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他是地道昆明人!這本書幫聶耳“回到”故鄉

他是地道昆明人!這本書幫聶耳“回到”故鄉

掌上春城訊 1912年,人民音樂家聶耳在昆明老街甬道街72號出生,但這一點卻不被大多數人所熟知,很多人的認知幾乎都停留在聶耳是一位生活在昆明的“玉溪人”,那麼如何讓聶耳這張名片重回昆明?12月7日,《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新書品鑑會在昆明書城召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發佈並品鑑新書,為的就是讓更多市民進一步瞭解書本的內容,瞭解聶耳,用書本還原歷史的真相。

他是地道昆明人!这本书帮聂耳“回到”故乡
他是地道昆明人!这本书帮聂耳“回到”故乡

據介紹,聶耳去世後的幾十年中,有關聶耳的文章和書籍很多,有的是對他的評論,有的是他的人生傳記,有的是對他的音樂進行專業分析,也有的是親友的回憶錄。但多年來,從未有人研究過生長環境和地域文化對聶耳一生的影響,也沒有人對聶耳在昆明的歷史印跡進行尋蹤,更沒有人對昆明人聶耳的城市品牌價值進行過評估。昆明市文史研究館發揮文史研究的優勢,從歷史檔案資料入手,從新的視野重新研究聶耳,對深入認識和了解與每個國民都息息相關的國歌作曲者很有意義。

他是地道昆明人!这本书帮聂耳“回到”故乡

資深專家學者組成課題組 多年研究深挖歷史終獲《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

品鑑會現場,記者瞭解到,經過8個多月的努力,由昆明市文史研究館組成的專家團隊重拾歷史,精心考辨,深入研究編撰的《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一書應運而生,近日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向全國發行。

他是地道昆明人!这本书帮聂耳“回到”故乡

“為什麼8個月時間能完成這本書?”昆明人民市政府參事室主任、昆明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厲鴻華介紹到,課題組的專家陣容強大,市文史館有5名館員參加,其中包括昆明市政協原副主席、昆明市聶耳研究會副會長汪葉菊,資深媒體人、《天雨流芳》主編楊亞倫,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昆明日報原副總編、高級編輯王曉潔,雲南日報文藝部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雲南傳統蒙學研究會會長鄭千山;有2名市政府參事參加,包括:雲南民族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國才,昆明市政協原秘書長、昆明市聶耳研究會副會長周忻;以及雲南地方史專家朱淨宇,北京大學博士後、音樂專業學者邱健,雲南民大歷史學博士李春亭。有這樣一支實力強大的課題組的努力和汗水,書本才能順利出版。 此外,本書涉及到的新的內容和觀點,是課題組專家們多年研究的成果。《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能與讀者見面,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奉獻一本高質量關於聶耳的歷史讀物,課題組專家們挖掘歷史檔案,深研文物史料,訪談當事人和實地踏堪聶耳生活印記。

他是地道昆明人!这本书帮聂耳“回到”故乡

新視角下的聶耳 陽光活力的昆明“小夥兒”

“國之歌者”聶耳的一生僅走過了23年零5個月,而他短暫的生命中,18歲以前都是在昆明度過。《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留給世界的最後一首曲譜,成為今天響徹世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聶耳生在昆明、長在昆明、學在昆明,身後葬於昆明西山。但課題組在走訪中驚訝地發現,九成昆明人不瞭解聶耳的生平,八成昆明市民不知道聶耳就是一個昆明人,甚至小學三年級音樂通用教材中竟然錯寫了聶耳的出生地。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真相”,課題組翻閱資料、走訪多地,深入追根朔源。課題組成員多次分批進館查看了雲南省博物館中收藏的6000餘件聶耳文物,包括聶耳日記、書信、曲譜、照片、生前使用過的樂器,以及聶耳家人和國內外媒體對聶耳的紀念文章等文物,從中找出了聶耳在昆明18年間幾乎全部的歷史印跡。還在對館藏文物研究中,意外發現了從未公開的昆明市政公所(民國時期的昆明縣政府)頒給聶耳的傳習證書,上面明確地標識著聶耳的昆明戶籍。此外,課題組還前往上海和無錫,追尋聶耳走向世界的足跡,並且多次前往聶耳上過的學校遺址勘察,聽聶耳的侄女聶麗華及其他親人講述聶耳的故事。

他是地道昆明人!这本书帮聂耳“回到”故乡

從前在音樂課本中見到的聶耳總是“不苟言笑”的,顯得十分的嚴肅。你是否想過,青春期的聶耳是什麼樣子的,是否想過,曾經的音樂天才也是個頑皮、帥氣且充滿青春活力的小夥兒。據瞭解,課題組在閱讀過數萬字的聶耳日記、聶耳與家人朋友書信手稿,以及看過上百幅聶耳生前照片後,終於見到了一個真實可愛的昆明陽光男孩。“這就是昆明這方水土養育的聶耳!”課題組成員興奮地說。

