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理解柏林利比亞會議結果“禁運武器,但不干涉衝突”?

見腫消世界


利比亞問題峰會承諾停止外國干預 土耳其:準備好打擊哈夫塔爾部隊

1月19日,德國發起商討利比亞問題的柏林峰會。

1月20日,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埃爾多安說,若盤據利比亞東部的軍事強人哈利法·哈夫塔爾未信守停火承諾,安卡拉準備好採取必要措施。他堅稱,截至目前,土國已盡到以外交途徑解決利比亞危機的責任。

1月19日,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邀請12個國家,以及聯合國、歐盟、非盟和阿拉伯聯盟等主要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參加在柏林舉行的峰會,討論利比亞長期內戰問題,以遏制外國軍事幹涉,強化停火併且推動重新開啟決定這個北非國家前途的政治進程。過去幾個月來,德國一直力圖通過外交活動來尋求強化停止利比亞戰事的努力。

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意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中國高級代表與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等應邀參加了本次峰會。

獲得邀請參加峰會的還包括利比亞的兩個主要對立派領導人。他們分別是獲國際承認的全國團結政府(GNA)總理法耶茲·薩拉傑和佔領利國東部的利比亞國民軍(LNA)領導人哈夫塔爾元帥。這兩個人19日都來到了柏林,卻都不在會議桌上。

忠於哈夫塔爾的部隊在開進

自從利比亞前統治者穆阿邁爾·卡扎菲2011年被趕下臺和殺死後,利比亞日益陷入騷亂及動盪之中。利比亞分裂成對立的東西兩個政權,每個政權背後又獲得了不同國家的支持:聯合國承認的政府設在首都的黎波里,其領導人是薩拉傑;另外一個政權設在東部大港班加西,得到哈夫塔爾部隊的支持。

自從去年4月以來,哈夫塔爾元帥的部隊發動猛烈攻勢,一路西進包圍了的黎波里,同那些與政府結盟的民兵武裝作戰,試圖佔領利比亞首都。哈夫塔爾的軍隊獲得俄羅斯、法國、埃及、阿聯酋等國的支援;而的黎波里政府則尋求土耳其軍隊及武器的幫助,土方一向指責佔領東部地區的哈夫塔爾是政變策動者。

本月12日,在莫斯科與安卡拉的斡旋下,利比亞實現了數月以來的首次停火。這次柏林峰會的首要議程是讓在衝突中有利益的外國參與者達成共識,阻止武器流入利比亞,確保停火持續下去,為聯合國領導的、在利比亞重新建立政治進程營造空間。

默克爾總理說:“在利比亞會議上,我們必須首先要確保再次遵守武器禁運,這在聯合國已經達成原則上的共識,但很不幸沒有被遵守。”德國也希望能阻止利比亞內戰進一步升級,否則,利比亞的國內衝突將會導致北非和地中海東岸區域動盪,並可能會觸發新一波的移民潮,穿越地中海到歐洲尋找安全棲身地。

德國外長海科·馬斯於1月9日專程前往班加西會晤哈夫塔爾。他說,哈夫塔爾元帥承諾要遵守停火,儘管他在14日離開莫斯科時沒有簽署停火細節文件草案,利比亞總理薩拉傑則簽署了停火文件。

而德國縱然盡全力斡旋利比亞和平進程,但仍然審慎對待19日峰會的預期。德國政府副發言人烏爾裡克·德默爾說:“這次會議很重要,但這只是開始,進程的開始。”

利比亞彼此對立的兩位領導人薩拉傑和哈夫塔爾會晤

峰會東道主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對利比亞局勢而言,在過去的幾天裡已經很明顯,軍事解決方案是不可能的,這隻會增加該國人民的痛苦。她在閉幕式上說:“我們能夠看到,每個人都同意,武器禁運需要得到尊重,武器禁運需要像過去那樣得到更嚴格的控制。”

與會者也一致認為,利比亞為期一週的停火需要成為一個更持久的停火協議。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鐵雷斯警告,各方都需要對利比亞交戰雙方施加壓力。由於不同國家在利比亞支持不同的派別,人們越來越擔心利比亞將成為另一個敘利亞。“到目前為止,在一些外國干涉下,利比亞衝突升級。”古鐵雷斯說:“這種升級……變得非常危險。”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代表華盛頓出席了柏林峰會。他在推特上說:“現在是利比亞人為自己決定未來的時候了—一個沒有外部因素助長的暴力的未來。我們敦促各方通過聯合國促成的調解來抓住目前這個機會。” 在柏林會議上,德國和美國都敦促爭奪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對立陣營接受停火併認同監督機制作為邁向和平的第一步。

