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早在6世紀,流感就奪去了當時世界上一半人口的性命。

在14世紀,另一波流感摧毀了半個歐洲。在20世紀,流感幾乎奪走世界上5%人口。

疾病生態學家Dr. Peter Daszak指出,全球每年有五種新疾病,而且速度正在迅速增長。

另外,在野生動物身上就有160萬種未知病毒,每一種均有可能傳播到人類身上。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在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我們再次領略大自然的威力。

作為名副其實的終極「殺手」,大自然帶來禽流感、豬流感、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伊波拉等疫症,包括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一旦有嚴重死亡個案的疫症發生,一定牽連甚廣,人類需付出的代價絕對令人難以置信。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流感疫症由細菌及病毒結合而成,病毒的強大適應力容許它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再由動物傳至人類。

當這些病毒傳播至人類身上,新病毒就被稱為人畜共通病毒。

因為病毒快速突變,並會迅速避過人類的免疫系統。一旦進入人體,能變成新病毒,便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儘管人類對病毒有多認識,不過在野生動物身上還有160萬種未知致命傳播性病毒。

跟西方社會不同,中國人在吃這方面甚為講究,更積極追求鮮肉的味道。

在中國有不少市場都是即殺即賣,同時在售賣各種野味的街市中,不同動物物種堆疊在一起,在賣出去之前已經交叉感染了。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動物的病毒也持續混合和變異,增加某種病毒感染人類的機率。這就是專家擔心的病毒變異和超級感染者的出現!

說到底,如果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被實錘證實來自於動物,那真是人類咎由自取!怪不得大自然!

自人類為瘟疫有記載以來,防疫就是預防傳染病最為有效的集體強制措施。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人類史上很早已有對瘟疫的記載,如古希臘和古埃及都有對天花、麻風、白喉等傳染病的記錄。


聖經也有記載過鼠疫;中國在商朝則有以甲骨文刻成的關於占卜瘟疫的記載。

11 世紀初,波斯哲學家阿維森納在著作《醫典》中講述,隔離可有效阻止傳染病擴大,以及受到特定物質汙染的體液或具有傳染性。

這說明,我們今天應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和17年前應對SARS的措施,和1000多年前的古人沒有什麼兩樣。

1 6 世紀, 意大利醫生弗拉卡斯托羅認為,傳染病是通過接觸傳染。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一個世紀後,人類終於第一次觀察到病原體,荷蘭科學家範.雷文霍克以改良顯微鏡來觀察細菌。直至1 8 2 8 年,德國科學家埃倫伯格才命名細菌一詞。

其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及柯霍為細菌研究奠定基礎。他憑著發現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而聞名於世,並發展出一套用以判斷病原體的依據—柯霍氏法則。

1905年,他更憑結核病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說到治療細菌所引致的傳染病,則要數弗萊明爵士在1928年發現抗生素盤尼西林,開創了抗生素領域。1935年,德國細菌學家多馬克開發出了廣譜抗菌性藥物磺胺類藥物。


兩種藥物為傳染病的治療開闢了新天地。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20 世紀以前,疫情來襲時,幾乎無人可倖免。除了有限的醫學知識和藥物,主要就是透過宗教來慰藉病患者和臨死之人。

對疫情,宗教觀點在這段時期更佔據主導位置。雖然如此,人類還是建立了一些防疫知識。以中國為例,秦朝已有法律規定所有麻風病人要送往「癘遷所」隔離。

晉朝甚至規定,官員若家中有三人以上患傳染病,即便官員本人沒有受到感染,也要「百日之內不得入宮」。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民間的防疫風俗也五花百門,如在門前燒煙火。東晉葛洪編著的方劑學《肘後方》中也記有以雄黃酒塗兒童面頰耳鼻的防疫方法,作以驅避毒蟲;《本草綱目》則有記載為處理病患衣物的殺菌消毒預防方法。

可惜,由於當時社會風氣、科學知識的貧乏和對防疫認知不足,百姓對隔離措施大多感到麻木,故鮮有主動採取相應措施。

古人也認為疫症是因不順應天道,而造成對人世間的懲罰,傾向透過不同的宗教和祭祀儀式如祭天、醮會坊等,試圖紓緩疫情。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至於在西方,公元二世紀,安東尼大瘟疫在羅馬帝國導致皇帝維魯斯在內的500萬人口死亡。


中世紀,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造成歐洲差不多三分之一人死亡。


黑死病對於歐洲所造成嚴重影響,還包括改變社會結構,動搖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羅馬天主教教會,以及導致部分少數族群遭受迫害。


瘟疫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破壞性是極其重大的,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可以說,疫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深深影響著古代社會政治、商貿和文化的發展。當今世界,依然不例外!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開始有一些針對傳染病如瘧疾的治療方法,當時主要是以奎寧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與此同時,統計學的發展亦有助社會了解疫情的發展。

18世紀,英國醫生詹納專研和推廣牛痘疫苗,預防天花。


他的努力也為後世的研究打開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針對其他疾病尋求治療和免疫的方法。

19 世紀,因應全球多國發生霍亂、鼠疫等重大疫情,促進了國際間的合作。國際防疫會議先後於巴黎、君士坦丁堡、維也納和羅馬分別舉行,奠定近代國際防疫程序、檢疫原則及通報機制的雛形。

過去一個世紀,科學全面發展,人類不但對疫情有更深入的瞭解,控制和治療疫情的手段亦趨多元和日益成熟。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二戰後,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相繼成立,進一步加強各國交流機制。

人類早早就意識到公共衛生對防疫的重要性,隨著城市興起,意識到汙水、糞便會對健康構成影響;古羅馬時期已有一些相關處理的記述。

宋朝則是中國較重視防疫和公共衛生的時期,當時的人對衛生特別重視,諸如如廁衛生、城內糞便處理;當時連監牢的衛生也有規定:每五天要打掃一次。

此外,當時還設立多個醫療機關,如養濟院、福田坊和安濟坊等。除了相關的部門外,又組織編制、大量修訂和印行醫書。

公共衛生意識起源於19 世紀,斯諾發現肆虐倫敦的霍亂,是源於公共井水的水汙染病菌。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當時的巴黎也是個臭氣熏天的骯髒城市,造就了1892 年霍亂的爆發。

這使巴黎政府決心於1894 年頒佈條例,規定房東或管理者要支付將建築物連接到下水道的費用,並建設以廢水下水道放流方式為基礎的下水道系統。

1980 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滅絕,當時有人樂觀地以為,由於醫學進步和公共衛生意識的建立,傳染病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


人類與病毒鬥爭簡史:激盪千年,從未止步

然而,過去數十年,埃博拉、SARS、寨卡病毒等困擾著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在提醒了世人,千萬別對病毒掉以輕心。

隨著全球城市化、頻繁的人員交流和全球化活動,令人類更易於接觸新的病原體。


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再次為人類敲響警鐘!

此外,濫用抗生素、對傳染病警惕性減弱,都為疫情爆發提供條件。不要忘了,科學在進步,病毒也在跟著進化!

瘟疫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仍是當今社會的一大威脅,但相信隨著未來人類歷史的不斷摸索、科學的進步,以及教育的普及和改善,將對疫情有更佳的掌控。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治也不例外!願,天佑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