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的虞姬有多悲慘?

殺生丸



歷史上確實有虞姬其人,也與霸王項羽有很深的淵源,但是具體下場如何 ,因為沒有詳細的史料,所以難以考證。

既然所有的歷史演義版本,都說她是在烏江畔自刎於霸王跟前,應該不是空穴來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既然虞姬與項羽有如此深的淵源,為何歷史上卻記載的那麼粗疏,連一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要知道,在古代“姬”通常是婦女的美稱,而不是名字。所以只能肯定的是虞姬是一個姓虞的美女。

我想,虞姬的名字沒有像呂雉一樣得到詳實的記錄,並不是說虞姬真的只是路人甲,而是因為她在楚霸王跟前,恐怕只是一個紅顏知己,一個寵妃而已。對霸王的政治與事業沒有重要的影響,以致於不能青史留名。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漢朝建立後,項羽的那一段霸王立國的歷史已經被歷史淡化和湮滅,項羽只是作為漢高祖人生傳奇的陪襯,本身都色彩淡化了,何況是跟過他的一個對楚漢爭霸並沒有影響的女子?

呂雉就不同了,她幾乎改變了漢朝正常傳承的歷史,甚至一度是漢朝的當家實權人物。這樣的人,史官豈能不查她祖宗八代?

所以,按照最合情理的推斷,歷史演義塑造的虞姬形象應該是真實的。雖然虞姬留下的史料過於簡單,要知道,項羽身邊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女人,也只有虞姬了,其餘的連隻字也未提及。相對來說,虞姬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對於一個對歷史進程毫無影響的女子,能夠留下很深的痕跡,那麼她陪項羽自刎於烏江畔,就是最好的解釋。



謝金澎


呂后為了報復戚夫人,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彝,可以說這個刑法的過程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說的更正確點,就是當時戚夫人不想求生,只求速死!但是當時她連死的權利都沒有!

先挖掉雙眼,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總之能割的都割了,再砍下雙手,雙腳,總之能砍的也都砍了!可憐的是就是不讓戚夫人死,讓她有知覺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就是不讓她徹底的斷氣!可以想象戚夫人有多痛苦!呂后有多麼狠!最後做成人彝,還讓自己的兒子觀看!

戚夫人得寵時曾給過呂后難堪,還要廢了呂后的兒子太子之位,作為劉邦結髮妻子的呂后,自然對戚夫人懷恨在心,劉邦活著的時候沒辦法,劉邦死了以後戚夫人唯一的仰仗沒有了,而且呂后把持朝政,試想戚夫人的下場肯定難免一死!只是呂后手段殘忍了一些!


野史共享


歷史上的虞姬有多悲慘,恐怕只有虞姬本人知道了。

為何這麼說?因為古代關於虞姬的記載實在太少了,她的出生地,出生時間等等都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她常年跟在項羽身邊,項羽非常喜愛他,不然也不會封他為美人。

影視劇中的虞美人同正史中相比

不少影視劇會對虞姬的出身,怎麼認識項羽的故事都詳細講述出來,但正史中一點都沒有記載這些事情。

我們只知道,項羽冊封各路諸侯的時候,虞姬就有幸被項羽封為美人,這個職位在後宮中,可以說是排在很前,唯有皇后以及夫人是在此之前的。

在“垓下之戰”中,項羽已經被包圍,而且還面臨著四面楚歌,此刻他的心已經涼了,虞姬見霸王難過,自願為項羽最後再舞一曲,以作臨別,霸王難過地唱出了《垓下歌》。

至於虞姬是否接下項羽,接著唱出《合垓下歌》,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其中也不排除為後人杜撰的,而虞姬是否在歌曲結束之後拔劍自刎,我們也不清楚了,當然,虞姬死在了垓下是最有可能的結局。

總之,我們對於虞姬的瞭解,僅僅是他同項羽的別離,至於其他的京劇亦或者影視劇,都是後人猜想,不能直接作為參考虞姬的性情依據。

假設,我們知道她一生的經歷

張愛玲曾經在中學的時候寫過一篇《霸王別姬》,裡面就講述如果西楚霸王最終勝利了,最終成為了皇帝,那麼虞姬就會成為萬千佳麗中的一員,此後她可能成為貴人,好些的話能成為皇后。


但最終結果也是同歷代的嬪妃沒什麼不同,甚至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更不會依據現在的史料,被人懷念至今。

當然,這樣的假設不成立,虞姬還是同項羽離別,形成了流傳千古的悲情故事,但對於虞姬而言,真的是悲慘嗎?

