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是中國重卡成就了斯太爾還是斯太爾成就了中國重卡

我國重卡行業在80年代通過重汽聯營公司引進斯太爾技術,陝汽引進奔馳技術,長征引進太脫拉技術,雖然無論在整機技術還是零部件技術上都有了飛躍式的發展,但受市場及經濟發展的制約,我國的重卡行業在2000年之前都沒有像重汽聯營公司成立時預計的那樣火爆。

那個時代屬於中重卡超載時代,中卡企業通過"加大發動機馬力、加重後橋、加厚大梁"等方式生產出了"中重卡"中重卡產品,一經推出就佔領了市場。整機市場屬於一汽解放、東風汽車和北汽福田,發動機市場屬於大柴,錫柴,玉柴,重汽發動機。

直到2000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遠距離幹線重載物流開始發展起來,那年也正好是重汽聯營公司的一分為三,國家又開始嚴查超載,一些列的原因導致中重卡已經無法再滿足市場要求了,重卡行業也終於迎來了春天。

重汽聯營公司的三兄弟一分為三後,有了競爭意識又幹勁十足,紛紛整合內部資源 ,在原來斯太爾技術上放大和推廣自己的產品

重汽推出了斯太爾王系列

是中國重卡成就了斯太爾還是斯太爾成就了中國重卡

川汽推出了斯太爾霸王后來叫新大康,之後被金剛取代

是中國重卡成就了斯太爾還是斯太爾成就了中國重卡

陝汽推出奧龍系列,後來被德龍系列替代

是中國重卡成就了斯太爾還是斯太爾成就了中國重卡

是中國重卡成就了斯太爾還是斯太爾成就了中國重卡

這些重卡清一色地裝備了WD615型排氣量為10升柴油發動機的產品,一上市就在重載物流彰顯出其深厚的底蘊和超然的優勢,讓"先天不足、後天惡補"的中重卡產品"西北王"、"運煤王"相形見拙。

斯太爾也開始在市場上大放光彩,斯太爾也一度成為重卡的代名詞。可以說斯太爾技術的發揚光大不是在歐洲而是在中國。

2005重汽和MAN公司舉行斯太爾技術引進成果彙報,宣佈斯太爾技術引進項目圓滿結束。這項技術引進項目給中國重卡帶來累累碩果。

從1989年第一批國產斯太爾下線開始,到2005僅中國重汽已累計生產斯太爾汽車15萬輛,而這個數字在之後幾年仍持續增長,斯太爾發動機累計生產了51萬臺。斯太爾也成就了重卡行業裡的眾多公司,整機的重汽,陝汽,紅巖,發動機的濰柴,杭發。

斯太項目的技術引進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真是這批人促進了我國重卡的大力發展。

所以還是那句話,斯太爾助推了中國重卡的發展,而中國也幫助斯太爾品牌發揚光大

後記

2000年-2009年是我國重卡發展的關鍵時間段,斯太爾幾乎佔領了市場,但是這個年代就是那麼傳奇,除了斯太爾在市場上大放光彩,還有沃爾沃,MAN,奔馳,日產,現代,三菱,依維柯開始和國內廠家合作,一汽,二汽,傳奇福田也開始進入重卡戰場,奔馳,康明斯,道依茨發動機開始在10L以上發動機發力,中國重卡市場上狼煙四起,百家交戰,異常激烈!

欲知詳情,請聽下次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