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美國還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

對於很多中國科技公司而言,有很多關鍵詞可以用來概括即將翻頁的 2019 年。相信在這些選項中,“全球化佈局”將佔有一席之地。

今年是中國加入 WTO 的第 18 年,這 18 年間,受益於全球化環境下的開放發展,中國的科技產業同經濟領域一樣,都得到長足發展。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美國還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

圖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50 家聰明公司(50 Smartest Companies)”榜單 2012 年- 2017 年上榜公司國別統計(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近年來,全球技術創新版圖中中國科技公司的比重正在上升,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享譽全球的“全球50家最聰明的公司(50 Smartest Companies)”為例,2012 年- 2017 年間入選榜單的中國科技公司數量整體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隨之而來的是,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公司有機會將“全球化佈局”提上議程並實踐之。但就 2019 年來看,由於中美關係的撲朔迷離的波動,相比於展現“機遇”,這個關鍵詞開始更頻繁地和“挑戰”綁定。自中美貿易爭端爆發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某些發達經濟體動作連連,試圖阻礙甚至割裂中國與全球科技創新體系的循環和聯繫。

與此同時,各國也都在競相謀劃佈局新興科技以主導未來產業,紛紛出臺一系列針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醫療領域的國家級產業發展方針。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乃至世界的新興科技創新版圖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中國的新興科技企業又應該作怎樣的準備?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博士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文版獨家專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的科技創新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十字路口,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對於開放合作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和壓力,給中國未來幾年科技的發展前景造成了一定陰影。

胡祖六認為,全球化趨勢並沒有消失,不應有閉門造車的心態。“國內政府、企業,尤其是創新者,需要繼續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繼續保持全球化的思維……中國的創新之路應是開放之路,只要有西方高科技公司願意合作參與,我們就應該積極響應”。

正如他今年初在湖畔大學一場演講中所言:“去全球化的成本要遠遠高於繼續推進全球化的成本。撥開雲霧,這些全球化所面臨的挑戰,表面看是經濟和貿易,背後深層原因是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化與智能化,推動了全球產業鏈的重新整合,使得全球資源配置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此背景之下,政策的偏差、文化的衝突等因素疊加,導致全球化遇到了一些暫時的困難,但從長遠看,我仍然看好全球化,這是歷史的大趨勢”。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美國還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

胡祖六博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國際金融、企業創新等。他曾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長期為中國的金融改革、財政改革、國企改革、資本市場與新興產業發展,以及宏觀經濟政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分析和政策建議。在擔任高盛高管期間,他親身經歷並參與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現為春華資本主席。

春華資本則是業內知名全球性投資機構,重點關注新興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包括自動駕駛、金融科技、教育科技、新零售等。目前,春華資本在中美兩國都投資了大量的新興科技公司,在訪談中,胡祖六博士亦結合春華資本的投資實踐,分享了其看好的幾大新興科技方向。

以下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文版與胡祖六博士訪談全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您認為目前中國的科技發展處於怎樣的階段?

胡祖六:近幾年,中國的科技發展有了長足地進步,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科技進步的推動力量,同時中國也得益於開放合作的有利國際環境。

但是目前我們正在處於一個特殊的路口,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對於開放合作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和壓力,也給中國未來幾年科技的發展前景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陰影。

這是我們在這個時間節點不得不正視的局面。儘管現在短期內有一定的風險,如果能有效地應對這種挑戰,我對中國科技中長期發展是充滿樂觀的。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化趨勢放緩的風險下,國內應該如何準備?

胡祖六:首先,全球化雖遭遇嚴重阻力,但並沒有消失,我們不能有閉門造車的心態。國內政府、企業,尤其是創新者,需要繼續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繼續保持全球化的思維。

因為實踐告訴我們,這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是有利而且必不可少的。即使現在 “烏雲密佈”,但未必有“電閃雷鳴“;即使出現“ 狂風暴雨”,其後必有藍天白雲。

因此,我們一方面需要警覺,從商業模式、供應鏈等方面做一些調整,避免一些可能的風險,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自信大膽地推進開放,從市場,技術, 人才等多方面向世界開放。只要有西方高科技公司願意參與中國市場,我們就應該積極合作。中國要堅定不移地捍衛全球化。

在過去,國內科技產業的一些做法客觀上刺激了西方國家,比如在 IP 保護方面、市場開放方面存在的問題,中國的產業政策也讓國外產生了許多誤解。我們需要正視這些問題。處理好這些問題,讓美國等貿易伙伴國意識到中國已經與之前不一樣,針對中國的貿易戰只是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這樣保護主義的浪潮將最終不擊而退。

最關鍵的準備是,我們要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只有形成了自主創新的強大能力,中國才能在逆全球化與再全球化的大風大浪中, 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我們要儲備人才,吸引人才。中國要確保讓國內培養的人才能夠人盡其才,並積極吸引其他國家的人才來到中國從事科研與創業活動。

現在,美國很多的華裔學者、科學家都比較謹慎,相較於過去很多科學家穿梭於太平洋兩岸,穿針引線地做交流工作,目前受到了很多限制,對正常的科技交流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還很難預料形式是否繼續惡化。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儘快終結“昨天的戰爭”?

