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潰後為什麼能快速統一,而不是長期分裂?

心無止境ghyo


其實你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國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大部分時間都是基本統一的,這是因為什麼?因為要造成高度分裂的條件比基本統一的條件更加苛刻。要高度分裂,必須同時擁有多個實力強大的武裝割據勢力,這是統治者堅決不允許的。

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農民紛紛響應,但是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勢力強大的地方勢力。後來項羽劉邦各自漸漸坐大,這才出現楚漢相爭的局面,一但一方打敗另一方,自然就統一了。

隋末的情況稍微複雜一點,有三隻起義軍分別是翟讓和李密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義軍還有一隻江淮義軍,但有實力的只有瓦崗軍和河北義軍。地方武裝雖然多,有實力的卻只有太原的李淵。

我們都知道,自古農民起義成功的例子只有兩次,一次是項羽劉邦,另一次此時還沒發生,是元末的朱元璋。農民起義一般都很難成功,歸根結底因為內部領導人關係複雜,很難形成統一的方針,往往容易產生內訌,各自為政,而太原的李淵不同,他有完善的官僚等級制度,人人都清楚自己應該效忠於誰,所以李淵能夠逐個收服各方勢力,實現統一。

元末有三個主要勢力,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張士誠勢力最小,不足與其他兩人任何一個相抗衡。所以只要朱元璋和陳友諒一人獲勝,就可以很快實現統一。


秦曰漢雲


確實王朝末年,引起長時間混亂的的時代有不少,東漢末開始,三國兩晉南北朝,混亂延續了300年。唐末混亂,五代混亂,宋也始終未能大一統,那麼為啥秦末,隋末,元末沒有大的混亂很快就天下承平呢?原因如下:

1.重要原因一:三個朝代末期,都面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混亂局面,但很快就形成了幾個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秦末形成了項羽、劉邦為主的幾大集團。隋末形成了李淵父子、王世充等前朝將軍團隊掌控大局的集團。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幾大集團。也就是說,雖然混亂,但是在一定範圍內是統一的,安定的。

2、重要原因二:少數民族勢力沒有發展到足以進入中原稱雄。秦末,少數民族雖然也入侵,但是還沒有到中原來建立政權的意識,只是搶掠。隋末,少數民族主要是突厥,也沒有大規模進入內地,更沒有在中原建立政權。元末,就是沒落的蒙古,正等著被揍呢。

而東漢末三國,晉末,五胡內遷,建立政權,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南北朝對峙。

唐末,遼夏金元以及諸多少數民族,吐蕃,回汻,吐谷渾等,所以,宋的運氣不好,始終連幽雲十六州都收不回。

3.重要原因三:主政者政治方針正確,以結束戰亂為目的。天下也是思定是主流思潮,不像唐末,‘’’有槍就是草頭王‘’有很大市場。

4.次要原因:名王,名臣,名將等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但這不能算主要原因。






江濤濤歷史


縱觀天下大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規律。

這其中還包括王朝興衰不超過三百年的週期率。但不管亂多久,最終都能殊途同歸一一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本題所提到的三個朝代又屬於三個特例。

一,他們都是經過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社會動盪後而重新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如秦、隋之前都是群雄爭霸的割據政權。好不容易一統天下,其作為,包括政體和舉措對後世影響也較大!如秦之郡縣制、隋之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對人才的選拔。

二,但他們的壽命都很短,秦至二世而亡,隋至煬帝也壽終正寢,元朝稍長,也不過幾十年而已。

三,他們有一個相同之處,緊隨其後都是極具生命力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漢承秦制,兩漢國運達四百年之久。唐襲隋規,興衰過程也有三百年,取代元的明朝也坐擁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他們至所以能長治久安,正是剛建立不久的大一統的前朝為又一新興王朝打下了統一的根基。已不存在亂世時的分裂勢力。


