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公元626年,東突厥頡利可汗率兵20萬南侵,兵鋒一度到達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城僅40裡,頃刻之間即可抵達。當是時,長安城內唐軍不過數萬,若這時突厥軍強攻,唐朝危在旦夕。為了解長安之圍,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並親率房玄齡等六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對話。最終,李世民被迫許以金帛財物,並簽訂了屈辱的條約,突厥人帶著大批金銀財寶,這才退軍離去。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儘管這個條約談不上喪權辱國,但對於一生高傲無比的李世民來說,渭水之盟,是他一生的恥辱。

可是,就在渭水之盟簽訂三年後,唐軍就將東突厥滅亡,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淪為俘虜。短短三年,為何曾經鼎盛強大的東突厥就煙消雲散了呢?其實,這還要從突厥人的發家史說起。

突厥興起前,只是柔然汗國的臣屬,中原人從未聽過這個名字。直到552年,突厥擊敗了柔然,它才逐漸受到重視。突厥人很懂得利用外力,他們與西魏聯盟,逼迫高昌臣服,並將柔然的最後一位可汗殺死。此後,突厥利用中原地區各國相爭的局面,或聯合北周,或聯合北齊,賺取大量利益。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560年,突厥征伐吐谷渾,佔據西域,它的實力一直觸及到波斯,如今的新疆以及中亞河中地區,當初都曾是突厥的疆土。突厥汗國強盛時期,其疆土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鹹海和中亞河中地區。

不久以後,突厥汗國分裂為西突厥和東突厥。可是,東突厥依舊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中原王朝的邊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到了隋朝末年,中原地區陷入戰亂,突厥人趁勢崛起,《新唐書》中記載說:“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崛起虎視,悉臣遵之。突厥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控弦且百萬”,這樣的軍事實力,冠絕當世中原地區的所有勢力。所以,不論是梁師都、竇建德還是王世充,都不得不向突厥人示好。這件事情連李淵也不能例外,他親自寫信給突厥可汗,與突厥人通好。

可是突厥人卻不將唐朝放在眼裡,到頡利可汗時,突厥人連年侵擾唐朝邊境,屠戮唐朝百姓,掠奪人口和財富。到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內部不甚穩定,唐朝又遭遇旱澇災害。值此唐朝最虛弱之時,頡利可汗親率大軍,攻到長安都城附近,並強迫李世民簽訂了渭水之盟。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對於渭水之盟,頡利可汗十分滿意,儘管他沒有攻克長安,但他得到了唐朝送來的金銀財寶,而且還得到了周邊勢力的尊敬。在頡利可汗看來,李世民已經怕了自己,他登頂天可汗,指日可待。可是頡利可汗不會想到,天可汗確實出現了,但不是他頡利,而是李世民。

實際上,對於唐朝來說,渭水之盟只是面子上難看一些,但傷筋動骨是根本談不上的。而且,經過渭水之盟,突厥名義上與唐朝是盟友了,儘管他們向來將盟約視若廢紙,但它終究無法再興大戰,只能在邊境上小打小鬧,劫掠一番。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通過渭水之盟爭取到到的時間,對於李世民來說是寶貴的。李世民將渭水之盟引以為恥,他時常以這次經歷告誡自己,警示自己。自突厥人退兵以後,李世民就開始選賢任能,改革弊政,發展經濟,最終締造了貞觀之治。史書上記載的貞觀之治的起始時間是627年,而這一年正是渭水之盟次年。這不是巧合,而是李世民,是唐朝經此大辱之後的奮發圖強、臥薪嚐膽。當年三千越甲尚可吞吳,又何況唐朝數十萬枕戈待旦的驍勇將士?

更何況,渭水之盟後的突厥,也不再是以前的突厥了。627年,薛延陀反東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李世民深諳此理,他冊封薛延陀可汗,以共同對抗突厥。自此,東突厥走向衰敗。

可是,即使是這樣,東突厥依舊時常劫掠唐朝邊境。貞觀三年,渭水之盟簽訂的第四年,李世民不再忍受東突厥,他命李靖率李勣、柴紹等人統兵10萬,分道出擊突厥。這一戰唐軍大勝,大破突厥軍。頡利倉皇逃竄,想要逃往吐谷渾,但在途中被俘。不到數月,曾經強大霸道的東突厥,就在唐軍的攻勢下走向滅亡。


曾逼迫李世民簽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東突厥滅亡以後,周邊各國紛紛懾於大唐天威。《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足可見唐朝之強盛,太宗之氣概。

將東突厥滅亡後,唐軍又發兵討伐西突厥,蘇定方率軍大敗突厥十萬騎兵,西突厥可汗賀魯被生俘,西突厥自此滅亡。

就這樣,曾經鼎盛的突厥汗國統治的區域,全部歸入唐朝的統治,納入了中國的版圖當中。

《新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