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鄉村振興」沁縣縣委書記盧展明:譜寫鄉村振興的沁縣篇章

「鄉村振興」沁縣縣委書記盧展明:譜寫鄉村振興的沁縣篇章

守初心擔使命 譜寫鄉村振興的沁縣篇章

□ 盧展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沁縣作為傳統農業縣,農業人口占到全縣總人口的73%。做好“三農”工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是我們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體現。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全縣上下進一步凝聚起守初心、擔使命,全力交好新時代鄉村振興沁縣答卷的共識。

一、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打造“三產融合”的沁縣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作為全省34個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縣域之一,沁縣的傳統是農業、特色在農業、突破口在現代農業。當前,我們正在探索一條以一產為主導的“一二三”融合模式,就是要以沁州黃、沁州綠、潞寶金和生肉雞養殖等特色種養殖為依託,進一步鞏固拓展品質優良的優勢,由一產帶動二產和三產發展,逐步實現“特色種養殖——加工——商貿服務或服務體驗”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具體採取了四項行動:

一是“五種三養”提升行動。繼續規模發展沁州黃穀子、汾酒高粱、油用牡丹、中藥材、設施蔬菜、生豬、肉牛、肉雞養殖。大力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目前已建設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1萬畝,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要達到20萬畝,覆蓋率達到90%,各類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項目認證率達到100%,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示範社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

二是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改革創新行動。沁縣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邁入省級開發區行列。要堅持招商項目優先往開發區引、涉農資金優先往開發區投、金融資本優先往開發區融、新技術新產品優先在開發區實驗,利用太焦高鐵站點毗鄰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優勢,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

三是電子商務提速行動。把電子商務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和產業發展引擎,一手抓“互聯網+”推廣應用,一手抓知名電商企業引進培育。目前沁縣較大規模的電商企業15個,樂村淘在全縣建有200餘個電商村級服務站,下一步我們要深入開展山西省電子商務示範縣、示範企業創建工作,新培育一批電商帶頭人,加快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動電商經濟提速發展。

四是循環農業和休閒農業提質行動。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循環經濟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位於縣城西10公里處的郭村鎮石板上村是沁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的樣板村之一,該村是千泉湖國家級溼地公園所在地,境內千女湖風景宜人,九連山風光優美,山上有韓信母親墓、千佛洞、明窯暗窯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山下開發農業休閒體驗觀光。目前,已投資260餘萬元建設產業種養循環生態有機養殖園,主要有水果、有機蔬菜、花卉種植觀光采摘、私家菜園、生豬養殖、村級光伏電站等五項特色產業,通過引進先進的果蔬品種以及科學管理理念,高起點、高技術、穩健地打造涵蓋種植、養殖、休閒觀光於一體的休閒生態扶貧產業園區。

二、堅持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打造全域美麗鄉村

沁縣風光綺麗多姿、湖泊串珠成鏈,一半山水一半城,具有“北方水城”的美譽。要發揮全縣域純天然、無汙染的自然資源優勢,努力刻畫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圖景,著力形成“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的全域大美格局。

一是以水為紐帶,打造一批生態水鄉。沁縣水資源極其豐富,有大小支流126條、633公里,地表水年徑流量為1.316億立方米,有湖泊溼地62處、3.5萬畝,源頭泉水270多處,地下水總動貯量為2億立方米。“水”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最具備差異性的自然稟賦。近年來,我們以豐沛優質的水資源為基礎,在連續舉辦十一屆北方水城端午民俗文化節暨山西省龍舟公開賽的基礎上,推出茶馬古驛、漳河源頭、文化觀禮、紅色教育、廉政文化、秀美山水等十大精品鄉村,串點成線,形成一條“十村一線”精品線路,輻射帶動打造了一批具有親水旅遊、休閒居住、養生度假、健康養老等多功能的生態水鄉。

二是以山為依託,打造一批康養村莊。按照“全域增綠”的要求,以山體綠化為依託,以鄉村街道綠化為基礎,以通道水系綠化為延伸,串聯打造覆蓋城鄉的綠帶、公園、小遊園和微綠地的鄉村綠道網絡,拓展綠道鄉土文化展示、文化體驗和生態科普教育等功能,融合文化、體育、旅遊、商業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森林觀光、林果採摘、森林康養、森林人家、鄉村民宿等鄉村旅遊休閒觀光項目,打造宜居宜遊的森林沁州、康養沁州。

三是以村為單元,打造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優勢和財富,我們加大對農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的力度,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持續抓好農村環境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五個專項行動,著力打造整潔乾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是以戶為基本,打造一批美麗庭院。突出亮點營造,開展“綠進農家”行動,示範推廣農家“庭院花圃”,統籌設計建設村莊主幹道兩旁民居的屋前小柵欄“綠化角”,努力營造“房在樹中,人在綠中,村在林中”的庭院風景。到2022年,中心村村民居住區綠化率要達到30%以上。注重風貌特色,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傳統風土人情,注重保護古樹、老宅等鮮活的鄉村符號元素,留住鄉愁、鄉韻,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面貌煥然一新的亮點村、示範村。