不過,雖然與會者在19日一致同意不增加對利比亞交戰雙方的軍事支持,但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會真的以及何時會撤回目前的支持。所以默克爾強調,“這是真正停火的問題”。

實際上,外界對柏林峰會是否有可能產生任何真正的進展表示質疑。能夠讓各方代表坐在談判桌前確實是一項成就,但是最近外部支持力度的加大,可能會鼓勵交戰雙方都不要輕易做出妥協。出席柏林會議的俄、土等國首腦雖表態尊重武器禁運,避免干涉利比亞局勢,而現實卻是,利比亞兩個敵對政府的軍隊眼下正在加緊爭奪權力。俄國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峰會結束後坦率告訴媒體:“很顯然,我們還沒能成功促成雙方展開認真且穩定的對話。”他又說,即便如此,利比亞交戰雙方仍向前邁出了“一小步”。

土耳其軍隊開進利比亞

18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飛往柏林前曾高調聲稱,假如歐洲希望早點結束利比亞的衝突,就應當支持安卡拉在利比亞的作為。土耳其正在向得到國際間承認的利比亞團結政府提供軍事援助。

埃爾多安在土國Politico網站發表文章,提出了上述呼籲。他寫道,“考慮到歐洲沒有多少興趣向利比亞提供軍事支援,眼下的明顯選擇就是跟土耳其合作,而土耳其已經承諾提供軍事援助。我們將訓練利比亞的安全部隊,幫助他們打擊恐怖主義,人口販運,應對其他國際安全的嚴重威脅。”

土耳其總統出席解決利比亞危機的柏林峰會後,再次在返程的專機上對記者重申,土國已派遣一組負責執行軍事訓練的官兵進入利比亞,但暫時沒派出作戰部隊。

埃爾多安還向力挺哈夫塔爾元帥的相關國家發起批評。他聲稱,俄羅斯私人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在當地有2,500名安全人員,這議題怎不攤上談判桌?“我們提出時,他們不回應。”不只瓦格納,也有5,000名蘇丹士兵在那裡,還有乍得和尼日爾士兵。“哪裡可以找到兵源,阿布扎比政府就投入當地。”

部署在東地中海的土耳其戰艦和勘測船

埃爾多安亦專門提到位處地中海東岸的石油、天然氣輸出港口在利比亞危機中的重要性,他譴責哈夫塔爾試圖設下屏障,以掌控有關地區。而利比亞總理薩拉傑則給予了土耳其在地中海東部海域勘察、開採油氣資源的便利,這引起希臘、以色列、塞浦路斯等沿岸國家極大不滿。

與哈夫塔爾部隊結盟的利比亞東部部落17日關閉了東部5個油港,據報每天減少80萬桶原油產量,相當於每天5,500萬美元的油元,這在一定程度上癱瘓了的黎波里政府之主要收入來源。哈夫塔爾本人雖沒有在19日的柏林會議上現身,但他願意派人參加聯合國提議的軍事委員會,監督停火執行。

埃爾多安則說,安卡拉和全國團結政府簽署的海上劃界協議未來或會將3個國家納入,土國已與薩拉傑總理達成共識。他並透露,柏林會議期間有人向他傳話稱,希臘總理基里亞科斯·米佐塔基斯想與土耳其和解。但埃爾多安強硬回應道:“我告訴他們,米佐塔基斯先邀請哈夫塔爾,然後說想跟我們和解,這不是胡扯嗎?”

