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遼墓中的千年古畫,一面世就驚豔世界,畫意讓人恍然如夢

遼墓中的千年古畫,一面世就驚豔世界,畫意讓人恍然如夢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遼寧法庫的一位農民在地裡幹活時,發現挖出來的石頭顏色有些異常。他迅速意識到,自己可能挖到了古墓,並且迅速上報。文物部門趕到時,確定了這是葉茂臺聖蹟山遼代北府宰相蕭義及其家族墓葬群。這次考古發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文物,部分還原了那段令人撲朔迷離的歷史,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七號墓中的《深山會棋圖》。

這幅畫藏於棺材和牆壁的縫隙之間,顯然是主人的心愛之物。它長約為106.5,寬約為54釐米,即使距今千年之久,依然顏色鮮豔。畫面之上,最為顯眼的當然是連綿起伏,高低不同的群山,山上雲蒸霧繞,一片祥和之氣。山上兩人在對弈,旁邊有一童子伺候,悠然自得,無憂無慮。山下有一高士,策杖而行,後面跟著兩個童子,一個揹著酒壺,一個揹著琴囊,彷彿在進山趕赴棋約。

遼墓中的千年古畫,一面世就驚豔世界,畫意讓人恍然如夢

就因為像是在會約對弈,所以這幅畫又被稱為《山弈候約圖》。它沒有署名,也沒有題目,但鮮活的主題和特點,帶我們回到了千年之前的遼朝,打開了當時貴族的精神世界。

要知道,五代到宋朝以及與此同時的遼朝,山水畫已經相當成熟,現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就包括荊浩的《匡廬圖》、郭熙的《早春圖》、衛賢的《高士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等等。中國畫並不特別注重寫實,而是將重心放在寫意上。它就是通過畫面的景緻搭建讀者的橋樑,打動讀者最柔軟的內心深處,一般有兩條途徑。

一條是如《匡廬圖》一樣,通過曲折蜿蜒的小路,讓我們的視角從山下轉移到山上,從而暗示畫中的主人公與塵世的某種聯繫。另外一條是《溪山行旅圖》那樣,登山而無路,造成了主人公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遼墓中的千年古畫,一面世就驚豔世界,畫意讓人恍然如夢

但這幅畫卻顯然不同,它顯然沒有路,卻有一扇半掩半閉的洞門。根據這個思路,很明顯它就是通往山頂的唯一通道。那個趕路的高士,顯然就是帶著兩個童子,要通過洞門,達到山巔。這個意境,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說提到的: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原來,山中對弈的兩人,就代表著世外桃源,那個虛虛實實的山洞,卻是墓主人嚮往的“仙人洞”。這實際上,就是反映了遼代貴族階層“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遼墓中的千年古畫,一面世就驚豔世界,畫意讓人恍然如夢

我們知道,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甚至比北宋建國更早。由於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彪悍勇猛,屢屢進犯中原,成為了宋朝的心腹大患。宋朝在對遼的戰爭中,勝少負多,尤其是在趙匡胤、趙光義駕崩後,更是對遼束手無策。

在宋真宗時期,遼與北宋簽訂了檀淵之盟。此後雖然也有零星的邊界摩擦,但總體上度過了近百年的和平期。宋朝在武力上並不強大,但文化輸出卻是無比厲害。原本只會騎馬射箭的契丹人,深受漢人的影響,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都仰慕宋朝,學習宋朝。遼道宗一邊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一邊發願“願後世生中國”。

遼墓中的千年古畫,一面世就驚豔世界,畫意讓人恍然如夢

在這種氛圍下,遼朝貴族更是崇尚中原文化。他們學習儒道思想,再也不願意像先輩那樣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更有很多貴族,嚮往著如同魏晉時期的隱士,恬淡一生,與世無爭。《深山會棋圖》自然就是反映了這樣的生活情趣。

對於天下百姓來說,自然是減少了刀兵之苦,也為宋遼經濟發展帶來了契機。另一方面,也讓遼國的戰鬥力迅速下降,最終被並不起眼的金國擊敗。不過,這是當時人始料未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