三、堅持以鄉風文明為保障,煥發新時代鄉村生活新氣象

沁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傑地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文化興盛,提振農村精氣神,加快形成沁縣鄉村文明新風尚。

一是以移風易俗為抓手,推進鄉風文明。就是要深入開展文明村鎮、“七在農家”、“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進一步完善“一約四會”、“一牆六榜”設置,持續深化家訓、家風傳承活動,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不斷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目前,沁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和“一約四會”(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一牆六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牆,家風家訓榜、善行義舉榜、當代鄉賢榜、沁州好人榜、致富光榮榜、脫貧光榮榜)宣傳設置實現了鄉村全覆蓋。同時,大力弘揚優良家風建設,從挖掘沁縣“耕讀傳家”文化淵源,探索家風文化入手,編印了《沁州家風》一書,成為各中小學、文化站所、圖書館、講習所必備圖書。在西湖公園建設了家風主題公園,展出我國曆史名人家風家訓120例,成為固定的街頭道德教育課堂。在南湖公園建設了以宣揚沁州歷代先賢優良精神品格和人文特色為主的“三立公園”,將古代聖賢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思想轉化為新時代道德建設的生動教材。

二是以鄉土文化為載體,留住鄉愁記憶。就是要以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依託,加強鄉村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注重傳統藝術、民俗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傳承了美好的歷史記憶,更增強人們精神家園的歸屬感,為鄉村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活力,注入了內涵。比如,次村鄉立足“沁州黃貢米之鄉”,打造了“沁州黃”系列故事牆;故縣鎮挖掘“一代廉相吳琠”文化,在段宜線整治中打造了“廉政文化”主題走廊;牛寺鄉走馬嶺村結合“地道”特色,在村道整治中打造了備戰備荒、紅色主題文化牆;松村鄉五科村結合產業發展,在村道整治中打造了“農耕文化漫步長廊”;三個試點鄉鎮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已收集實物100餘件。

三是以特色鄉賢文化為引領,涵育文明風尚。古往今來,沁縣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歷史文化名人,古有春秋時期羊舌氏三賢、隋代大教育家王通、清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吳琠,今有“雷鋒團”政治委員韓萬金、著名作物育種學家王綏等名人。我們充分挖掘鄉賢資源,培育新鄉賢文化,實現古今鄉賢文化的有效對接和傳承。近年來,我們從農村改革發展中湧現出來的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中,評選出26名當代鄉賢,11名已獲長治市首屆“當代鄉賢”優秀代表,又新報15名參選長治市第二屆當代鄉賢,他們的精神和風範對涵養村民的文明素養、促進鄉風文明起著巨大的作用。

四、堅持以治理有效為基礎,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新形勢下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鄉村振興的固本之策,堅持發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共同提高,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

一是以基層黨建固根基。就是要以“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為目標,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持續謀劃黨建新思路新措施,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村霸”問題專項治理,嚴肅查處侵犯農民利益的“微腐敗”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持續加強軟弱渙散農村黨組織集中整頓,通過“五個好”村黨組織示範等辦法推動農村黨組織全面過硬,發揮好政治功能,加快形成有效有特色的鄉村治理機制。

二是以村民自治增活力。創新和豐富村民自治、基層民主協商的有效實現形式,進一步加強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拓展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平臺。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創新協商議事形式和活動載體,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實施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加強制度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紮實推進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充分發揮村民監督作用。

三是以鄉村德治揚正氣。全縣各村鎮、社區實現了“道德講堂”全覆蓋,村民群眾在村裡可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良好道德、優秀家風。廣泛開展“道德模範”等評選活動,宣傳凡人善舉,湧現出一批群眾心目中的“沁州好人”“長治好人”等各類道德模範,影響和教育著身邊人。

四是以鄉村法治強保障。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強化網格化管理與群防群治工作,持續開展農村安全隱患治理。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目標,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持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強群眾安全感。

五、堅持以生活富裕為根本,共享幸福安康新生活

生活富裕幸福是群眾最熱切的期盼。去年以來,沁縣306個行政村實現了飲水安全、村通公路硬化、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廣場、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通村動力電、互聯網全覆蓋,全縣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步,更需要我們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使命,在促進農民脫貧增收上下足繡花功夫,在加快發展中進一步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在“減”字上下功夫,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近年來,沁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準發力,目前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56%,整村退出179個,退出率100%。2019年5月21日,被省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我們將繼續健全完善貧困戶長效穩定脫貧工作機制,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努力做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確保2020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二是在“增”字上下功夫,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就是要通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對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等多種途徑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實施縣域經濟振興工程,以沁縣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建設作為全縣產業經濟的“推進器”和現代農業的“孵化器”,帶動縣域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三是在“改”字上下功夫,完善政策支持保護。

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擴面、提速、集成”要求,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完善農村信貸、保險等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大對沁縣特色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創新支農新模式,統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不斷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匯聚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保障全縣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同時,也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推行“農村本土人才迴歸工程”,舉辦農村(社區)“領頭雁”延伸培訓,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恆心”。隨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入開展,我們必將迸發出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更堅實、幹得更紮實、步伐更強勁,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更加絢麗的沁縣篇章。(作者系中共沁縣縣委書記)

(原載於2020年第1期《前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