虞姬據說是當時的一個富貴人家,至於她是怎麼認識項羽的,有人說她是慕名項羽的威名才跟隨項羽,有人說他們是因為意外而相識,總之,無論是哪種情況,虞姬已經跟隨項羽有幾年的時間了。

而虞姬確實是愛項羽的,不然在“垓下之戰”的時候,她完全可以選擇逃難去,而不是留下來陪著項羽。

我們可以認為虞姬是為愛殉情,畢竟項羽突圍出垓下,並沒有帶上虞姬,很可能當時就已經死去了。

悲慘不悲慘,我們不知道,因為她的死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不清楚,如果是自刎而死,證明她是自願為項羽而死,談不上後悔,如果她是被項羽所殺,確實有些悲慘,畢竟她對項羽可是沒半點私心。


小吳閱歷史


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

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有人說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這項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國貴族,秦始皇滅楚後,遷移到今江蘇省宿遷市過隱居生活。項羽和虞姬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家於是結為秦晉之好。

虞姬嫁給項羽之後不久,秦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即位,由於秦二世的殘暴,便爆發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項羽和叔叔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也樹起了義旗,項羽從此戎馬倥傯,開始了緊張的軍旅生活,南征北戰,晝夜廝殺。作為妾的虞姬,隨軍行動,項羽戰到哪裡,她就跟到那裡。就這樣,在項羽領兵出戰時,她給他鼓勵,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歸來;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的話給他撫慰;甚至她還會穿了戰靴,披上繡甲,騎馬跟著項羽在陣上衝鋒,作他堅強的後盾。有了這一強大的精神支柱,項羽越戰越勇,所向披靡。

項羽是一個性格暴躁的男子,卻也是個用情專一的人。他始終愛著虞美人,成為民間傳說上的一段佳話。相傳,劉邦進入咸陽後,項羽跟著進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收集秦朝宮殿中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到他的根據地彭城,卻將阿房宮內成百上千的美女盡數遣散,純粹就是為了討好虞美人。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天下,隨即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初期,楚軍連連大勝,但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著項羽的歸來。項羽回來了,這一回他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計,他雖然靠著一支畫戟,有鍾離昧、季布在左右奮力相幫,殺散一層又一層的漢兵,殺出一條血路,逃了出來,但自己的人馬,已丟了八成。他自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尚是破題兒第一回。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洩不通,而且漢營中的韓信,還編出一曲楚歌,教軍士在楚營外四面唱和。其歌詞無句不哀,無字不慘,使那些殘敗的楚兵,無不懷念起遙遠的家鄉,一時間鬥志全無,一個個在夜色掩護下陸續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場的駿馬,楚霸王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難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無限哀傷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然後遂即跨上戰馬,殺出重圍。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便將愛馬烏騅賜予烏江亭長,然後原路返回於漢軍交戰,項羽怒斬漢軍數百人!殺的漢軍連連慘叫,然後自刎於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劉邦後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後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豔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




夫子李也


虞姬,西楚霸王項羽之妻。史上關於虞姬的記載很少,但是她的愛情是悽慘的。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後人因此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是在楚漢戰爭項羽兵敗之際,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佳話。

秦滅亡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低於皇帝。封虞姬為“美人”,以"美人"封虞姬已經是當時很高的名號了,可見虞姬深得項羽寵愛。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而劉邦手下有很多人會唱楚歌,到了夜裡便唱起來。楚營裡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以為楚地盡失,頓時軍心渙散,紛紛逃跑。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美人虞姬。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稱《垓下歌》。

此時,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和垓下歌》。為讓項羽儘早逃生,不再有牽掛,唱完《和垓下歌》便拔劍自刎。

虞姬願為項羽而死,這是偉大的愛情,但卻也非常悽慘。相愛卻分離,無緣共白首。




陌月講歷史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霸王別姬》裡面的虞姬,其實是一個文學形象,而非史料記載中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有其人,又或者根本沒有這個人,大概也可能不叫虞姬吧。總而言之,我們無可得知真實“虞姬”的人生有多悲慘。