哈夫塔爾於柏林會議前夕先抵雅典,會見了希臘外長尼科斯·登迪亞斯和米佐塔基斯。埃爾多安稱,他向傳話的人說,如果米佐塔斯基真的想要修補對土耳其的關係,必須改正與哈夫塔爾會談所犯錯誤。

1月19日,普京和默克爾在柏林峰會期間做場外交談。

與此同時,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利比亞及敘利亞支持的都是彼此嚴重對立的勢力。而除了對莫斯科派僱傭軍加入哈夫塔爾元帥一方作戰強烈不滿,在柏林期間,埃爾多安還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卜省的局勢會商。伊德利卜省是敘利亞叛軍佔據的最後一個主要據點,擁有近300萬人口。這個敘國省份主要由激進組織“征服沙姆”陣線(HTS)掌握,該組織前身“努斯拉”陣線曾是基地組織在敘利亞的分支。

1月19日,伊德利卜東南部發生了嚴重衝突,反叛武裝和激進組織發動攻勢企圖奪回近期被敘利亞政府軍及其盟友奪回的幾個城鎮及村莊的控制權。在當天的衝突中,至少28名敘政府軍和19名反叛武裝人員喪生,其中包括15名激進分子。

安卡拉將與之結盟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勢力視為“溫和反對派”,但莫斯科卻將他們視為對俄國利益構成傷害的“恐怖分子”。埃爾多安說:“我告訴他(指普京),你把這些團體當作恐怖分子,但(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政府對全國實施恐怖統治。”

普京沒有認可埃爾多安的說法,但他要求,俄土兩國外交、軍事和情報部門在伊德利卜議題上繼續展開合作。


齊林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就是放任哈夫塔爾將軍統一全國。

目前哈夫塔爾的國民軍已經控制了利比亞絕大部分地區,民族團結政府僅僅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及西部的一小部分地區。

去年12月,國民軍畢竟的黎波里,民族團結政府已經無力招架,危在旦夕。

此時,他們後臺老闆土耳其開始軍事介入進行干涉,導致哈夫塔爾暫時停止進攻。

但哈夫塔爾後臺有埃及、沙特、阿聯酋,還有美國的默許。

所以,哈夫塔爾並不怕土耳其,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勝利存在危險性。

所以,哈夫塔爾參加此次會議,目的是藉助背後列強的勢力來抑制土耳其的介入。

這次出息的強國有11個國家: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約翰遜、意大利總理孔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中國國家主席特使楊潔篪等重要利益攸關方國家的領導人與會。

最終達成的協議,其實就是制止土耳其繼續軍事幹涉利比亞的內戰。

如果土耳其能夠遵守這個會議的決定,那麼民族團結政府支持不了多久就會垮臺。

民族團結政府屬於伊斯蘭極端派,屬於穆斯林兄弟會一派,就是要求將所有猶太人都殺光的那個派別。

而哈夫塔爾是世俗派,相對可以溝通,國際上民主國家多支持哈夫塔爾。

相比起來,利比亞人民選擇哈夫塔爾也比選擇穆斯林兄弟會要好。

如果這個狀態維持下去,利比亞很快會實現和平。由於該國有豐富石油資源,人口又只有幾百萬,會迅速成為富裕國家,人民安居樂業。

到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主流媒體突然不再提到利比亞,那就說明這個國家終於恢復到和平和富裕了。


薩沙


對於解決利比亞衝突問題的國際會議,顯然,參與會議的各方都希望利比亞按照自己有利的方向來發展。可問題就在於利比亞局勢的相關各方都在謀求著讓自己所支持的武裝勢力能夠贏得主動,尤其是站在哈夫塔爾領導的國民軍已測的國外勢力,他們更希望哈夫塔爾統一整個利比亞。


而隨著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12月26日宣佈將會派兵進入利比亞,讓利比亞的局勢陡然發生了偏轉。土耳其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已經向利比亞派出了近3000人的敘利亞僱傭軍,這也讓現在的利比亞局勢陷入了相對的對峙狀態。因此,在俄羅斯,土耳其等國的催促下,在1月13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了由民族團結政府薩拉捷和利比亞國民軍總司令哈夫塔爾共同舉行的四方會談。當然,其目的就是想要達成一個雙方的停火協議,只是可惜哈夫塔爾並不想接受土耳其的條件。


而如今又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了多方之間的第二次利比亞問題會談。據《紐約時報》19日報道,

利比亞問題柏林峰會在德國舉行,包括來自,英、法、德、俄、土等12個國家的領導人或高官以及聯合國等4個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參會。與會各方同意,以政治方式而非軍事方式解決利比亞問題,遵守對利比亞的武器禁運,共同促使利比亞衝突各方將停火轉化為長久和平。