胡祖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國必須切實深化推進市場化改革,認真遵循國際準則與最佳實踐,開放市場讓外國企業尤其高科技企業在中國公平競爭。第二, 切實改進 IP 保護。中國的專利法、商標法等都比較完善,但是在落實方面,我們還需努力建立有公信力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第三, 中國必須反思有關產業政策,如市場準入和企業補貼應該對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如果中國切實解決了這些問題,美方對中國不滿的情緒會慢慢淡化,中美兩國才可能恢復健康的合作關係。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您提到中國要吸引全球人才,當下國內的科技創新土壤對外吸引力幾何?

胡祖六:中國經濟與技術發展充滿了很多機會,這是對國際人才最大的吸引力。中國各級政府對創新創業也很支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但是,中國創新的總體氛圍和自由度和美國還有較大差距。舉例來說,一個硅谷工程師來到中關村,他突然就不能使用谷歌搜索了,由此會感到很不方便很不適應。中國在信息自由這方面的限制過於苛刻,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美國還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接下來的新興科技發展過程,投資扮演的角色會不會有所變化?

胡祖六:科技的發展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基礎性的純學術研究,它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探索自然的奧秘,通常不需要太多的民間資本投入,政府的經費就可以滿足相關研究。

另一類研究是應用型研究,其結果對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把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成能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技術或產品,這個轉化過程需要大量的研發和投入,資本往往是通過企業內部積累或者來自外部專業投資機構,如 VC/PE 等。美國持續領先全球科技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其高度發達的 VC/PE 行業。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經驗也表明,私人專業資本的投入,對於科技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以春華的投資理念和實踐來看,我們關注哪些領域的科技公司?

胡祖六:科技產業是春華的投資重點。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如何讓科技來改造提升傳統行業,比如消費、服務、健康、教育等。科技可以為這些行業賦能,使其更加有效率,讓用戶有更佳的體驗,並創造更高的價值。春華對於處於不同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的企業,都可以提供強有力的資本支持,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我們關注的幾個方向,首先在交通運輸行業。傳統交通系統存在嚴重產能過剩,資源浪費,過度碳排放,交通擁堵,交通安全事故等尖銳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投資前沿技術和產品,如 AI ,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共享交通,來有效解決傳統交通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第二是消費行業。例如,春華投資了百勝中國,它雖是傳統的餐飲服務企業,但是它擁有數字龐大的用戶基礎,這為 AI 等數字科技提供了理想的應用場景,百勝近年來在數字科技領域投資力度很大,憑藉數字科技來提升運營效率和客戶滿意度,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這方面我們還在繼續探索,但百勝已經引領全球,迄今取得的成果令人興奮。

第三是金融科技。即利用大數據, AI 與區塊鏈等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普惠性。目前,中國有很多普通百姓和中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所以我們很關注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AI 這些現代科技突破這些難題,創造更加普惠,高效和穩定的金融系統。我們對螞蟻金服、陸金所等金融科技企業的投資就是較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四是教育。21 世紀是 AI 和自動化時代,智能機器人一方面能帶來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也會對勞工市場帶來巨大沖擊,將不可避免地代替很多工作機會,對就業帶來負面影響。

我認為現在的教育體系或者模式不足以讓人們準備好迎接 AI 時代的到來。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希望能從教育科技領域入手發揮影響力。比如我們投資了一些早期項目,通過 AI 與互聯網幫助小學生、中學生學習數學,讓他們學得輕鬆,而更有效果。我們還投資了北美最大的教育平臺,這個平臺覆蓋了幼兒園到 K12 階段,擁有兩百多所學校、幾萬名學生,規模很大。這個教育平臺掌握了很多學習行為數據,我們希望通過挖掘分析這些數據,能夠擺脫工廠式、千篇一律、一刀切的標準死板教育模式,而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徵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與體驗。如何改變滯後的教育模式,是中國和美國共同面臨的挑戰。

上述都是春華堅持的投資重點,在中國和美國都做了相應的投資佈局。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美國還在打一場“昨天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