虞姬最早的形象,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奶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虞姬”,這是虞姬的首次亮相,也是告別演出,驚鴻一瞥,烘托出了一個慷慨悲壯的西楚霸王。自此,虞姬就跟烏騅成了後世文學家們構建項羽的重要“配角”。

到了唐代,虞姬文學形象的建構不斷豐滿,逐漸趨於真實。在唐代詩人馮待徵的《虞姬怨》詩中,以自述的口吻,將虞姬的一生娓娓道來。採蓮女子虞姬,江東遊俠項羽,沒人遇見英雄,結髮簪花而嫁。他們的愛情起於彼此的好感,不摻雜任何的功利。戰亂中因為單饒愛人的安危不忍片刻分離。風餐露宿的征戰生涯憔悴了虞姬嬌美的容顏,卻堅定了她與項羽早日平定天下的共同信念,即詩中雲:“相期相許定關中,鳴鸞鳴佩入秦宮”。

原本勝利在望,在鴻門,卻因一次不合時宜的仁慈,形勢急轉直下。十面埋伏,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如同一排排巨浪,把虞、項送入了毀滅的深淵。英雄末路,萬千遺恨。訣別之時,一念閃過:要是從來不遇到這個讓她愛到心碎的男人,那彼此就不會有這生離死別的悲苦。語痴情真,令人動容。

司馬遷在“美人和之”之後,虞姬就“殺青”退出了舞臺,之後就是項羽帶著八百人衝出重圍,最後身死烏江,至於虞姬是活著還是死了,是自殺還是被殺,都沒有交代。

後世史學家推測,《史記》雖然沒有記述虞姬死哪兒了,但以常理推斷,應該是死在賬下悲歌之後,垓下之敗,項羽潰圍難走,應該是沒有帶著虞姬一起走的,畢竟是逃命,一個柔弱女子不太可能跟著急行軍的幾百騎一起走。而垓下亂軍之中,想來也沒有活下來的可能。

那麼究竟虞姬是自殺呢還是被殺?

後世的詩歌或者其他文學作品,大多傾向於自殺,或者更願意認為虞姬是“殉情”而死的,畢竟這比較符合大家心底裡的悲劇設定。《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五美吟”引虞姬、綠珠為同道,而綠珠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姬,能個善舞,孫秀垂涎其美貌,讓人向石崇索取而不得,孫秀髮怒矯詔把石崇拿下。當時石崇正在閣樓上擺宴,捉拿他的武士上門,石崇對綠珠說:“我今為爾得罪”。綠珠邊哭邊說:“當效死於官前”。說完,馬上就墜樓而死。

後世的文學作品,大多將綠珠和虞姬引為同道,換言之,也就是說虞姬的死也相當剛烈,大抵是項羽前腳剛走,虞姬緊接著就拔劍自刎,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自殺了。

當然,虞姬也有可能是被項羽給幹掉的,為絕後念而殺虞姬,這也符合項羽剛愎自用好殺的性格,而從司馬遷的記述中,雖然司馬遷對項羽充滿了同情,但也並沒有寫出一個充滿了兒女情意的項羽,所以項羽殺虞姬也十分可能。

只是,可憐虞姬,從她的名字流傳千古開始,她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她的生死得服從於項羽性格的塑造,同時,歷史人物的解讀,往往也屈從於主流話語的聲音,千百年來的文人們,對項羽都抱有極大的同情心,以至於“無情未必真豪傑”,所以就有了兒女情長的項虞之戀,給項羽增添了人性的光輝,所以,虞姬得服從項羽這種形象的塑造,自然自殺殉情是最符合的。


江畔初見月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首先,針對你說的悲慘我們確實無法考證,但是我可以給你大致講講她怎麼死的,死於哪裡。

