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6億噸,進口食品規模卻突破700億美元,為什麼還要進口?

農村老俗話


糧食是國家的安全,糧食越多越好。為什麼進口,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從國內來看,如下:

一、多進口糧食,可以把我國農的勞動力大量解放出來,農村勞動力的解放能促進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豐富國庫。

二、糧食是必須品,也是自然資源和國家物資,能用錢買物資,當然是越多越好。

三、大量進口糧食可以理解為,利用他國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為我國生產糧食,讓他國成為我國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挺好的,前提是要保證國內的糧食生產能力。以防他國不出口糧食給我國。

四、我國人口基數大,雖然糧食生產量也不低,但是糧食消耗也不少,這是需求決定的;

糧食比紙幣重要

從國際來看,如下:

五、他國人口少,糧食多,其它國家是希望賣出去,我國又缺糧食,所以,進口糧食是合作的關係,能促進國家間的友好關係。

六、每個國家的糧食生產都困難,而且種植糧食不賺錢,我國通過發展其它方面,使國家財力富裕,用紙去換糧食,這是賺了。多進口糧食,中國的農村生產就可以減輕壓力,還能保障國家的安全。

生意往來可以促進國際關係

結語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到你


越胖的豬越哼


數字歸數字,實際是實際,現在很多地都不種了,種水果了,種樹了,糧食還是增長,我可能不信


大勝小麗


其實我國土地紅線在多少億畝,有的時候說是18億畝,有的時候又說15億畝,我們都搞不明白到底哪個是真的,現在糧食年年增產,但是農村的土地荒廢的越來越多,而且現在的農村土地相當大的一部分並不是種糧食,而是種其他效益高的東西,種糧食的意願越來越低 ,在這種情況下還能連年增產,不得不讓人佩服,真是非常的厲害,太厲害了呢。

而且每一年都是產量在六億噸往上,這個產量真的非常的驚人,公佈出來的數據是我們的自產糧食可以基本滿足我們國內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每一年我們要從外國進口1.7億噸糧食,這個數字非常的龐大,我們自產糧食既然夠基本生活保障了,幹嘛還要進口呢,其實這個原因主要在於進口的糧食用來作為糧食副產品加工用的比較多。

主要糧食夠我們國內的人吃,但是卻沒有辦法去支持我們現在的好生活需要的糧食加工副產品的需求,所以需要大量從外國進口糧食進來填補這方面的需求,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我們是人口大國,又是最能吃最懂得吃的國家,所以在這方面對糧食消耗特別巨大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好吃的東西都要許多東西來進行搭配加工,進口糧食就是為這些服務的。

當然了,如果能自產自足那當然最好了,只是我們本來適合種植糧食的好土地就少,加上現在城市化加快,農村勞動力入城,農村土地荒廢比較嚴重,而且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說城市規模擴大這些土地面積減小,都是糧食沒有辦法大量增產的原因,技術再先進沒有足夠的土地也不會有太多的增產,這是全世界最基本的常識而已,所以進口糧食來滿足一些方面的需求是勢在必行的。


無法超越的足跡


無糧不穩,好好核實產量!由於種地賺錢少,現在地拋荒很多,糧食實際產量亟待認真核查,虛報誤國者,當斬立決!


勇士Ljs


不知檢查組真正合查6億噸真糧食嗎?還是紙上編的虛假數字。


用戶3867893014064


如果將進口糧食的700億補給中國種田的人,中國人吃的是好糧食,中國人的健康更有保障,田地也有人耕作,利國利民


用戶太多的無奈


我看到的是農村荒蕪土地有增無減,難道是產量大幅提高了?!希望不再是統計數據又不準確!


千里目84315165


糧食產量連年增長明顯是虛的,試想農村人口大量遷移或外出,耕地拋荒嚴重或改種其他經濟品種(如種樹、種菜、種花、種草等),糧食種植面積逐年遞減,且很多雙季變單季,怎麼會糧食增產,應該是嚴重減產,加上規模化養殖遞增需要,當然進口糧食越來越多。


春雨夏涼風入松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我國糧食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一方面,我國糧食生產分散在幾億農戶手中,一家幾畝地,各家自主經營,這就導致在品種選擇,管理過程上的不一致,進而導致產品的一致性不夠。以玉米為例,目前在一個地區推廣種植的品種就有幾十種,再加上收穫、晾曬、去雜過程也不一致,導致國產玉米產品非標化。而另一方面,國內的糧食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飼料加工企業手中,不論是生產食品的企業,還是生產飼養的企業,出於對產品一致性的要求,必須選擇一致性的原料,這就導致了一邊老百姓生產的糧食賣不掉,而另一邊,企業又必須捨近求遠,到國外採購符合他們生產要求的糧食原料。其次,是價格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遠遠高過國外,基本上是國外的一倍以上,企業從國外進口糧食,價格大幅度低於國內,加上進口關稅,原料的單位成本依然比國內低。這兩個因素疊加,導致了一面是國內糧油增產賣不掉,而另一面企業又花費鉅額外匯從國外進口糧食。

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落伍了,糧食生產的高成本,已經讓我國農業不但失去了國際競爭力,在國內市場也節節敗退。而非標化的糧食產品,又無法被工業企業採用,更加劇了國內糧食產業的危機,種的糧賣不掉,賣掉了不掙錢。而在加工企業眼中,這些糧食基本上是不可用的"廢品"。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條路,就是變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為大面積單品種機械化經營,從品種、管理到產品與國際接軌。


黑哥遲萬勝


在我國,農業與工業是此起彼伏的交替發展狀態,前30年,中國以糧食為綱,成了農業大國,不但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還支援了很多國家,而工業還是在萌芽狀態,近20年來工業化一路高歌猛進,農業是一路下滑,工業產品是大量出口,而農產品是大量進口,工業品類是越來越多,而農產品是越來越單一退化,從事工業化的人口猛增,農村農業人口聚減,工業用地大增,農業用地不斷減少,工業資本不斷擴大,農業投入枯竭,工業研發如火如荼,農業科技煙熄火熄。這種現象很正常,任何事情都是兩面性,古人總結了,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顧此而失壁,連忠孝都不能兩全。20年後的今天,誰敢說不是農業發展的好時光呢?大家只有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