生存下去。

脂肪更多的祖先就把“容易囤積脂肪”的基因遺傳給了後代,而那些少數存活下來的“瘦祖先”也將他們的基因遺傳下來,也就導致現在有少數人,能將吃進去的食物更多地轉換為肌肉等。(所以,怪祖先咯 )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除了吃下去的食物轉換成脂肪的比例受到基因影響外,科學家還發現,還有一種“吃貨基因”(FTO基因)。

“吃貨基因”普遍存在於肥胖人群中,它會讓人缺乏對食慾控制的能力,吃飽了還能再吃不少。所以這種在吃飽後是否還有食慾,直接影響著人的胖瘦。

像前面參加實驗的十個偏瘦的人都紛紛表示,如果吃飽了繼續吃,會讓他們覺得很難受,所以其實實驗中有些人在被要求吃很多後,會本能地嘔吐,反胃。所以他們都是“吃飽了就不想再吃的人”。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吃貨基因”的影響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展現出來,紀錄片中特地在孩子間開展了個實驗。午飯過後,在每個孩子都確保吃飽的情況下,給他們準備巧克力、餅乾等小零食,有的小孩子會把這些食物推開,但有些小朋友會繼續吃起來,而且吃個不停。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節食減肥最大的絆腳石是

脂肪細胞和大腦的阻撓

那麼,抵禦不了基因的力量,管不好自己的食慾、囤積了一身脂肪,咋辦呢?那就減唄。

可殘酷的是,除了基因外,在減肥路上的絆腳石還有很多。

研究者告訴我們:我們體內有一種細胞叫脂肪細胞,人體的胖瘦程度由脂肪細胞的大小和數量決定。

脂肪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不會長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增加數量,而脂肪細胞數量一旦變多,自然情況下就會一直留在那裡,不會再減少了。

也就是說以前胖過的人也會更容易復發,畢竟有這麼多肥胖細胞再嗷嗷待哺。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除了脂肪細胞外,大腦也會想方設法阻止著我們減肥。

紀錄片中,一個研究團隊試圖讓一些肥胖者通過節食減少重量,給他們足夠的食物量和熱量,也是就是讓他們飽得剛剛好,但是通過對這些人大腦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肥胖者的大腦在吃完後的反應顯示“身體處於半飢餓的狀態”。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科學家解釋說,因為大腦會認為原先的狀態才是正常的,所以當我們開始吃得很少的時候,大腦會發出“吃得不夠”的信號,並且非常努力地讓我們維持原來的食量和體重。

所以說想單純靠節食減肥對每個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這也是單單通過節食,無法長期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在《為什麼節食經常不起作用》的TED演講中,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後、神經學家桑德拉‧阿莫特也提出大腦對飢餓感控制的這點。並且在她的研究中發現,通過節食減肥的人大多數體重都會反彈,其中40%的人甚至比原來還要重。所以,節食這條路並不靠譜。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給身體設立新的平衡

那到底該如何做,才能不那麼痛苦又科學的減肥呢?

BBC的對於體重或脂肪率超標的人群,給出的建議是保持吃足夠量的水果和蔬菜、一個星期3次的鍛鍊(沒錯,光控制飲食沒用,鍛鍊就是不能少的),有些人群還要加上飲酒節制、不吸菸,這4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幫助超重的人健康地回到正常的範圍內。當然,這是將超標回到正常範圍,而不是瘦到閃電。

對於無論處在哪個水準都想要瘦下來的人,更重要的做法是,學會留心身體真實的感覺:在一日三餐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坐下來慢慢吃,認真感受自己身體的感覺,認識到什麼樣的狀態才是讓自己最舒服的,一般是7分飽的時候,記住這種感覺,一旦到達這種感覺就讓自己停下來,不要再進食了。

所以,最有效的減肥,就是多給身體和大腦一點時間,一點點的減掉重量,避免大起大落地讓大腦跳起“紅燈”來阻撓你。悄眯眯地控制進食和增加運動,讓大腦和身體更平緩地適應體重的變化,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一點一點地衝破基因的限制。

張天愛在《哎呀好身材》裡的對飲食控制、身材管理的點滴積累似乎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比如自己請劇組吃炸雞,實在忍不住了,只用兩個指頭尖撕了點雞肉吃,而且把雞皮也扒掉: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自己愛吃的巧克力蛋糕,聞過就當吃過了。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如何抵制這些誘惑呢?她說可能是她的“意念減肥法”,也就是看到別人吃就當自己吃了。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身材管理方面也是很勤勞。

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首先就是要倒立: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化妝的間隙也不忘舉著小小的槓鈴鍛鍊小肌群: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一有間隙就去健身房運動不說,還抓住任何片刻的時間做運動,卸個妝的片刻蹲個馬步: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敷個面膜,也要做個蹬自行車和拉伸:

BBC最新實驗揭示張天愛瘦身的秘訣:除了自律,更重要的是這點

所以,這回你是不是終於找到了減肥有效的真正路徑?就像張天愛在節目裡說,這些年在身體管理路上最大的長進就是:我知道自己如何迅速可以瘦下來!

如果對文中提到的BBC紀錄片和TED演講感興趣,在公眾號首頁的底部對話框輸入“減肥”即可獲得資源。注意,不是評論留言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