從兩千多年的時光裡追尋一個弱女子的蹤跡,只怕得不出什麼可信結論吧,查了些東西,僅為諸君提供思路。首先太史公治史嚴謹,項羽死於前202,司馬遷生於前145,加上其父司馬談的工作,這段歷史杜撰的可能並不大。結合現實證據的話,一是虞姬故鄉:  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中記載:紹興西部與諸暨交界處有座美女山,山間有個村落叫塔石村(塔石村為黃山畈村下轄的自然村),虞姬就出生在這裡。虞姬在無意中幫助項羽收服了烏騅馬後,被項羽的爽朗所吸引,項羽也喜歡上這個美麗的女子。兩人由相識而相愛,隨後虞姬跟隨項羽南征北戰。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曾任戶部尚書的紹興高官倪文正在虞姬廟題對聯,“今尚祀虞漢代已傾高後廟,斯真霸越西施慚上范家船”。也認為虞姬出生此地。  除了史料記載,有意思的是,塔石村全村127戶居民,半數以上的村民都姓虞。據統計,目前全國有6個地區有虞姬廟存在,而該村大半人姓虞的情況就較少出現。另外,在該村傳統觀念中,女孩取名字中,一般不帶“翠”字。究其原因,主要為翠字上下兩部分可拆開為“羽、卒”,即項羽死亡的意思。“可能村民不希望聽到項羽已死的消息吧,後人就在取名字時有所忌諱。”漓渚鎮文化站站長老呂推測道。源地址:紹興晚報-數字報紙另外還有:

塔石村全村大多為虞姓,為虞氏宗族世居之地。當地有春秋戰國古墓葬群,近幾十年來出土了大量的國寶級文物,這足以印證塔石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人群稠密的古村落。

