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斯大林眼中希特勒是個什麼樣的人?

WOTB黑豹2


這個問題似乎無解,因為斯大林怎樣看待希特勒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他早已在1953年就與世長辭了。

不過,後人卻可以根據斯大林的評價希特勒的隻言片語窺見這位鋼鐵領袖對納粹德國元首的認知。

比如1945年4月30日,經過慘烈的戰鬥,付出陣亡8萬多人,傷亡超過30萬人慘重代價的蘇軍終於攻下了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將這個法西斯帝國徹底送入了墳墓。

同日,在匆忙完成和愛娃婚禮的希特勒同愛娃在地下室自盡,隨後屬下將希特勒夫婦二人焚屍滅跡,這個發動二戰的罪魁禍首終於煙消雲散。

消息傳到斯大林耳中,這個蘇聯領導人先是不信,隨後說了一句:懦夫!膽小鬼!因為他不相信,這個與希特勒鬥了4年的對手,會以這樣的方式死去。在他看來,希特勒即便要死,也要堅持到被蘇軍俘虜,然後勇敢地被送上審判席,然後勇敢地被絞死甚至千刀萬剮。雖然死亡也是一種抗爭,是一種勇氣,但在斯大林看來,這種死法太窩囊。

從斯大林的反應來看,他對希特勒是不屑一顧的。

而在靜夜史看來,斯大林對希特勒的評價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他勝券在握時,他可以對踩在腳下的希特勒不屑一顧地蔑視;但在蘇德戰爭開始時,他是恐懼的;而在二戰爆發前,他又和希特勒是惺惺相惜的。

雖然看起來不可思議,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因為在兩人的愛恨情仇之下,是德國與蘇聯關係的起承轉合,而兩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又必然隨著世界歷史的大背景而跌宕起伏。

那麼,此時的大背景是什麼呢?靜夜史認為包括兩個,一個是法西斯的肆虐,另一個是共產主義的崛起。

一戰作為帝國主義之間的火併,並未徹底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反而結出了蘇聯這個意外果實。一戰之後,雖然各國經濟發展欣欣向榮,但潛藏的仇恨也在野蠻生長。

1929年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令各國元氣大傷,尤其是剛剛恢復元氣的德國,在德國社會風起雲湧的情況下,希特勒的納粹黨終於等到了一飛沖天的歷史契機。在美國華爾街財團的支持下,希特勒在1932年成功上位,成為德國總理。興登堡死後,希特勒成為一手遮天的德國元首。

美國支持希特勒,一是為了牽制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二是為了抵禦蘇聯的革命輸出。而英法因為一戰受傷太重,對納粹德國的崛起只能聽之任之。而因為此時的蘇聯充分利用帝國主義經濟危機壯大自己,所以英法開始瘋狂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等盟友的利益換取德國和蘇聯火併,所謂禍水東引。

斯大林對納粹德國的膨脹很緊張,所以一再向英法表示要聯合絞殺納粹德國,但遭到了英法的嘲諷和拒絕。心灰意冷的蘇聯於是和意在搞定英法的德國一拍即合,在1939年8月23日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定了東歐的勢力範圍,開始了蘇德蜜月期。

由於斯大林和希特勒有著諸多共同點,比如意志頑強,短期內帶領國家富強等,所以可以說是惺惺相惜。

隨後,德國在1939年9月1日發動二戰,蘇聯隨即參與瓜分波蘭。而後德國橫掃西歐,蘇聯作為德國的後勤基地,為德國提供了包括石油、礦砂在內的巨大物資支持。而蘇聯也在德國西去的空隙瘋狂西擴,侵略芬蘭、鯨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比薩拉比亞,建立所謂的東方戰線。

等到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斯大林對希特勒的態度也急轉直下。由於蘇軍尚未從“大清洗”中恢復元氣,因此縱然蘇聯猛烈西擴,但終歸準備不足,面對裝備精良的德軍一潰千里,根本不是德軍對手,短短4個月就丟掉了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損失了300多萬軍隊,西部工業區損失殆盡,超過四分之一人口淪陷。。。

因為德軍勢如破竹,很快就衝到了莫斯科附近,將蘇聯推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所以在蘇德戰爭的前4個月,斯大林除了苦悶,就是恐懼。因為一旦蘇聯戰敗,或者丟掉莫斯科,斯大林都將萬劫不復。

