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香港電影行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麼繁華,現在反而衰退了?

二王子呀


其實與其說香港電影對比過去衰退,倒不如說整個香港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出現大倒退。

我們仔細來看一下,香港的電影走向國際達到巔峰,靠什麼?都是數的明白的!前有李小龍,後有成龍、李連杰,最後終於在《臥虎藏龍》問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獲得了被世界廣泛認可的成功!靠什麼?說到底是中華傳統的文明的文化展示而已。即便是周星馳時代的《審死官》、《算死草》、《點秋香》、《蘇乞兒》直至《大聖娶親》,藉助的都是中國歷史和文化背景。而周潤發藉以成名的《上海灘》、《縱橫四海》、《英雄本色》等等,靠的也都是中華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的道義!世界憑什麼看香港?是因為香港一度是世界瞭解中國的唯一窗口!所以,香港的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繁盛的巔峰,從劉德華的華仔一名看的出,“華”,在那個時代的香港人心中是有著足夠的認同和份量的。後來這個小漁村,越來越對“中華”這個身份不屑,但是不知港人自己翻閱過自己的短暫的經歷沒有,所謂的“香港本土電影”,即便在香港電影的高光時刻,可曾在世界範圍內大放光彩過嗎?與其現在說衰落,倒不如說從香港社會開始拋棄中華文化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的慘淡命運和結局而已!


全蒙新視界


這原因真的很複雜。

一、時代在發展

香港經濟騰飛,也就是七八十年代。

人有了錢,自然就要追求精神生活。所以香港電影風靡一時,攻陷東南亞大陸臺灣,甚至韓國日本。

有了收益,自然投資者就更多。

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了香港電影的傳統勢力範圍,隨後臺灣韓國大陸電影行業迅猛發展,香港電影也就跟不上了。

二、資金斷絕

八零年代香港電影很紅火,大量閒散資金入場,其中似潘迪生這樣還算敬業,是真正做事業,但更多的則只是投機。

眾多黑色灰色資金入場,其實就是粗製濫造來洗錢。很多影片不公開上映而直接走錄像帶形式發到東南亞,也能賺錢。

92年香港演藝屆反黑大遊行,丟了港英當局的臉,被迫進行掃黑,這麼大一塊資金逃離市場,香港電影的好日子就過去了。

三、惡性循環

臺灣十大片商開始填補資金空白。

甚至玩片花。

所謂片花,就是說,我是導演,手上一分錢沒有,甚至劇本都沒有,還別說分鏡頭。但是我有大牌影星片約啊,就去找資金。片商看到大牌明星馬上墊款開拍。

這就無形中造成影星身價暴漲,製作成本當然就被極度壓縮,導演只能找幾個一般人來搭戲,至於故事內容?

編劇權益根本得不到保證。

比如林正英辛苦搞活了殭屍片,無數的殭屍立即跟在後面搭車搶錢,他的權益從哪得到保證?那麼誰又願意坐下來原創?

呵呵。

此外,香港電影行市好,更多人投資電影院了,後面香港最多時有六七家院線三百家電影院。沒有那麼多的精品,自然不能讓電影院虧著不放啊,以前那些爛片這就幾乎都能上映,香港電影口碑就這麼被玩壞了。不僅東南亞臺灣這些不買賬,大陸和本地市場也都不買賬了。

四,人員流失

93年是香港電影災難的開始,《侏羅紀公園》橫掃世界。此後,98年《泰坦尼克》更是徹底擊敗香港電影。

前面說了,香港電影衰敗,本地市場也全面萎縮。之前香港電影養活二三十萬人,每年拍攝近千部電影,可到了新世紀連養活一萬人都難,香港本地只有兩家電視臺,根本無法接納他們,這些人一是去臺灣,二就是去了內地,三是退休轉行,香港電影自然就進一步萎縮了。


四川達州


這還是要看不同的時代背景的,並不是說現在的香港電影不好看了,而是好看的電影太多,很難突出了。而一旦受觀眾追捧少了,繁榮程度自然就低了不少。



20世紀大陸影業的單調低迷是香港電影繁榮的主因之一。

首先,當時內地高校畢業生培養的體制還不成熟,在影視行業裡對人才的培養就更少,導致無法形成香港導演、編劇、演員等各類電影人才百花齊放的景象,造出好片寥寥。兩相對比下,觀眾自然更喜歡看香港出產的佳作,使得港片受到持續熱炒。

其次,20世紀內地的電影特別是商業電影從製作到操作上都不夠專業,很多人大都靠著自己的情懷和理想在操作,比較少會考慮到商業片怎麼去迎合觀眾,怎麼製造出持續宣傳效益,出來的作品自然不如情節激烈、腦洞大、節奏快的港片受歡迎。