源地址:項羽愛妻虞姬是紹興人?二是虞姬墓:搜到聲稱自己是虞姬墓的地方有兩處,定遠和靈璧資料來自百度百科:虞姬墓_百度百科(靈璧)  虞姬自刎後,項羽帶著她的屍體,向南馳走,不料漢兵追至,項羽無可奈何地丟下了虞姬的屍體。項羽突圍後,虞姬的屍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於“霸離鋪”東2.5公里處,後來這裡出現的村莊就叫“虞姬村”。這即是虞姬墓的來源。來看沿革:  虞姬墓歷盡千年,時壞時修。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極為生動。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齒;項羽氣宇軒昂,剛強剽悍。塑像四周,詩詞歌賦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間,靈璧作為京師通往東南地區的必經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憑弔攬勝,然後吟詩填詞以發思古之幽情。  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採用磚木結構,粉牆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樑畫棟,結構巧妙。室內陳列著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關的史料和詩詞歌賦。在墓園裡零散地擺著一些石雕,或是出於漢代,或是出於唐、宋。鎮墓獸的雕刻風格與霍去病墓前的石獸極為相似,連石碑周圍的磚也是滿布花紋的漢磚!千萬不要忘了看看,陳列館門口的漢代畫像畫,刻工古樸,線條簡練,是不可多見的漢代藝術珍品,陳列館內有一酋石雕,雕刻的是女人體,竟然與歐洲遠古威林道夫女人體雕刻有神似之處!另外可以找到蘇軾、蘇轍、范成大為虞姬墓的賦詩,結合上面透漏的年代信息,有一定佐證。當然免不了這一段:  文革期間,碑碣都被砸碎,墓丘全被剷平。1980年,靈璧縣領導認為虞姬墓是楚漢戰爭的遺蹟之一,正式確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撥出專款,依照原樣,重修了墓丘,並用縣內所產大理石,重刻了墓碑和明清碑碣,還將附近閒散土地併入墓區,形成一座佔地近 2000平方米的墓園靈璧虞姬墓也有質疑,如下文:定遠虞姬墓真偽辨□計 芳 王瑞雪  中國有兩個虞姬墓,兩個都在安徽。一個在定遠縣南50裡,一個在靈璧縣東20裡。靈璧虞姬墓於1996年被批准為“省保”。因為很多人都認為靈璧的虞姬墓才是真正的虞姬墓,所以定遠的虞姬墓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開發,至今仍然是一座荒丘。然而筆者多方考證結果是,虞姬並非死於靈璧而是定遠。所以定遠的虞姬墓才是真正埋葬虞姬的地方。筆者從以下幾點加以論證。  一、虞姬自刎垓下(今靈璧境內)並沒有歷史根據。  我們知道,距離虞姬死亡年代最近的正史,就是《史記》。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在僅有一處涉及虞姬的地方是這樣寫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裡,其實是作者的一段虛寫,而且根本沒有說虞姬生死。所謂“自刎”一說,乃是後人附會。一句話:虞姬自刎垓下並沒有歷史根據。  另外,項羽垓下半夜突圍,並沒有遇到漢軍阻擋,甚至沒有被漢軍發現。對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十分清楚:“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就是說項羽半夜逃跑,劉邦的軍隊直到天快亮了才發現項羽已經走了。那麼,既然突圍時沒有發生戰鬥,甚至連漢軍的阻擋都沒有遇到,深愛虞姬的霸王就不可能丟下虞姬,虞姬也不可能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自刎。  二、陰陵(今定遠境內)戰況表明眾多精兵是為保護虞姬而死。  當年霸王垓下南逃就是在陰陵被灌嬰的五千騎兵追上的。楚軍和漢軍在此遭遇,這一仗異常慘烈。此時,繼續跟隨項羽逃跑的百餘名精兵,在這場戰鬥中犧牲了大約八十人,雙方傷亡比例竟然差不多為一比一。筆者據此也看出這場戰鬥很蹊蹺。我們把它和隨後發生在東城(今定遠二龍境內)的戰役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漢軍同樣是五千人,東城楚軍只有28人,衝鋒三次只損失兩人,但漢軍損失近百人。就是說東城戰役楚漢雙方兵力損失的比例為:一比五十。為什麼霸王在陰陵的損失如此慘重?筆者認為這就是與保護、搶救虞姬有關。也就是說,虞姬很有可能是死於殘酷的陰陵一戰中。  三、漢代官方在定遠建立的“陰陵王陳鐸祠堂”和“虞姬祠”也註釋著虞姬死於定遠。  當年漢代官方在定遠陰陵建立了“陰陵王陳鐸祠堂”和“虞姬祠”。隨著歷史的變遷,虞姬祠被毀壞,但目前“陳鐸祠堂”依然保存著。關於楚漢兩軍發生在陰陵的戰事,司馬遷是這樣寫的:“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其實,陰陵這一仗,除了楚漢兩軍的傷亡,當地農民還死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就是田父(具體姓名叫陳鐸)以及他的妻子,還有他妹妹。這點在《定遠縣誌》和陳家家譜中都有記載。項羽陷入沼澤地後非常生氣,一氣之下轉回頭殺死了陳鐸以及他的妻子和妹妹。而這一片沼澤地就是今天的定遠高塘湖。後來漢高祖劉邦為了感謝陳鐸及其家人,專門恩賜而建造了“陳鐸祠堂”。  四、史書及古詩都記載虞姬死於定遠。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王存等人主編的《元豐九域志》明確記載:虞姬死於陰陵。《元豐九域志》歷來被稱為“一部綱要的地理書”,該書文字簡要,條理井然,內容豐實。所記載的事件應該真實可信。另外關於虞姬死地,還有清代詩人王溥一首以《陰陵》為題的詩可以佐證。詩云:“陰陵(五峰山)舊傳項羽別虞姬於此。隔面數峰迴,披雲徑可尋。山空悲霸氣,草冷想虞心。落木依僧定,幽禽臥月深。古今離別恨,流水弄清音。”詩人在詩的提要裡特別說明“項羽別虞姬於此”,就是說虞姬和項羽是在陰陵這裡進行的生離死別,虞姬是死在陰陵的。  五、《定遠縣誌》的記載和定遠當地的民間傳說都證明虞姬死於定遠。  《定遠縣誌》記載:虞姬在混戰中被殺或自盡。項羽來不及帶著愛姬身體,只好懷揣姬首,一口氣跑到東城西邊四潰山(今天定遠二龍境內),喘氣未定,又被追兵包圍,發生戰事(即東城之戰)。霸王自度不得脫,只得埋姬首泣別(今天定遠境內虞姬墓因此而有)。而當地民間也歷代相傳:項羽自陰陵南逃時身負姬首。悲萬分,一日九戰,血染戰袍,虞姬首血與項羽傷血溶在一起,從北向南淌下七灘鮮血,後來長出七個小土包,後人稱“七星照月伴美人”。後來虞姬墓上生長出一種不知名的草,葉子一出來就是紅色,妖媚可愛。當地傳言,這是虞姬精誠所化,給它起個美麗的名字,叫虞美人草。  試想,如果虞姬當年是死於靈璧的話,靈璧距定遠至少100多公里,在這麼長的跋涉中,頭顱到了定遠後還會滴血嗎?因為陰陵距東城不遠,才會有當年百姓看見的“虞姬首血與項羽傷血溶在一起,從北向南淌下七灘鮮血”的滴血場面。  基於以上幾點,筆者認為,虞姬是死於定遠陰陵一戰中。至於埋葬地點應為兩處,身體埋葬於陰陵地帶(即今天的定遠靠山鄉和青山鄉境內),而頭顱被項羽帶至東城並埋葬於此(即今天的定遠二龍鄉境內)。總而言之,位於東城的定遠虞姬墓是真正的虞姬墓。  (此文為省社科聯2007年課題)源地址:滁州日報 數字報紙也看到了其它懷疑,如下文:有兩個地方聲稱有虞姬墓:一是定遠一是靈璧虞姬死時正是戰亂,也只能是草草埋葬,不可能有什麼封土大墓的,安徽定遠的“虞姬墓”,有高約30米的封土,估計是漢代的墓葬(這有待考古發掘,但當地政府不會願意的),到唐宋以後被好事者附會為“虞姬墓”了,到明清兩代這種附會風氣更勝,往往建有廟祠(靈璧縣的“虞姬墓”),愚夫愚婦發願上香。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提高知名度,大肆炒作的結果,沒有任何歷史依據……源地址:虞姬墓是誰建的 為什麼建的

