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語音版」三兄弟,一臺戲,文

 


「語音版」三兄弟,一臺戲,文/阿 眉

在電影的角色關係結構中,除去多見於愛情電影的男女主角,《祖與佔》式的兩男一女,《末路狂花》式的雙女主,《無間道》式的雙男主,還有一種常見的設定——三兄弟。

  在這類電影中,通常是三位戲份大致相當的男主角撐起一部電影,推動劇情的是三位男主角之間的兄弟深情、矛盾背叛、決裂或迴歸……女性角色或許有,但完全是點綴,重要性大致相當於一盤菜裡裝飾用的胡蘿蔔花。

  較之雙生的直見性命,三兄弟的人物結構有更加充裕的空間反映複雜的人性,性格設定中,常常有一個是熱衷追求世俗功名利祿的,一個頭腦單純簡單的,一個糾結矛盾痛苦的,情節遂得以萬變不離其宗地鋪排開來。

  西部史詩電影《燃情歲月》中,退休上校的三個兒子就有著各自鮮明的特性:凡事遵守規則的阿爾弗雷德、狂放不羈的崔斯特和單純忠厚的塞繆爾。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神秘河》裡,童年的三位好友長大後,一位成了謀殺案的嫌疑犯,一位是一心復仇的死者父親,一位是偵破案件的警探,三兄弟面臨著幾乎是你死我活的矛盾衝突。

  京劇《珠簾寨》裡有個著名的唱段,開頭一句是:“昔日有個三大賢,劉關張結義在桃園。”不知是不是中國人特別有劉關張情結,華語電影中,三兄弟結構更為常見。

  說起三兄弟電影,不能不提1973年的《刺馬》。這部電影取材於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張汶祥刺馬新貽案,是張徹導演成熟期的代表作。三十多年後,陳可辛導演把它翻拍成《投名狀》,開拍之初,片名甚至仍然叫作《刺馬》。後來,據陳可辛接受採訪時說,戲拍了一半,馬新貽的後人抗議,最後片名不能用《刺馬》,連人物名字都得改,然而“整個戲反而有了它自己的獨立性”。

  《刺馬》和《投名狀》兩部電影的確是各自獨立的,它們貌似講了一個差不多的故事:亂世中三位草莽兄弟結拜同闖天下,功名富貴到手後反目成仇互相殘殺。然而內裡的精神氣質卻大相徑庭——《刺馬》悲壯,《投名狀》悲涼。

  和用一生近百部作品來詮釋“兄弟情深同生共死”的張徹導演相比,陳可辛對人性要悲觀得多,他曾在訪談中說過,自己見到應酬場合有人拍胸脯道兄弟會起雞皮疙瘩。結果就是整部《投名狀》看不出丁點惺惺相惜,只有利用和算計。到劇終,三兄弟全淪為朝廷的棋子,狡兔死,走狗烹,前面的萬骨盡枯都成了笑話。不相信兄弟情的陳大導演拍兄弟情,只能拍出如此悲涼的結局。

  更接近《刺馬》的,倒是1990年的《喋血街頭》,導演是當年《刺馬》的副導演吳宇森。香港貧民窟裡情同手足的三兄弟亡命越南出生入死的故事,乍看和《刺馬》沒有多少相同之處,但三兄弟的人物設定出奇眼熟,鬥志昂揚奮發上進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的細榮正是兩江總督馬新貽的翻版,缺乏心機被兄弟出賣傷害的輝仔像極了大而化之的黃縱,而梁朝偉扮演的阿B……他的心事重重,他的欲言又止,他得知真相後義無反顧的復仇,不正是《刺馬》中的張汶祥嗎?說起師承,《刺馬》導演張徹開創的暴力美學風格,正是由吳宇森全盤繼承,發揚光大。

  吳宇森的另外一部作品《義膽群英》是為紀念張徹從影四十週年而拍,情節同樣致敬了《刺馬》——三兄弟之間的情義和背叛。黑幫大佬曹先生被暗殺,空出的位子幾方勢力虎視眈眈,曹先生的三個乾兒子阿偉、阿修和阿泰作為三個候選人,不管對那個位子有沒有興趣,都被身不由己地捲了進去。

  因為是紀念之作,《義膽群英》的演員幾乎都是當年張徹旗下的明星。在《刺馬》裡出演傻小子黃縱的陳觀泰,這次演的是那個不擇手段奪權上位的角色阿泰。姜大衛演的阿偉和他十幾年前演的張汶祥如出一轍——看似疏離散淡,實則最倔強孤勇。而世事變遷,三兄弟裡的那個傻小子,換成了張家班的另一個徒弟李修賢。

  新世紀裡,麥兆輝莊文強組成的“麥莊”搭檔,除了為香港電影貢獻了雙男主的《無間道》三部曲之外,另外一個系列《竊聽風雲》三部曲也是三兄弟結構的。這個系列用三部電影說了兩件事:股市和樓市。劉青雲吳彥祖古天樂三兄弟打起領帶剪一個斯文的髮型,坐在高樓大廈某間辦公室裡對牢一臺電腦,老港片裡的粗糲血腥生猛消失殆盡。2013年,陳木勝的《掃毒》角色和情節設定也沿用了最為傳統的三兄弟出生入死,片尾曲唱出“當天熱血揮灑,誰說白過這年華……”確是老港片的情懷,然而畢竟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了,這三位男主角的身份,不再是江湖兄弟,而成了掃毒警察。

  三兄弟的故事有多少種講法,其實難以盡述,經典的故事永遠不會消失,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換一副新的面孔出現在觀眾面前,驚堂木一拍,從頭說起。只可惜,黑暗中銀幕上看到的,雖仍是熟悉的面孔、相似的故事,卻早已是不同的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