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小時代》會不會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多年後重新被評論界所認識?

詠卜分離


2013年,郭敬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小時代》橫空出世,一時間,“拜金主義”、“狗血”、“爛片”、“塑料姐妹花”等等一系列詞語鋪天蓋地席捲網絡。



在2018年的今天,《小時代》系列電影已經誕生了五年,對於爛片早已經習以為常的我們,即使閱歷再多、吐槽再多,恐怕總不會忘記這部第一個被標打“爛片”並被翻來覆去提及、甚至足以樹成中國影史“經典”的電影。

那麼,五年了,我們為什麼如此執著地揪著這系列電影不放,單純因為它狗血?單純是覺得這片圈了你的錢?還是就是隨個大流跟著罵罵?

我們會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對它的看法?改變到以至於漸漸褪去“爛片”的大帽子?

爛片年年有,《小時代》卻只有一個。



人性的“非主流”

這是個普遍“唱衰”的時代,而不是郭敬明的“小時代”。

所謂“唱衰”,原意指的是批評、使名譽受損。泛指下可以傳達萬事以最壓抑和低迷的角度切入去掂量,以反思人性、映射社會。

在世界影壇上,稍有口碑的電影都在朝著窮盡去挖掘人性、諷刺政治,試圖勾引起最普遍觀眾的共鳴,最大程度去喚醒你心底的同理心和悲劇感。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打擊,而是希冀。希冀更美好、更充實美滿的現實生活。所以這種“唱衰”的物質前提和心理前提是,我們都是平凡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時代》的整個人設出發點就是歪的:

郭敬明窮盡自己的筆墨去描繪上流社會的酒奢淫逸、浮於金錢基礎之上的人性和感情,殊不知,稍微有點社會體驗的普羅觀眾都不會對這種生活模式有認同感。

在普遍“唱衰”的社會中,友誼是需要磨鍊的、親情是建立於血緣的、愛情是足夠歷經考驗的……這是我們能接受的價值觀,也是我們經歷各種人生的磨難摧殘後所得到的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而《小時代》中,金錢為第一要義,它也因此被批判“拜金主義”,上面我提到的三種人類基本感情因此而在這部片子裡通通變了味道:

顧源的媽拿錢叫顧裡滾蛋,親情沒有血緣情結,親情毀了;南湘因為錢出賣顧裡、林蕭因為錢跟顧裡反反覆覆爭吵,友誼一點不經考驗,友誼毀了;而愛情呢?反正片裡除了滿天飛揚的人民幣,我沒看出有什麼愛情。



所以整體來看,這部電影完全是脫離整個電影大環境的主旋律,不接地氣、不貼合人性、不符合主流,導致友誼是塑料的、愛情是買來的、親情是用錢砸的。

聽過我的分析,你再來感受一下郭敬明通過顧裡的嘴傳遞出來了多麼恐怖的價值觀:

“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這話乍一聽確實沒錯,愛情沒有物質基礎,純搞“柏拉圖式”精神戀愛,對我們這些“俗人”來說真的不現實。

但在影片中,顧裡並不是拿這句話氣走顧源、甚至未曾對顧源媽媽的無理要求提出過申訴,因為她是真的深刻認同這句話,並且也將其付諸友誼:

“沒有物質的友誼就像一個沒有狗的狗窩,咋光聽嗷嗷吠聲就是不見上來舔手。”



雖然我們都離不開物質生活、吃喝拉撒都期望能高人一等,但我們是需要超脫金錢之外的東西來供以生存的。

在一部影視作品中,將物質生活過度神聖化、妖魔化,甚至認為它主宰了我們的人生的價值取向,在如今的社會,是絕對需要予以批判的。

不知未來如何,但是就像希望人性可以一直保留本真一樣,希望《小時代》可以一直爛下去,千秋不朽。



你還有哪些觀點想要分享討論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不要忘記賞個贊、轉個發、給個關注哦~

注:本人(狗蛋兒的私人影院)作為本文文字的原創作者,將本文獨家授權於今日頭條旗下悟空問答,嚴禁任何人及任何團體任何形式的轉載及摘抄行為,一經發現,默認願意承擔千字千元賠款,其餘法律後果自負,謝謝合作。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小時代》自從上映之後,給郭敬明帶來的進入電影導演界的信心,帶來了近8億的票房。隨之而來,對於電影傳達的價值觀也成為詬病的眾矢之的!

小時代講述發生在“時代姐妹花”之間的友情、愛情、親情的點滴故事。

這些故事圍繞著金錢、物質、男女關係展開!給人感覺金錢可以滿足一切物質需求,男女關係的建立和維繫也是離不開金錢的支撐!

