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導讀】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這句話真是千古以來帝王之術的最佳說明。答案是皇帝並不是一直都重用誰,而是誰權利大了,就開始重用另一位,皇帝永遠都不會讓任何一位權利滔天的,因為到那時,倒黴的就是自己了。

以我們都知道的漢武帝為例,我們一起看下他的帝王之術你就明白了。

  • 為什麼不重用叔叔梁王?一個很明顯的殘酷現實。

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位的時候,發生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只得聯合自己的親兄弟梁王一起並肩戰鬥,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

之後,梁王居功至偉,甚至在竇太后的支持下還想當“皇太弟”,這麼大的壓力,漢景帝都差點無法支撐。漢武帝當時還是太子,如果不是他的母親王娡和他的姑媽長公主劉嫖從中運籌,這個太子之位差點就沒了。

這麼大的威脅,你說他即位之後還能重用自己的叔叔嗎?

  • 漢武帝更重視自己的舅舅嗎

漢武帝即位之後,他的母親成為太后,但這時竇太皇太后勢力還是很大。等到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算可以真正的掌權。

但是掌權之後就可以任由自己做主了嗎?沒了一個太皇太后,又多了一個太后,所以他的舅舅田蚡就成了當時的宰相,勢力有多大呢?就是他一舉把前任宰相,也是前太皇太后的餘黨魏其侯竇嬰給搞死的。

漢武帝會坐看舅舅一家獨大嗎?在竇嬰去世後不久,田蚡也莫名其妙的死了,據說是被竇嬰的鬼魂嚇死了,這個你會信嗎?這又是誰的手筆呢?

  • 所謂帝王之術就是平衡之術

平衡之術就是不讓一家獨大。

皇族強大的時候,就重用外戚,當前唐中宗李顯在位的時候不是還曾說過要把江山讓給老丈人的話嗎?

外戚強大的時候,就拉攏皇族,當李顯的皇位快要被她老婆韋后篡奪的時候,李顯不是得重用他的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嗎?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誰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那他就是皇帝的敵人!

學歷史我們經常批判那些重用外戚、甚至重用宦官的皇帝,他們真的都是壞皇帝嗎?他們是沒有辦法啊!


明哲話西遊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叔叔的兒子也有資格當皇帝,舅舅的兒子沒有資格當,叔叔有念想,舅舅不可能有這想法,難度太大。


來乾貨


一是皇位的世襲問題。皇帝的弟兄和侄輩有皇位繼承權,弄不好皇位落到他們的手裡,不重用他們,皇位丟失的可能性小,皇子得到皇位的可能性大。一般情況都是給弟侄們一定的封地,趕遠遠的。小孩舅舅是外戚,沒有皇位繼承權,除非搞政變篡權,否則,別想繼承皇位。

二是皇后妃嬪問題。皇后妃嬪大都想讓她們的親屬到朝中做官,和皇帝在一起的時候,有機會吹口風,增加了外戚做官的機會。特別是皇帝的愛妾,得到做官的機會更大。

三是外戚大都對皇帝忠誠,皇帝也信任他們。他們大都是靠後妃們做官的,若不對皇帝忠誠,弄不好皇帝廢了后妃,就有災禍了。

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外戚篡位的,如王莽、楊堅;也有皇子的皇位被奪的,如呂雉、武則天奪她的兒子的皇位,趙光胤也是奪人的皇位,結果皇位又被他的弟弟趙光義弄去了。



漁樵之人W


舅舅是異姓旁人,叔叔是同姓至親。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叔叔擁有繼承權。

這不是說誰親、誰不親的問題。

為什麼劉邦在奪得江山後,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誓,就是因為姓劉的是一家子。

這話反過來理解也是一樣:皇帝的叔叔和皇帝是一家子,都擁有相同的血統,所以叔叔也是有繼承權的。

而舅舅如果想要當皇帝,就是顛覆江山社稷,王朝改立門楣、改朝換代了。

在這種背景下,舅舅篡位的難度很大,他會面臨所有皇帝同姓親屬的反對。

而叔叔篡位的難度要小很多,從宗室的角度看,誰當皇帝不都是他們一家子人嗎?