晚亭與落霞同暉


謝謝題主,我來回答。

個人覺得,這三個朝代的末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他們能夠一統天下,避免長期分裂的歷史必然,開創大一統的強大王朝,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這三個朝代末期,都面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混亂局面。但是,在諸侯混戰中,通過長期的殘酷戰爭,在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則下,逐步形成了幾個大的政治軍事集團。

如秦末形成了項羽、劉邦為主的幾大集團。隋末形成了李淵父子、王世充、劉黑闥等幾大集團。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幾大集團。

這幾大集團在行成的過程中,通過各自的精心治理和各種征戰、統治手段,早就完成了對各種小集團的吞併或兼併,在各自內部建立了比較成型的統治,基本都擁有了比較穩定的根據地和固定的兵源、財源,初步建立了較完整的國家治理機器。都有了比較成型的政治方略和軍事思想,加上連年混戰,人心思靜。從整個天下大勢來說,一旦出現更加強大的軍事政治集團,就容易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都出現了一流的謀臣和武將,這是形成霸權、結束戰亂的必然前提。

如劉邦集團以張良、蕭何、韓信這初漢三傑為代表的各類軍事家、政治家。

李淵父子以李靖、李勣、長孫無忌等為代表的各類軍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以徐達、李善長、劉基等為代表的各類軍事家、政治家。

這些優秀的人才,代表了當時最強的謀略能力和對戰爭的閱讀把控力,並且都具備不世出的治理才幹,不僅能協助打天下,更能協助治天下。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李淵父子、朱元璋,都有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格局和超然的駕馭能力,得以讓天下英才盡收麾下。

如果沒有優秀的主帥,再優秀的謀臣也只能徒嘆奈何,再優秀的武將也只能成為一介武夫,再優秀的幹才也只能成為世俗政客,不可能創建開基鴻業。

綜上所述,就是秦末、隋末、元末雖天下大亂,但卻能快速統一的根本原因。





陶蜀山翁


秦,隋,元以前都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

秦以前是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隋以前是南北朝幾百年的對峙。元以前中國是中原地區的兩宋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並存的局面。

雖然統一的王朝壽命較短,但是統一的歷史週期律的必然性決定了很快會迎來長時間的統一。

漢代接替秦朝,中國經歷了長時間的統一局面。唐代接替隋朝,建立了三百年的盛世景象。明代代替元代,中國經歷又經歷了長時間的統一局面。

分裂與統一的交替,是中國歷史的獨特週期律。值得好好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


埋首故紙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末各路反秦勢力割據,為劉邦完成豐功偉績,南北朝終歸隋大一統,老朱消滅各起義軍最終趕走元統治者實現統一。不僅僅是所述幾個朝代,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其他很多朝代也是如此,宋遼金戰亂,後來元朝出現統一了全國;清終結了明末中央正規軍以及各種農民起義軍分裂格局,都是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天下分久必合”就是一個定律,怎麼說呢,關鍵在於民心,長時間的戰亂,民不聊生,老百姓肯定是希望過上安慰日子,誰沒事整天喊打喊殺,即使元末沒有老朱,還有老葛,最終都會順應歷史的規律完成大一統,可能時間久些,結局都是一樣的。



南國驚濤


國家由亂而治、由分裂而到統一,首要解決的是人的思想意識的問題。在亂世當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依存的基礎是“義”,個人的理想被無限放大,很難形成“忠”,無論對某一個人忠,或者對某一君主忠,個人首先想到的是個人如何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個利益包含了物質利益,也包含了精神追求。這三個王朝之所以能快速統一,主要原因在於前一個統一王朝,已經逐步培養起了人心的凝聚力。

大漢

漢之前是秦,秦帝國統一六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主要原因就是東周以後,中央政府早已經沒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到戰國以後,上至各國的貴族到普通百姓,他們心裡只有對自己小國家君主的忠心。即便秦統一六車以後,各國的遺老遺少還在想方設法反秦復國。所以,秦統一六國後,立即進行了文化的統一,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其目的就是統一思想。而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遭到了各國所謂貴族瘋狂反撲。這種反撲再一次統一了認識,就是“反秦”!在大家共同反秦的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了對漢的忠誠度。漢王朝在建立,一方面通過制度來凝聚向心力,培養對帝國的忠誠度。對於那些還可能存有反叛能力的力量進行了滅殺。所以說,漢王朝能快速統一,是建立在一個強大的統一的秦帝國基礎上!