最後,當時內地的電影審查制度比現在更嚴苛,導致即使有幾部有創新可能有市場的影片產生,也被扼殺在搖籃裡,無法上映和發行,所以也難怪當時人們買碟看港片是一種潮流了。

內地影業蓬勃發展後,香港電影就腹背受敵。

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深入,大量境外資本和企業進入內地電影市場,讓大陸電影能力全面復甦。市場的進一步放開也更鼓勵觀眾用腳投票,完全進入以市場為主要導向的電影時代。 而在這種背景下,香港電影對內受到大陸不斷提高的電影製作能力衝擊,對外又有日韓歐美電影虎視眈眈,處於夾層下自然壓力陡增。香港電影人心態也開始有些焦躁,急於拿回自己地位,反而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沉下心來思考影片的實質,口碑在多方的比較和評判下也出現下滑。



就像《無間道》出世,再次為港片創下多項紀錄後,原希望《無間道》給香港電影人的啟發是可以創新電影思路,拍出新的作品,再現曾經的百家爭鳴之勢。但是事實上,《無間道》還是成為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港片的爭相模仿之作,再無作品能出其右。

香港優秀演員的流失也讓港片的情況雪上加霜。

在鉅額片酬和平臺機遇的誘惑下,演員自然是哪裡出錢高,給的機會多就往哪走。20世紀末湧向好萊塢,21世紀又趕往內地,留著香港的演員不管素質還是名氣,自然比鼎盛時期差了不下一個檔次,更缺乏票房號召力。


電影裡的海闊天空


香港電影行業,給人的印象,還真的是現在衰退了,正如古人說的那樣,不進則退。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香港電影行業面臨青黃不接的時期。我們都知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視明星眾多,什麼四大天王啊,四小龍啊等等。可謂是百家齊放,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同時,導演陣容也是很豪華,什麼王晶啊,周星馳啊,陳小辛啊等。進入現在,那批導演和明星都老了,陸陸續續退出來了,但是接班隊伍卻沒有建設好。所以,給人衰退的感覺,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我國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後,每年都會從國外進口大片,並且,進口大片的數量和範圍也在不斷擴大,這樣也稀釋了港片的佔比。我們去看電影有了更多的選擇,發現歐美大片,尤其是科幻大片,比港片精彩太多了。這裡面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導致我們認為港片衰退了。



第三,我認為,隨著我國本土電影工業的不斷髮展,國產片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國人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國產片了。據最新的票房數據來看,國內外票房佔比應給是6比4,國產片佔了中國票房的大部分。例如去年的票房冠軍《哪吒》,是國產影片的一大進步。港片,每年也就上映那麼幾部,票房一般不會超過五億,這種表現,的確會讓我們認為它衰退了。


一嗨影視


那個年代正值亞洲四小龍崛起時期,香港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電影行業的繁榮,一大批經典影視和演員的誕生奠定那個時代香港電影的經典地位。那麼現在為什麼不去從前了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彼時大陸相對來說還很落後,對大多數來說電影還算個稀有事物,內地電影市場一直處於主流價值觀階段,偶爾一部好電影也飽含時代氣息,創作力和想象空間嚴重不足。2.大陸剛剛開放,人們的生活還很貧乏,精神層面更貧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大陸人對香港電影的追捧。

3.自從有聲電影誕生以來,這是有聲電影的第一思想革命,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書籍被搬上銀幕,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了人們的想象力,使人非常充實。特別是對於武俠,江湖,功夫等概念也是那個時代正式形成中國人的思想體系的。

4.那個時代,需求電影人的敬業精神造就了經典,造就了明星,形成了明星效應。可以說奠定了中國電影行業的基石。

5隨著改革開放的加速和大陸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大陸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再加上龐大的大陸市場,造就了大陸電影的快速崛起,也使得大陸和香港電影行業的發展快速融合,大批的香港演員選擇了前景更廣泛的大陸發展。

5.同時,也因為香港電影的創造力後繼乏力,和電影製作技術的快速迭代,大陸電影總體上已經超過了香港,市場號召力和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大,相對而言香港電影就顯得有些沒落的感覺。

一點膚淺看法,說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指出討論。






電影喚醒人


這個問題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是80後,八九十年代確實是香港影視霸佔著影屏,所以我們對周星馳,成龍,元彪等影視明星才能如此的熟悉,也是他們給了我們一個快樂的童年。至於現在衰退可能有幾個原因吧。

第一,八九十年代內地處於一個工業化時代,百姓的經濟條件和幸福感都沒法和香港比。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只有解決了身體上溫飽才能顧及到精神的溫飽,而電影就恰恰是一種精神食糧。隨著近年來大陸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所需要的這種精神食糧也不斷在增加,影視行業也在突飛猛進發展。所以香港和大陸比的話,無論是影視的產出和市場的需求就顯而易見了。

第二,演員的流出,八九十年代是內地演員去香港發展,比如吳京,劉嘉玲等這些明星。而現在恰恰相反,香港的明星現在都往內地跑的發展,比如成龍 洪金寶,周星馳這些明星們在內地發展的非常好。這樣的話香港的影星自然就少了,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小人物的炎黃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個硬道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香港經濟繁榮的時代!當時,內地剛剛改革開放,經濟剛起步,急需引進世界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當時的香港就是一個重要的窗口,這使其成為中國和西方國家交流的重要橋樑,香港背靠內地面向世界,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騰飛,讓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強了,加上內地文化市場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推崇和喜愛,都讓香港的文化產業獲得了很大發展,電影行業更是佳作不斷,既是是一些不受本地市場喜愛的香港電影在內地也被稱為神作,比如劉鎮偉的《大話西遊》!