陽明悟行學宮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虞姬是項羽心愛的女子,在四面楚歌,生死存亡之時,項羽專門為期做了一首《垓下歌》,由此後人們便根據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和項羽無可奈何的心情來推斷出虞姬是自殺而死。

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並沒有對虞姬有過多的解釋介紹。司馬遷的《史記》是目前來說引用很多的歷史存據,而在這本書中對於虞姬的記載只有短短一句:有美人名虞。因此虞姬的真實情況是不得而知的。就這樣一句話,彷彿讓虞姬這個人一下子消失在歷史之中,而最被人們讚頌和敬慕的自刎而死,也僅是出現於各種民間傳說和野史中,在正史中並沒有這一壯烈一瞬的記錄。

當然項羽殺死虞姬的這一說法也確實存在,在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中“濠州鍾離縣”條目中記載,虞姬的墓冢在縣城南邊六十里處,這也是項羽被打敗的地方,這種說法稱他殺了虞姬後把她安葬在這裡。但這個記載並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互相佐證,所以虞姬是不是被項羽殺的仍然存在疑問。

其實各種史書資料也都是後世收集編撰而成,本身有些內容也源於野史傳說,並沒有那麼準確,所以各種說法還是看個人的不同看法和意見。


江水趣談


我認為虞姬才是項羽的紅顏知己,西楚霸王項羽,被重重圍,困在垓下,突圍無望,虞姬為了不讓項羽分心,拔劍自殺,這是一段多麼親密的愛情啊!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據有關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美麗,其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雙劍,揮舞得輕盈如水、快速如風。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而虞姬則是虞子期的妹妹,她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甘願一生跟隨南征北戰。

鉅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十分融洽。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兵困在垓下。他與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看到項羽如此悲傷,虞姬悽然拔劍起舞,含淚唱起《和垓下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最終,項羽無法突圍,自盡於烏江邊上。後人以“我會成為你的虞姬”來形容女子對另一半的生死相隨之意。


天羽歷史驛站


《霸王別姬》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謂耳熟能詳。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虞姬這個人?從現存的史料來看,應該是真有其人,因為兩部重要的史學著作——漢初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以及司馬遷的《史記》都提到了虞姬這個人。陸賈和司馬遷生活的時代,離楚漢爭霸時代相距不遠,所以他們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

《史記》中虞姬或引自《楚漢春秋》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虞姬的描述其實非常簡單,甚至都沒有記錄她的名字,只是說她是一個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誌》一書中才出現“虞姬”這個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並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種代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實在是一種誤讀。

在京劇裡,虞姬自刎而死,讓人不勝浩嘆,那麼,歷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殺了嗎?應該是沒有。歷史上最早記載“霸王別姬”這段故事的,應該是陸賈的《楚漢春秋》,但這本書在南宋之後就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對霸王別姬故事記述最早的史書就是《史記》了。《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馬遷從陸賈的《楚漢春秋》中轉述過來的,因為《漢書》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