大唐

唐王朝的快速統一當然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隋王朝的基礎之上。魏晉以後,天下迅速大亂,特別是經歷了五胡十六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使漢王朝建立起的精神體系徹底崩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逐漸向漢文化體系靠攏,起到了逐漸凝聚人心的作用。西魏之後的後周,雖經歷了朝代的更迭,但社會相對穩定,這說明人的思想基本具有了凝聚力,但仍沒有消除個人為實現個人價值追求的無限放大。隋代周之後,雖大刀闊斧得進行改革,從政治制度上凝聚人心,培養人的忠誠度,但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打擊原始的貴族階級,為新的社會階層提供較為順暢的上升通道。所以,造成了原有貴族的反撲,新社會力量的反叛,而這些反叛力量雖然表面上都打著反隋的旗號,但都有各自的政治訴求,沒有形成凝聚力。唐王朝在建立過程中,對原有貴族實行了徹底打擊,完善了隋王朝的政治制度,為社會新階層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統一併沒有持久。

大明

大元是在建立的滅金滅宋的基礎上。宋王朝雖然是一個軍事疲軟的朝代,但文化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文化實力強大,意味著國家認同感強,對君主的忠誠度也比較高,雖然也出現了一批賣主求榮者,但還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隨著,涯山海戰的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元王朝雖也建國近百年,但實行的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閡是無法消弭的。所以明王朝在推翻元的過程中,很容易勾起中原人民的民族認同感,也就容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雖然在此過程中,也經歷了同時反元力量的互相攻擊,但這主要看誰更有政治智慧和軍事能力。所以明王朝建立後,大殺功臣,起初就是對這些有軍實能力和實力的將領的忠誠度的不信任。

所以,竹書木簡認為:這三個朝代之所以能快速統一,是前一個統一王朝已經在人心中種下了忠誠的種子,以忠誠為榮,而不僅是為個人抱負的小義!


竹書木簡


借用三國演義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世間萬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至於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大一統以後,國家分裂能夠快速統一的原因,我以為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百姓的需求

每個大一統的朝代之前,都是數百年的戰亂割據。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一句: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也是客觀的真實寫照。

民族的需要

國家大一統的時期,國家統治者頒佈了利於國家生存發展的法律,增加國內各個地區的物質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

統治者的希望

每個大一統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做到國家統一,都有其強大和值得學習的的地方,而後來的開國君主能夠打下偌大的疆域,都離不開學習前朝的經驗教訓,也都想當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所以,綜其原因,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應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八零後愛做夢


先秦時候,整個中原四分五裂,當秦國統一天下時候,各國貴族遺老想方設法要恢復分封制。在項羽滅秦後,確實是恢復了分封,除了讓六國貴族回到封地,還將手下的功臣也一一分封,包括劉邦被分到了西川。

這也正是分封的弊端,讓一個具有潛在能力的對手,擁有了領地,擁有軍隊,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後來劉邦奪取天下後,也是迫不得已要採取分封一些領地給功臣,不過在漢初誅殺功臣後,特別是韓信從齊王變成楚王,再改封侯爵,都可以看出漢朝中央對分封的忌憚,直到後來的七國之亂平定,漢朝也還沒有真正解決分封的問題。

但說回來,楚漢爭霸維持了五年,就歸於大漢,讓天下重新歸一,劉邦最後說出非劉姓者不封王,同時逐一誅殺在外掌兵的封地功臣,也算是維持了中央集權,在短期內讓政治穩定的措施。