直到在朱可夫的支持下成功堅守莫斯科,斯大林才逐漸平復了心情,開始了與希特勒的頑強對峙,直到蘇軍轉入反攻並徹底打敗希特勒。

而在蘇軍反敗為勝的過程中,斯大林對希特勒的態度也隨即逆轉。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兩個強大的國家展開了生死搏殺,而他們各自的領導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較。事實上,兩個人確實有很多的相似點,他們一樣的意志堅定,一樣的嚴於律己,一樣的鐵血無情。當然,相比之下,希特勒對於本國人民要比斯大林寬容的多。

兩人有這樣多的共同點,就不免令人心生遐想,他們是否也是惺惺相惜呢?可惜,真相併非如此,至少在斯大林眼中,希特勒不是一個英雄,也不是一個令他敬佩或難忘的人。

其實,早在希特勒還未上臺以前,希特勒就已經定下他的目標: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亦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我的奮鬥》)當納粹德國建立以後,希特勒定下政策: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看到有人這樣侮辱自己的民族和國家還不會動怒,更何況是自尊心極強的斯大林。在希特勒眼中,俄羅斯是野蠻人,是一個必須奴役的下等民族,反之,在斯大林眼中,希特勒也是一位狂妄、狹隘、可笑的自大狂,他曾多次在下屬面前貶低過希特勒。至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兩個國家出於各自目的簽署的協議,兩個民族之間還是互相敵視的。

1941年6月,德國撕毀了條約,進攻蘇聯。斯大林在演講中曾怒斥希特勒是一個無恥小人。至此,兩個國家、兩個民族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而希特勒作為發起者,斯大林自然不會去讚美自己的敵人,這時的他對於希特勒只有恨意。

所以,蘇聯曾多次制定暗殺希特勒的計劃。蘇聯的特務機關曾在希特勒的親信中安插了臥底,1943年,他們曾請求斯大林同意暗殺計劃,但是在最後關頭斯大林卻中止了計劃。斯大林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對希特勒的憐惜,他認為,德國失敗已成定局,將希特勒殺死,德國的繼任者便可能和西方陣營達成和解,這對於蘇聯是不利的,所以他需要希特勒活著,只要他活著,德國就不可能向英法美投降。從這裡就已經可以看出斯大林對於希特勒的輕視,在他眼中,這時的希特勒只是他的工具罷了。

當然禮尚往來,德國也曾制定過暗殺斯大林的計劃,只是特工很快就蘇聯抓獲,計劃也不了了之。在這種情況下之下,說兩人惺惺相惜,那純屬是小說裡的橋段,這兩人的關係是不死不休才對。

當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的消息傳回蘇聯以後,斯大林憤怒不已,他咆哮著說:“這個膽小鬼!”斯大林憤怒的原因是他的計劃落空了,他本想生俘希特勒,讓他接受審判,永遠的將他釘在恥辱柱上。可惜,希特勒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很顯然,斯大林是厭惡希特勒的,如果他真的對希特勒這個對手十分敬佩的話,那當他得知希特勒自殺以後,便不會有那樣的舉動。在斯大林看來,希特勒不過是一個“有能力的懦夫”,畢竟,他是敗者,而斯大林才是勝者。


初七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避彈室自殺,斯大林不久從前線得知消息後,甩出三個字的評價:“膽小鬼”!按他的意思,希特勒應該乖乖地在柏林等著蘇軍俘虜,然後再被送上審判席才算是有勇氣,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斯大林其實對希特勒非常缺乏瞭解。



在希特勒上臺和德國重整軍備的過程中,斯大林對希特勒的態度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過程。最初,他曾試圖聯合英法遏制第三帝國的崛起和納粹主義的肆虐,這也是歐洲對付德國的傳統戰略:東西夾擊圍堵。然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英法禍水東引的“慕尼黑陰謀”,這一努力沒有得到西方世界的積極響應。

有一點斯大林是比較清醒的,即當時的蘇聯的科技與工業化水平,確實與歐洲列強有著幾十年的差距,因此他為求自保開始改變策略,轉而與德國進行接觸,而希特勒在入侵波蘭以及擊敗英法之前,也不想與蘇聯保持敵對狀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1939年8月15日,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莫洛托夫致電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熱烈歡迎德國想改善對蘇關係的願望”!