因此,古代的皇帝會全力防範自己的同姓人作亂,同時有限度地利用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且為臣子的母家(也就是舅舅家)。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外戚多被重用的原因。


HuiNanHistory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

道理其實很簡單,這與我國封建王朝實行的皇位繼承製密切相關。

皇帝自稱天子,宣揚君權神授,只有擁有皇室血脈的人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帝的叔叔

皇帝的叔叔同樣屬於皇室成員,理論上是具有皇位繼承資格的,基本上都會被封為王爺。

如果皇帝重用自己的叔叔,一旦這位王爺大權在握,即便他自己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也難保他的部下不想來個“黃袍加身”!

畢竟從龍之功的封賞之重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誘惑,一旦有機會誰不想鋌而走險試一試呢?

歷朝歷代王爺造反可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比較著名的就有西漢“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明代“靖難之役”。

皇帝的舅舅

而皇帝的舅舅屬於外戚,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外戚想要獲得和維繫權勢,只能依賴皇帝。

所以,外戚的興衰榮辱基本上都寄託在皇帝的身上,他們的利益與皇帝高度重合。

即便權勢滔天,外戚依舊需要維護皇帝的權威,才能保護好自己。

雄才大略如漢武帝,遠征匈奴也是重用外戚衛青霍去病,而沒有大膽啟用宗室將領。

總結

因此,古代皇帝大多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對自己的叔叔嚴防死守。

歷代被重用的皇帝的叔叔只有周公旦、多爾袞等寥寥幾位。


歷史痴


引言:

古代大多數皇帝為什麼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問題的根本卻很大,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到了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的根基-

君主世襲制

一、君主世襲制

1、君主世襲制的由來

“世襲制”出現之前,國家權力傳達的形式是“禪讓制”。“禪讓制”是指君王在位時,通過禪讓的方式,將統治權力傳給有道德、有威望的賢士。“禪讓制”是傳賢,而“世襲制”是傳子。

大禹三讓天下而不成,標誌著“禪讓制”的終結。“世襲制”的開啟。

一讓天下

舜禪位於禹,大禹為表謙虛讓位給商均,天下部落首領卻遠離商均,回來朝拜大禹。大禹最終即為天子位,面南朝天下,國號為夏。

二讓天下

大禹年老時,推薦皋陶為繼承人。不幸,皋陶卻先於大禹而亡。

三讓天下:

皋陶死後,大禹無奈,推薦賢德不如皋陶的伯益為君王繼承人。大禹死後,伯益學習大禹的謙讓之禮,躲進深山,以示謙和。可惜伯益卻沒有大禹的威望,天下各部落首領卻放棄了伯益,去朝拜大禹的兒子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從此堯舜的禪讓制終結,黃帝世襲制正式確立。

2、“世襲制”的特點

“世襲制”是統治者將統治權轉給自己的兒子,按照血緣關係世代相傳。一般是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叔傳侄等情況。

明白了“世襲制”的特點,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答案就呼之而出了。皇帝重用舅舅,而遠離叔叔,根本原因在於叔叔對皇帝的皇位有內在的威脅,而舅舅卻是皇帝皇位的維護者。

二、叔叔和舅舅對皇權的態度

1、叔叔-對皇位的威脅

由於“世襲制”是按照血緣關係,進行皇位的傳遞,所以叔叔繼承皇位有一定的合法性。並且皇帝初即皇位時,由於年幼,威望不及叔叔。叔叔如果有篡位之意,再有一定的勢力,皇帝的皇位就危險了。初即位的皇帝,叔叔不僅不可重用,還要時時堤防;作為外人的大臣可用,但不可完全信任。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母后,