在隋末年間,各地軍閥混戰,雖然夾雜著一些農民義軍,但是最有影響力的也不過是王世充,竇建德,李淵幾人,而且這幾人的地盤相當接近,決定了他們要繼續擴張的話,在地緣政治上,必定要先兼併他們的鄰居,才能爭取到生存的空間。這樣的軍閥混戰註定了 不會持久,即使最後的贏家不是李唐,即使還是王世充獲勝,那他也必定是統一中國的唯一勢力。而且當時大一統的政治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不僅僅是各個勢力高層都理解到如若不能成為統一天下的那個,那自己必將是被滅亡的一個。就算是在社會底層民眾中,也是極其渴望統一的社會,當時原本各路的農民義軍,也不斷歸附於各大勢力,也是體現了這一點。

元末的農民起義基本集中在南方,蒙古兵在南方的軍事上屬於弱勢。於是朱元璋等幾個勢力簡直就是野蠻發展,直到各自的生存空間被相互擠佔摩擦,進而相互兼併,剩者為王,這時候的蒙古人卻失去了先機,不僅在軍事上處於劣勢,在社會治理上,因為漢族人口的壯大,原本的四等制度已經開始失效,元朝已經在社會認同上失去了合法性,軍事上也不再擁有騎兵優勢,這時候天下不是朱元璋還能有誰。

這三次的分久必合,既有社會民眾對和平的渴望,但也體現了高層政治勢力對漢文化範圍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而從每次分裂時候各大勢力的地緣政治上,他們的戰略生存空間迫使各自必須先行相互兼併,既然最大的敵對勢力被自己兼併了,那麼天下還能有什麼人能擋住自己呢,統一天下就變成了 順勢而為。這比三國時期各個勢力之間發展相距甚遠,各大勢力成長時候戰略空間已經相當大了,各自難以兼併,只能相互掣肘,繼續分裂的現狀。

所以統一的天下,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鐵烏龍


漢唐明三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史上三個巔峰時期,它們的建立和延續為漢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赫赫功勞。

那麼這三個王朝為何能在終結前朝的基礎上迅速一統中國?

這中間有一些原因是共性的,當然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認為共性的原因是主要的。

首先,當然是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從社會底層一步一步從社會底層爬上皇帝寶座的人雄鬼傑。李淵比二人稍若,但是人家有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兒子啊。

第二,這三朝都接了一個好盤子。

秦和隋兩朝都是開創性的王朝,元朝雖然是外族入侵,但是也有一些開創性的制度。雖然這三朝都亡於暴政,但是他們開創的制度的優越性卻為後來者提供了便利。

秦朝開創大一統的歷史格局,自秦以後,任何一個有志於天下的君主,無不以一統天下為己任。廢分封,行郡縣,中央集權。

雖然秦王朝作為一個開天闢地的王朝,它所推行的一些政策並不成熟,完成了嚴重的暴政,但前朝暴政對於後來王朝可是一個好東西。

秦的暴政沉重打擊了六國餘孽,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劉邦同志統一天下的絆腳石。

隋朝也是一樣,創立三省六部制,開啟科舉制,直接拿世家大族開刀,為大唐的一統掃清了不少障礙。

元朝也不弱,行省制可是一個抑制分裂的神器。

第三,這三朝創業的道路上都有對手或者隊友的神助攻。

秦朝的主力是被項羽滅掉的,狂暴的楚霸王幾乎為劉邦掃清了絕大部分的障礙,就留下了他自己。

隋朝的主力是被瓦崗軍火併掉的,李淵乘機取了長安,撿了個大漏。

朱元璋也不賴,廣積糧緩稱王,不當出頭鳥。北方的紅巾軍一直在和元朝死磕,直到全軍覆沒。

第四,在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中都形成了鑑定團結的政治團體

第五,在持續的戰爭和政治鬥爭中,都形成了自己逐漸成熟的治理模式,並且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