於是兩國外交部長分別代表斯大林和希特勒,進行了實質性的接觸,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是:第一步,締結一項貿易和貸款協定,第二步,“可在不久以後”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然而,正在醞釀對波蘭發起閃電戰的希特勒已經急不開耐了,他立即催促裡賓特洛甫動身前往莫斯科,8月23日中午,兩架“禿鷲”運輸機載著納粹德國代表團到達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裡賓特洛甫經過兩次加急會談後,當晚雙方便正式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勝利以後丘吉爾曾經說到,斯大林當年跟希特勒做交易這一舉措“固然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是具有高度現實主義的”,而斯大林則在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後也解釋了這一行為,即他在1939年夏天已經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而他決定俄國決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黴局面當中去,如果與西方結成可靠同盟的可能性不存在的話,那為什麼不轉而聯合希特勒呢?他(指希特勒)不是已經突然來敲門求教了嗎?

(莫洛托夫)



這也就不難解釋蘇軍為何跟德軍瓜分波蘭,也解釋了希特勒橫掃西線時,斯大林毫不猶豫地壓榨羅馬尼亞、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小動作,這個時候斯大林對希特勒和德國的軍事實力是有所忌憚的,著急建立起一條地理和地形上較為有利的防線。莫洛托夫甚至會祝賀德國在西線取得的“重大勝利”,兩國的物資貿易也是熱火朝天。

時間到了1941年春,德軍主力東調已然進行中,斯大林對蘇德關係的逐漸惡化開始感到不快,但他卻把主要責任歸咎於莫洛托夫在外交上的笨拙,他認為在那個國際局勢非常嚴重的時期,避免蘇德發生軍事衝突是首要任務。顯然,德軍在波蘭和西歐表現出來的強悍戰鬥力,讓斯大林從忌憚變成為“畏懼”,他需要時間來加強自己的力量,以便有足夠的實力和縱深來對抗德國,在此之前必須選擇委屈求全。

(斯大林和丘吉爾)

斯大林必然瞭解德軍征服巴爾幹半島的意義,瞭解大量德軍留駐在蘇聯的西南鄰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意義,也當然瞭解德國陸軍主力不斷東調波蘭的意義,這種規模的軍事行動是不可能保住秘密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飛機多次越境偵察,但是莫洛托夫僅僅表達了有限的抗議,蘇聯的宣傳機構對一切關於戰爭的小道消息都進行批駁,認為那是英法的故意挑唆和離間之計,所有的一切都說明,蘇方在極力隱忍,以避免激怒希特勒。

直到“巴巴羅薩”開始前的最後一分鐘,斯大林也不願意相信希特勒真的會對蘇開戰,儘管各方面的情報彙總尤其是美國政府的警告越來越清晰,連極度討厭斯大林的丘吉爾都提供了近乎準確的消息。並且面對德國軍隊如此龐大的軍事調動和作戰部署,斯大林所表現出來的固執幾乎成為了二戰重大謎團,他為什麼就死活不信呢?



這就是在忌憚、畏懼之後的一種“輕視”,在斯大林看來,希特勒在軍事上儘管有所革新,比如裝甲部隊的使用和閃擊戰法等等,但是他仍然跳不出一個圈子,那就是德國軍官團在一戰後總結出來的基本戰略:絕不能兩線作戰!因此斯大林判斷,在希特勒沒有徹底解決英國之前,絕不會貿然與蘇聯開戰,他根本不瞭解也不理解,希特勒有的時候就是個瘋子。

正因為如此,蘇軍在戰爭爆發初期一度非常被動並且損失慘重,僅被俘官兵就高達300萬人,斯大林對此是要負主要責任的,這是他對希特勒嚴重低估所致。1941年6月22日黎明時分,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趕到克里姆林宮,對外交人民委員宣讀了德國的聲明,莫洛托夫終於目瞪口呆,半晌才問出一句:“這是戰爭,你認為應該這樣對待我們嗎”?