然對於利比亞問題參與會議的各方都不希望利比亞的內戰最終演變成多國之間的混戰,而對於其背後支持的各方也都不想跳到臺前,畢竟這在國際社會上並不好看。參與會議的相關國家和組織,自然也是要達成一定的妥協,畢竟各方之間所代表的利益團體是不同的。那麼為了不干涉利比亞內部問題,也防止外部勢力改變利比亞的內部狀態,多方之間妥協的結果只能是停止向利比亞提供武器。



只有這樣,利比亞內部的問題才能靠內部解決,否則外部勢力不斷的干預,外部勢力不斷地提供武器彈藥,只會讓利比亞內部問題永遠無解。比如土耳其方面不斷向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提供敘利亞僱傭軍,必然會大大阻止哈夫塔爾對利比亞的統一戰爭。而俄羅斯,法國,沙特,埃及等國不斷對哈夫塔爾提供軍事武器,也必然會讓哈夫塔爾對民族團結政府的進攻越加猛烈。那麼為了達到妥協,各方之間的勢力必然要達到一個平衡。


正是因為如此,無論對於俄羅斯還是土耳其來講,都要對於目前利比亞局勢有所妥協。而作為其他的參與各方和組織,也同樣希望各方所表達的承諾能夠真正的落實。東道主德國總理默克爾會後表示:

“我們聽到了所有與會者的承諾,他們承諾不再向衝突方提供任何支持,包括軍事援助和武器援助。各國將遵守武器禁運和停火協議。”

那麼對於利比亞內部的問題,就需要利比亞內部自我調節。無論是哈夫塔爾統一民族團結政府,還是雙方之間處於目前的對峙狀態,那都是利比亞的內政問題。只要世界外部勢力不再幹預利比亞問題,讓利比亞人民來解決內部的自身矛盾,這樣利比亞才能更快地獲得和平。無論是薩拉傑和哈夫塔爾誰統一誰?這說是兩個人之間達成了真正的妥協,建立所謂的聯合政府,那都是利比亞人民的幸事!(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如果沒有繼續的會談,那麼這個結果只是利比亞各方以及各國對於柏林峰會的一個面子,並沒有實際太多的價值和更多的意義。

目前利比亞內戰雙方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哈夫塔爾的國民軍對民族團結政府形成了絕對優勢。如果沒有土耳其的干涉,國民軍估計早就消滅了民族團結政府,攻佔了首都的黎波里。

土耳其的介入使得利比亞局勢出現了變化。在國民軍把民族團結政府逼入絕境,幾乎攻佔了的黎波里的時刻,土耳其對利比亞內戰出手了,並幫助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抵擋住了國民軍的進攻,實現了反攻,把國民軍推出了的黎波里。

快到嘴的肉被土耳其打飛了,哈夫塔爾對於土耳其可是恨到了極點。

而這個時候又來了莫斯科會談,柏林峰會利比亞會談,結果就是阻止外部武器運入利比亞。

這個結果對於佔據絕對優勢的哈夫塔爾來說,有利有弊。

有利在於,這個結果阻止了土耳其繼續對利比亞內戰局勢的更深入干涉,使得當前國民軍能夠繼續保有對民族團結政府的絕對優勢。這個優勢使得哈夫塔爾在之後的會談中就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

不利的方面在於哈夫塔爾在當前的情況下,也不敢繼續對民族團結政府發動軍事進攻,也就是無法對其進行武力消滅,統一全國。

本來可以直接消滅,全國權力唾手可得的事,現在必須要進行談判,而且還不一定能夠完全得到,這就是哈夫塔爾對於會談不爽的根本原因。

利比亞內戰問題,想要完成停火協議,很困難。困難的原因也在於哈夫塔爾領導的國民軍實力太強,在利比亞形成了絕對優勢。

軍事進攻,消滅民族團結政府,統一全國直接奪取政府權力是哈夫塔爾的第一選項,而國際會談實際上是民族團結政府的第一選項。

通過國際會談,可以讓民族團結政府不至於被哈夫塔爾直接軍事消滅,還能夠存在下去,說不定還可以得到一部分的政府權力。

所以想要利比亞會談取得成果,必須要讓哈夫塔爾的勢力得到削弱,但這又必須顧忌到埃及俄羅斯等國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