作為孃家人的舅舅,自然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2、舅舅-對皇位的依附

舅舅能登上政治的舞臺,全依仗於皇帝的皇位。皇帝的利益和舅舅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以大漢為例,前有大漢全盛時斬殺匈奴的衛青,後有東漢衰敗時引董卓進京開啟三國模式的何進。衛青本是一名放羊娃,由於其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而步步高昇,當然也離不開衛青斬殺匈奴的功勞。

站在皇帝的位置上,皇帝不能重用叔叔,叔叔一旦重兵在握,發動政變,皇帝即使不會身首異處,也會被囚冷宮。站在上帝視覺上,就整個王朝的利益而言,重用舅舅危害更大。

三、叔叔和舅舅對政治的影響

重用叔叔,容易謀權篡位,不過天下還是自家的;重用舅舅,容易外戚專權,容易造成改朝換代。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大明王朝還姓“朱”。漢武帝晚年,立劉弗陵為太子,為防止外戚專權,殺死其母。漢武帝能意識到“外戚專政”的危害,他的後人卻做不到,漢哀帝、漢平帝之世,由於外戚把持朝政,造成王莽代漢的局面。

四、總結

世襲制”造成了皇帝提防叔叔,防止叔叔“謀權篡位”。皇帝提防叔叔,依靠的力量來自舅舅勢力,重用舅舅的後果容易造成“外戚專權”。所以當皇帝的皇位穩定(尤其是晚年傳位)時,又會打擊外戚勢力。自古皇家多事端,說到底都是權力的誘惑。

參考:《漢書》


童眼看世界0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這種道理類似於用人要用外人。古人眼裡,舅舅屬於媽媽家的人,為異姓。叔叔是父親家這邊的人,屬同親。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王位繼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父死子繼,一種是兄終弟及。叔叔也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之一,如果皇帝重用叔叔,往往會導致功高蓋主的後果,而且叔叔又屬於長輩,皇帝最後會受制於人。

而用舅舅則不同,舅舅和自己不屬於一家,為外戚,但是大家知道自古舅舅疼外甥,所以啊,當舅舅的沒有真正的實力,也不敢篡位,否則會揹負千古的罵名。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舅舅干政的情況一般發生在皇帝突然駕崩,皇帝年幼的情況,這個時候一般都是皇帝的母親去求助,自然會去找孃家,難道去找婆家的叔叔嗎?


文史工作坊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可以說當時所在時期的唯一主角,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存在。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或者說重用一批人來協助自己治理國家。而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主要原因在於舅舅或者外公等屬於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員,屬於是藩王。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於是本家人,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備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亂威脅自己或者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因此相對來說皇帝自然放心外戚這樣的外人,因為外戚不屬於本家,相對來說外戚沒有本家奪家產那麼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接下來就列幾個例子來說明外戚和藩王的區別。



縱觀歷朝歷代,一般來說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得多了,因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脈。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於燭影斧聲謎團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 晉王趙光義為什麼可以跳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或者說剝奪了趙匡胤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繼位呢,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實際上主要在於宋太祖在位後期,晉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後,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為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 正因為這個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篡位的難度比之外戚的難度係數低多了。因為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內部鬥爭,不至於亡天下,不至於改朝換代。像明朝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子趕下皇位以後,自己登基為帝,雖然反對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認朱棣成為皇帝的事實,就是基於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脈的原因。



而且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對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 而說到藩王問題上,因為藩王對皇權威脅太大了,皇帝可謂是對其如防虎狼。 諸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就一直防備。明朝是自中後期以後,不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更是將藩王搞成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簡直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可見皇帝對其提防之深。




正因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於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威脅較大的藩王則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為他們有一定繼承權,威脅太大。 但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個侷限性的一大弊端,那便是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燈,外戚篡位的情況其實也不少。所以說帝制時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的往往是防不勝防,你這代篡不了你的江山,說不定下代或者下下代就篡奪了,真可謂是高危職業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