(希特勒和凱特爾)

而至於斯大林,從這天開始的整整11天內都沒有公開露面,1941年7月3日他才發表了號召全國抵抗德國入侵的公開演講,7月10日宣佈就任戰時最高統帥,而這十幾天時間裡,恐怕他內心充滿了震驚、悔恨和自責。

值得慶幸的是,蘇德之間的合作與交易都是外交部長級別的會談,用普京總統後來的話說:“斯大林沒讓自己與希特勒直接溝通從而沾上汙點,斯大林沒有同希特勒見過面,而其它歐洲大國的領導人都與希特勒見過面”。

(裡賓特洛甫)


度度狼gg


在二戰時期,斯大林和希特勒兩個人的較量,是歐洲戰場上的重中之重。

希特勒利用德國人的復仇情緒,成功創立了納粹黨,並且獲得了興登堡支持,成為德國總理。

而斯大林利用大清洗,處決了許多和他政見不同的官員,成為蘇聯的最高統帥。

德國和蘇聯這兩個並不相鄰的國家,因為斯大林和希特勒,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時間來到1941年,希特勒在進攻英國失利後,決定調轉槍口向東,對付還是盟友的蘇聯。

斯大林對於德國的閃擊戰,顯得有點手足無措。

短短几個月時間內,蘇聯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西部重工業基地和大部分人口。

直到德國人打到莫斯科城下,斯大林才意識到不能再向東扯退了。

莫斯科一旦被佔領,那麼斯大林將會有萬劫不復的危險。


好在蘇聯人開始覺醒,頂住了德國人的進攻,並且在美國的幫助下,打起了反攻。

1945年,斯大林下令進攻柏林,這個時候的希特勒知道大勢已去,在總理府自殺身亡。

關於他的死眾說紛紜,至今還存在很多的疑點。

斯大林聽說希特勒自殺了,也是難以置信。

因為在他看來,希特勒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抵抗,更不會自殺。

他還專門找人審問了總理府當差的人,包括處理希特勒屍體的軍官和士兵。

結果是希特勒的確自殺了,屍體被焚燒。

斯大林心裡鬆了一口氣,嘴上罵了一句懦夫。


筆者認為,他們兩個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兩個爭霸者,有許多共同之處。

他們都帶領自己國家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實現了由貧困到強盛。

在自己的國家,他們有著絕對的權威,不容任何人冒犯。

希特勒和斯大林雖然沒有正式見過面,但從兩國的關係來看。

斯大林對希特勒的評價不外乎,天才—梟雄—惡魔。

這是從獨立—盟友—敵人這三種關係而轉變的,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斯大林心裡還是比較畏懼希特勒的。

因為希特勒打敗了法國,打殘了英國,差點佔領了蘇聯,放眼整個歐洲大陸,還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做到,也沒有第二個人如此瘋狂。


—End—



冷月鉤沉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斯大林眼中的希特勒,也隨著蘇聯和德國關係的變化不斷變化,在德國進攻蘇聯前後,斯大林對待希特勒的看法肯定有很大的不同。

在二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德國和蘇聯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兩國還共同瓜分了波蘭。一直到了希特勒征服西歐,數百萬德國大軍進攻蘇聯,德國和蘇聯才開始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蘇聯和德國能夠共同瓜分波蘭,主要是因為兩國都受到英法等國的仇視,都存在共同的敵人。

英法兩國和蘇聯結仇,主要是因為在一戰後期,俄國人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剛剛建立的時候,英法兩國便支持保皇派勢力反攻蘇聯,並且支持蘇聯周邊的國家進攻蘇聯。在列寧和斯大林等人的領導下,蘇聯最終挫敗了英法等國的陰謀,保住了新生的蘇聯政權。在蘇聯被英法等國仇視的同時,戰敗國德國也遭到了英法等國的剝削壓迫,德國丟失了大量的土地,還需要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很多德國人都對此十分不滿,希望有一個鐵腕人物帶領德國走出困境。

在希特勒剛剛上臺的時候,斯大林並沒有排斥希特勒,當時的德國對英法兩國恨之入骨,希特勒積極發展德國的武裝力量,只要希特勒對英法兩國開戰,蘇聯就能夠坐收漁翁之利。二戰前的斯大林將希特勒看作了一個可以利用的人,斯大林只要縱容德國的發展,就能夠利用希特勒來進攻歐洲,幫助蘇聯消滅英法兩個宿敵。斯大林有這種想法的同時,英法兩國也想要藉著德國的手來消滅蘇聯,因為希特勒才能明目張膽的恢復德國的軍事實力。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之後,希特勒帶領大軍向西進攻法國,這時候斯大林的內心肯定非常激動。因為不管希特勒進攻法國成功與否,蘇聯都能夠趁機崛起,甚至能夠坐收漁翁之利,一舉成為整個歐洲的霸主。然而希特勒只用了一個多月就攻佔了法國,這時候蘇聯的大雷雨計劃還沒有準備好,斯大林也開始擔心起來。這一時期斯大林向蘇德邊境部署了數百萬重兵,從斯大林的這一舉動能夠看出,此時的斯大林已經開始擔心希特勒要進攻蘇聯了。

