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勸爺爺鄰里間能不隨禮就別隨,爺爺說我不懂人情世故

上次回鄉下看爺爺奶奶,卻只有奶奶一人在家,我問奶奶,"爺爺呢?",奶奶說,"村東頭三大爺滿60,給他祝壽喝喜酒去了。"

說是喝喜酒,其實就是去隨禮。爺爺今年83歲,奶奶也80了,是村裡比較高壽的。為隨禮這事,我跟爺爺提過很多次,“都這麼大年紀了,就不要到處隨禮了,把錢省下來,買點肉吃不好嗎”,每次爺爺都反駁我,"你還年輕,在鄉下待的少,有些人情世故你不懂"。

很無語,難道是我真的不懂人情世故……

勸爺爺鄰里間能不隨禮就別隨,爺爺說我不懂人情世故

在80年代的農村,由於之前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各家子女普遍較多,流行分家立戶過日子。在我一歲多,爸媽也被分開單獨立了戶。

在農村,只要重新開戶,不僅意味著單獨過日子,所有的人情世故也要重新開始。爺爺說的人情世故,到底指那些呢?其它我真的不太懂,但我知道最重要的就是隨禮。成家立業還沒分開,那算是跟著父母腳下過日子,所以親朋好友鄰里間隨禮,交際等,都是以父母做主。一旦分開,這些都要獨立。在我們這裡,爺倆同去一家同在一個桌上吃酒席,那是常事。當然,隨禮是爺倆分開隨,標準也有自己定。

勸爺爺鄰里間能不隨禮就別隨,爺爺說我不懂人情世故

爺爺一輩子生活在村裡,年齡大,輩分高,在村裡算得上德高望重,再加上住在村口,所以進出村來來往往的村民都會和爺爺打個招呼,問聲好。於是爺爺家自然就成了人情往來的大戶。記得小時候爺爺經常帶我一起去隨禮吃酒席,作為小孩子那時候最盼望的就是誰家辦酒席。如今才明白,酒席不是隨便吃的,用我們這裡的話說,叫“吃了頓貴飯”。

前些年,也同樣出現我和爺爺在一個桌上吃酒席的情景,不過我代表爸媽來隨禮,爺爺還是代表他那一份。我跟爺爺說,“您都這麼大歲數了,也沒啥收入來源,鄰里之間能不隨禮儘量不要隨”。爺爺很無奈的說,“你個伢兒,我也不想隨啊,但人活著就為臉,都鄉里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往日咱家有啥大小事人家都來了,現在人家有事你不去,臉往哪兒擱?

勸爺爺鄰里間能不隨禮就別隨,爺爺說我不懂人情世故

爺爺的心聲,也是現在多數農村人的心聲,礙於面子,不得東邊隨禮,西邊隨份子。特別是近兩年,大家都在以各種名目來操辦酒席,份子錢也是一路水漲船高。有能力有收入來源的家庭還好,沒有固定收入靠子女給些生活費的或是一些貧困戶就苦不堪言。據統計,現在農村家庭一年隨份子錢,佔據了家庭年收入的百分之一二十之多。現在農村啥都好,就是這個風氣剎不住。


現在農村酒席到底有哪些?隨禮的標準如何?

在我們這裡,通過了解,除正常的婚喪嫁娶之外,凡是小孩出生、滿週歲,滿10歲,成人滿36歲,再到滿60歲(之後逢5逢10)及升學去部隊當兵等都會操辦酒席。如今隨禮標準也是漲的夠快,一般鄰里標準是100到200元之間,稍有點親戚關係就200元往上走。國慶回家聽姑姑說,九月到十月,因升學宴結婚的比較多,她隨禮加起來近2000元。而姑姑家的狀況是前兩年姑爺得病去世,兩個孩子在讀書,申請了低保,一個月不到700元,再加上打點零工,收入微薄。

為什麼要操辦酒席?操辦一次酒席,真的可以賺一筆嗎?

如今農村辦酒席的名目是越來越多,辦一次酒席真的很賺錢嗎?其實不然,我們這裡有句俗話,"送禮三分折,收禮折三分",意思是說無論是隨禮還是收禮的,最後都是折。如今在農村辦一桌酒席花費也不少,基本500到800元之間,還不包括酒水和回禮的錢,這樣簡單就能算筆賬了。操辦一次酒席,除去花費基本所剩無幾,重要的是隔不久,你收的這些禮金就要慢慢還回去。

勸爺爺鄰里間能不隨禮就別隨,爺爺說我不懂人情世故

既然不賺錢,為什還要動不動就操辦酒席?

記得上次小寶滿月,老媽說要辦滿月酒,我嫌麻煩,被老媽一頓訓,"平時我東家隨禮,西邊隨份子的,放那麼多人情賬出去,得趁機收回來",想想也是這麼個理兒,即使我不辦酒席,以後大家有啥事,我一樣的隨禮。所以,大家都這麼想,都在攀比著,都在找機會操辦。

在農村,除了嫡親要隨禮,鄰里之間不隨禮行嗎?

答案肯定是不行,像我爺爺這麼大年紀,自己省吃儉用卻還在隨禮,為的什麼,還不是個面子。記得去年我們一家人都離開老家,恰逢鄰里有家辦酒席,漏了隨份子。回來後,就把那家給得罪了,後來話也很少說。所以,在我們這裡,很多家庭,即使沒有啥收入來源,也要擠出錢來隨禮,沒錢也要借錢。用爺爺的話說,“人情大於一切”。

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在想法支招遏制這種不好的風氣,但就我瞭解的情況,估計一時半會是解決不了。

你們那兒的情況怎麼樣?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