為了讓這個形象讓公眾熟知,課題組在對聶耳的成長經歷進行了追溯性研究後,在書本中客觀闡述聶耳的生長經歷,向公眾推出一個接地氣、有天賦、活潑陽光、勤奮好學的真實的聶耳,讓聶耳形象重回昆明人心中。

多個“新發現”書中再現 鮮活佐證聶耳是昆明人

在發掘歷史中有6個新發現:首次發現了聶耳在昆的生活遺址,除了甬道街72號(現為73、74號)聶耳的出生地外,還有威遠街112號聶耳童年時代住過6年的故居、威遠街西段(藩臺衙門菜市)聶耳少年時代住過5年的故居、端仕街44號聶耳青年時代住過6年的故居;首次全面再現聶耳在昆明縣立師範附高等小學、雲南私立求實小學校、雲南省第一聯合中學、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習情景;首次全面梳理聶耳的昆明朋友圈對他人生的影響;首次全方位推出啟蒙聶耳音樂之路的“昆明元素”;首次整理聶耳生命最後的90天中發生的故事;首次走訪當事人揭秘聶耳墓的3次搬遷的內幕。

此外,通過對聶耳的研究,課題組還發現一段罕見的歷史資料,據記載,1933年2月聶耳曾前往敖漢慰問東北義勇軍部隊官兵時,聽到戰士唱的《義勇軍誓軍歌》:“起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家園毀,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著頭顱有何用......”。後來這首義勇軍軍歌,成為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靈感和素材的來源。

“聶耳第一聲軍號的吹響,第一聲小提琴的拉響,第一篇作文的撰寫......都在昆明發生。”楊亞倫在分享會上說,從聶耳出生和生活的甬道街500米的範圍算起,周邊學校的發展變遷也是聶耳成長啟蒙過程的縮影,其他地方都有對於聶耳的各類研究及展覽館,而700餘萬昆明人更是要無限的熱愛他,傳承他的精神。

王曉潔則表示,在參與編寫這本30萬字的圖書時,她始終都用昆明話在構思文字表達,因為在歷史資料中見到的聶耳的書信等都是用“昆明話”在寫,這也讓她倍感親切。

是人物傳記 也是歷史讀物

據介紹,《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不同於以往歷史人物傳記的書籍,也避免了用大量學術語言喪失廣大讀者,同時沒有按照其他歷史書籍的編程,而是用人類文化學和社會史學的敘事方式,以聶耳的生長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為背景,以他的個人活動為主線,通過聶耳日記、書信和親友回憶等檔案資料,全面勾勒出人民音樂家聶耳的人生路線圖。因此,這既是一本人物傳記,又是一本歷史讀物。

課題組成員在撰寫書稿中,把重點落在聶耳的成長經歷上,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聶耳的一生,讓這本書通俗易懂,且富含歷史研究價值。全書還插入了鮮為人知的,有關聶耳的歷史圖片150幅,絕大部分為雲南省博物館提供,生動再現聶耳在昆明生活學習的點滴。該書文筆流暢,可讀性強,特別是系統釐清了聶耳與出生、成長地昆明的關係。

記者手記

聶耳出生在昆明,他美好的青春時光在昆明度過,他非凡的藝術才華在昆明覺醒,可以說他未來的革命道路和人民音樂家之路也在此啟航。一座城能夠深深的影響一個人,聶耳作為昆明歷史文化名人,對於豐富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內涵、提升昆明城市品牌有現實意義。站在昆明城市發展的新高度,昆明正在打造的“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中,“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底氣到底在哪裡?記者認為,本書的出版和發行就是將昆明歷史文化名人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從歷史檔案資料中深入發掘歷史,以此擦亮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而這也是昆明市文史研究館一直努力和堅持的目標。

部分課題組成員感言:

課題組成員、市政府參事、雲南民大社會學博導楊國才——

歷史印跡是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實證。對聶耳的再研究,讓我們找回了他生在昆明、長在昆明、學在昆明、愛在昆明、志在昆明的全部印跡,聶耳作為“昆明首席文化名片”當之無愧。

課題組成員、市文史館館員、雲南日報高級編輯鄭千山——

挖掘歷史,培根鑄魂;與時俱進,正本清源——正是“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課題及昆明文史界的責任與擔當!

課題組成員、市政府參事、昆明市聶耳研究會副會長周忻——

我有幸與聶耳就讀過同一所中學,挖掘、傳播聶耳勤奮好學、志向高遠、熱愛家鄉、為國而歌的成長曆程和音樂心路,為打造聶耳昆明文化品牌吶喊,是我們始終不渝的情懷和歷史責任。

掌上春城記者:楊曼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