斯大林的擔心最終還是成為了現實,希特勒放棄海獅計劃後,數百萬德軍對蘇聯發動了進攻,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數百萬蘇聯,並且軍隊攻擊到了莫斯科城下。這時候的斯大林肯定非常痛恨和畏懼希特勒,因為希特勒險些就滅亡了蘇聯,讓斯大林一生的心血毀於一旦。不過隨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蘇聯軍隊在戰場上找到主動權,斯大林也不再畏懼希特勒。

柏林戰役結束後,斯大林接受到了希特勒的死訊,對於希特勒自殺而死的消息,斯大林感覺非常的驚訝。因為斯大林沒有想到,希特勒這麼一位威震歐洲的梟雄,最後竟然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那個時代的梟雄,筆者認為在聽到希特勒死訊的時候,斯大林應該也會有一些惋惜,畢竟希特勒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一生也非常的傳奇。


歷史總探長


可以看看外國的歷史傳記,就是外國史學家寫的,比較客觀……斯大林:雖然幫助蘇聯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是為人兇狠殘暴,蘇聯形成了高度集權的高壓統治!

希特勒:初期的希特勒是一個國家英雄!幫助弱小的德國短時間內登上了世界的巔峰!但是後來走上了戰爭的道路,害了國家和人民!評價很複雜……





歷史回放機999


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他發動的這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人帶來了無法癒合的創傷,加重了人民的苦難。

還有他大量的殺猶太人的事情,讓他永遠的定格在了歷史上恥辱支柱上。

很顯然世人對希特勒都是厭惡的,他是十惡不赦的存在。其中對希特勒最為方案的應該是蘇聯人,大家都知道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對蘇聯開戰的時候,他們給蘇聯帶來了很大的傷亡。

尤其是在和蘇聯的戰爭當中,蘇聯因為保衛自己的國家犧牲了上千萬人的性命。可以說蘇聯的領袖斯大林,肯定是對希特勒恨之入骨的。

那麼,在斯大林的眼裡,希特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們都知道希特勒是在1945年4月30日,讓自己的士兵,在總統府裡把自己給焚燒掉的,同時和他一起死的,還有他的妻子。當然了這時候的希特勒選擇自殺,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失敗了,已經無路可走了。

所以,他只能選擇了自殺這一條路。

本來斯大林是給了自己的部下下了死命令的,說是讓他們活捉斯大林,他要親自把斯大林給吊死。

即使活捉不了,也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但是,最終斯大林得到的消息是希特勒已經死了。而且也見不到屍體了,畢竟斯大林是被火化的。

得到這個希特勒死訊的斯大林簡直不敢相信這個結果,他們以為希特勒可能是逃跑了。但是,經過再三的確定,希特勒確實是死了。

斯大林不得不相信,這時候的斯大林說的一句話就是;“懦夫,膽小鬼。”也就是說,在斯大林的眼裡,希特勒只不過是一個膽小鬼而已,因為他不敢面對自己造成的過錯。

按道理說,在斯大林的眼裡,希特勒這種狂熱的戰爭分子,是應該不會屈服的,他至少是一個英雄般的人物,戰敗了就是敗了,勇敢的承受戰敗的結果就行了。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希特勒也會走自殺的這條路。

事實上斯大林一直都是和希特勒在暗中交手的,他們雙方基本上都是不瞭解的,他們也根本沒有見過面。

斯大林對希特勒的瞭解,也僅限於他的戰略戰術上。所以要說斯大林眼中的希特勒到底是如何一個人,我們就不好妄下定論了。

不過斯大林自己確信的是,不管希特勒多麼的狂妄,他肯定是打不過蘇聯的。蘇聯地大物博,斯大林戰勝希特勒是遲早的事。

最終我們也都知道,蘇聯戰勝了德國,斯大林戰勝了希特勒。


不才講史


還是從一個故事開始吧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堡內舉槍自殺,率先得到消息的蘇聯紅軍將領瓦西里·崔可夫立馬就給斯大林打了電話。接到老對手已死的消息後,斯大林表現的不是歡欣鼓舞,而且難以置信。

他要求崔可夫不惜代價立刻強攻總理府,必須確認希特勒死亡的真實性,於是軍隊那群情報人員就有點用力過猛,他們找到了不止一具希特勒的屍體,連盟軍那邊都找到了希特勒的屍體......