除此之外,人才充足。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有一批很有影響力的電影人,如張徹、劉家良、楚原、李小龍、吳宇森、徐克、許鞍華等,一批中堅演員正不斷成長,如洪金寶、成龍、狄龍、周潤發等,讓香港影壇人才濟濟,為創造優秀的電影作品打下了基礎!

這些都促成香港電影的飛速發展,從而使香港在80年代成為東南亞電影王國!

至於現在衰退,原因也是在這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內地經濟崛起,開放擴大,香港的窗口地位已不存在,香港現在被房地產商套牢,經濟沒了活力,發展緩慢,體量已經被對面的深圳超過,如果不能從房地產中鬆綁,香港經濟沒有未來!經濟乏力,導致香港電影的投資減少,拖慢了電影的發展。二是香港電影人才凋零,21世紀初有號召力的紛紛出走好萊塢,比如吳宇森、王家衛、成龍、周潤發、楊紫瓊等,中堅力量還在堅持,但年輕人始終出不來,導致最近香港電影來來回回總那麼幾個人。除以上兩點外,第三個原因是好萊塢和內地電影的衝擊。好萊塢電影自不必說,對美國以外任何國家電影都產生了衝擊!近年來大陸電影在資本的推動下獲得快速發展,一些年輕演員迅速走進人們的視野,已經成為華語影壇的主導力量,這給香港電影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加速了香港電影業的衰退!



篤行阿豪


說起電影,不得不提的是香港,香港電影曾經風靡一時,比如周星馳的無厘頭,鄭伊健的古惑仔,成龍李連杰的功夫,林正英的殭屍片,王晶的賭神系列,警匪片,電影種類是數不勝數。演員更是又多又紅,劉德華,梁朝偉,周潤發,張國榮,林青霞,張曼玉,人才輩出。其繁榮景象,可與好萊塢媲美,成為亞洲第一大電影區域,世界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電影屬於文化領域,經濟的形態決定了文化的走向。電影的繁榮與沒落,一定是跟經濟有關。其實從八十年代到現在,不管是香港也好,其他地區也好,經濟都翻了很多倍,那麼這個時候就涉及到多個地區了。以前的香港為什麼做電影的這麼多,因為那個時候屬於新興產業,變現快,說白了就是掙錢多掙錢快,所以資本就會往電影行業湧,錢多了,人就多了,人多了,人才就多了。而現在呢,香港整個經濟並不太景氣,21世紀後,房地產峰其他行業的發展,比電影行業更具可觀性。再從周邊地區來看,大陸經濟發展越來越好,電影也越來越好,日本韓國電影也在不斷髮展,好萊塢電影更是強力輸出到世界各個地方,導致大家觀影的選擇性多了很多。也就是競爭太大了。


山上一個人


香港本土太小了!八九十年代,電影剛起步時,小魚港是個非常好的溫床!孕育了香港電影后期的繁榮!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內地電影的興起,慢慢逐漸把香港電影排擠出去!加上香港老一輩演員和年輕一代的脫節!使整個香港電影慢慢萎縮!總結一下,香港本地市場太小,繁華過後,肯定是東非大裂谷!![呲牙]



鉑錨貿易


我個人的理解,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時代不同,當年香港很富,內地很窮,在大陸人眼裡香港就像天堂,拍出來的電影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要領先大陸很多年,加上那時候香港的確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又帥氣又有才華的偶像演員和優秀導演,如周潤發,成龍,張國榮,梁朝偉,四大天王,張曼玉,林青霞,王祖賢,梅豔芳,鐘楚紅,吳宇森,徐克,王家衛等等,而如今隨著大陸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大陸與香港發展水平越來越接近,甚至有超越香港的跡象,另外,隨著大陸的日漸富裕,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快速崛起,原來類似在香港的偶像,大陸現在越來越多,越來越帥,當然這跟生活水平提升也有關,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後,大家注重審美了,結婚對象都會向心儀的,男帥女靚的標準靠攏,生出來的孩子自然也不差,加上現在美業的興起,大陸畢竟人口基數太大,優秀偶像大批湧現,這也是經濟實力的體現;再次,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陸在互聯網的發展上遠超香港,催生了大批優秀的草根導演與演員,導致大陸電影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遠超香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