陷入哲學思考的斯大林同志沉思若干天后表示這一定是羅瘸子和丘胖子的陰謀!希特勒已經化妝潛逃了!而且有盟軍人員包庇!暴怒的鋼鐵慈父把元首的跟班海因茨·林格和奧托·京舍扔進了內務部。

於是這兩個倒黴蛋從1946年到1949年這整整四年裡只能不停的重演元首是怎麼死的,他們兩個又是怎麼焚屍的。還必須把自己目睹的一切寫成文字資料,只要稍微有一點對不上,立刻就會遭受一通皮鞭......

最終這兩個傢伙在柏林的事件重演紀實、文字版自述、內務部審訊記錄、內務部調查記錄、軍方初期調查記錄,再加上各種照片、化驗報告、檢測報告彙總到了一起,於1949年12月29日形成一份413頁的結論陳詞,放到斯大林的辦公桌上。

結論其實很簡單,希特勒確實已經死掉了,據說斯大林看過報告後冷冷吐出了一個單詞——“懦夫”!這份本來絕密的文件隨著蘇聯解體而逐漸公開,在2005年結冊出版,書名就叫《希特勒檔案》。

斯大林極少談論希特勒

其實題主問了一個很刁鑽的問題,現有資料顯示斯大林極少單獨提及希特勒,更多時候他的評價都是說納粹政權。說政權就偏官方,點評人物自然偏私人,故此很難從他的語言中瞭解他對希特勒的觀感(合作期的商業互吹不算)。


倒是元首大人在得意時點評過斯大林,他說咱們拿下蘇聯後我一定不會殺掉斯大林,我會讓他在德國的統治下繼續管理那裡,事實證明只有他能收拾俄羅斯人。據說斯大林的回應是老子贏了一定把那孫子吊死在樹上......

大抵斯大林不太談論希特勒的原因在於他是實用主義者,嘴炮如果有用還要拳頭幹什麼?幹就完了!哪來那麼多廢話?當然,另一方面也是他的謹慎作怪,事實上斯大林並不很瞭解希特勒,兩人應該沒有見過面。

右邊那座山

我們來說回第一個故事吧,為什麼斯大林如此大費周章的確認希特勒的死亡細節呢?為什麼初期他根本就不相信希特勒已經自殺了呢?吐槽機覺得從1941年6月22日以後,希特勒已經成了他最深的夢魘,成了他心理上“右邊那座山”。

一個小孩子出生在鄉村,他家院子右邊有座非常陡峭的山,幼年時他去攀登,無數次摔的頭破血流。後來這個孩子長大了,他走出了鄉村成為探險家,周遊五湖四海,征服無數名山,可他依然惦記著故鄉右邊那座山,那裡有他失敗的記憶。

若干年後,探險家回到故鄉,準備直面幼年心底最糟糕的記憶,可他發現那座山已經隨著採石和修路被徹底炸平,那座山他再不可能去征服,那記憶也再不能被扭轉。


總結起來吧,吐槽機真的不知道斯大林眼中希特勒是個什麼樣的人,手邊的資料連個框架都拼湊不出來。但從種種行動表明,希特勒確實成了斯大林的夢魘,即使戰勝了德國,斯大林依然因為沒能親自看到他被絞死而耿耿於懷。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納粹德國,是在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之後,又突然向蘇聯發起進攻的。

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希特勒欺騙了斯大林。當確認了德國進攻蘇聯是真的,斯大林憤怒的說“現在,只有瘋子才會相信德國會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由此可見斯大林憤怒的成都。

在斯大林眼中,希特勒是個瘋狗,政治混蛋。


歷山耕夫569


分階段吧,衛國戰爭時是敵人,衛國前是另一國領導人,就象你的朋友們一樣,真假朋友,遠近朋友,酒肉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