影片中“時代姐妹花”坐豪車、身穿名牌,出入高級酒店餐廳,讓很多人對於影片中物慾橫流的生活感到不可思議,痛斥傳遞了不正確的價值觀!

相比美國的影片《了不起的蓋茨比》,主人公蓋茨比也是從窮困自己努力獲得了財富。在這期間女友南茜嫁給了富二代紈絝子弟,獲得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對於南茜還抱有幻想蓋茨比想挽回女友的愛。而丈夫出軌,讓南茜對丈夫的情婦痛下殺手,最後卻嫁禍給蓋茨比!最後蓋茨比含冤而死!

小時代僅僅是富二代顧裡虛榮心裡的滿足!在愛情觀也是閨蜜之間掙得你死我活!最後又莫名其妙的和好如初!這種過家家式的意淫,確實不能讓人感到有多麼深刻的內涵!

同樣是從追求物質生活的角度選題,揭露特殊時期社會中人們意識狀態,蓋茨比的故事更讓人唏噓不已。小時代與其相比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已。

不過小時代從美感和鏡頭的調度上看,還是帶給了觀眾和粉絲視覺的享受!並不是一無是處。


壹條電影


明確地告訴你,不會。

要知道最老的90後已經28歲,大部分人已經成家立業了。假如他還在讀書,已經是博士階段。如果有人重評《小時代》,應該有人出來評論。《小時代》並不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象徵,它只是一部暢銷書,裡面的人物與思想以及敘述,沒有多少的討論空間。

評論家關注一部書、一名作家,首先是看他作品的成色、作家所關注的問題。《小時代》顯然沒有達到《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深度。自始至終,它只是郭敬明炮製出來的一部面向14、5歲女孩的暢銷小說。

讀過《小時代》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人,都知道兩部小說之間的差距,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蓋茨比的故事並不複雜,就是窮小子深愛著豪門女孩黛西。他為了獲得黛西的愛情,努力攀爬,成為地區有名的富豪。

最終兩人舊夢重圓,最後蓋茨比死於報復。《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夢幻滅的故事,也是美國“爵士時代”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蓋茨比是美國人的代表人物,黛西家的那盞綠燈則是美國夢的象徵。他一生都在遙望,一度接近,最終免不了身死。整部書都充斥著濃濃的傷感。

菲茨傑拉德的寫作技巧非常純熟,如果讀過全文,會發現他無一字是多餘,每個細節都有照應。它的開頭和結尾,早就被人視為經典。“每當你想要批評別人時,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常常用來警醒自己。其實,這句話已經暗含了蓋茨比的命運。蓋茨比沒有優越的條件,只能通過走私等手段致富,而致富的目的是為了贏得黛西的愛情。何其浪漫!可最終,這種強烈的激情燃燒殆盡,就免不了走向死亡。小說敘述者湯姆對蓋茨比充滿同情。


輝城啊


筆者認為兩部小說的起點不同,改編為影視劇後的歸宿也不同。《了不起的蓋茨比》有足以穿越時代的力量,而《小時代》只適合某個年齡段的讀者,或者說只適合喜歡郭敬明的讀者。



當然對於喜歡《小時代》原著的朋友來說,他們必定會喜歡其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線索,以及生動個性的對白,還有那些現實主義和幻想主義的東西,這是郭敬明作品的特色,我相信這也是“四迷們”一直以來願意繼續追隨郭敬明的重要原因。 在它被影像化之前,人們當然有理由覺得《小時代》的電影版本是原著小說精華的濃縮,但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

《小時代》系列電影本有叫好叫座的好基因,它有郭敬明的忠實粉絲(《小時代》的讀者)作為觀眾基礎,又是頗受年輕人喜愛的青春題材電影,描寫了90後新一代大學生的人生經歷與成長,愛情、友情、勵志元素樣樣具備,而郭敬明也試圖將個人情感與對90後的價值觀的揣測結合在一起。



不過故事裡的主人公們卻有點“飄”——他(她)們不是白富美,便是高富帥,人人開名車戴名錶,這顯然與中國絕大多數大學生們的生活相去甚遠,也顯得不切實際。


歸根結底,在於郭敬明並不是專業的編劇,更不是專業價別的導演,影片最讓人擔憂的問題終於暴露:楊冪飾演的林瀟是當之無愧的女一號,也是電影中的敘事主線,進而帶出郭采潔、郭碧婷、謝依霖角色身上發生的故事,不過到了後來,幾個角色卻完全走向失控。



更災難的是,《小時代》拉開了兩代年輕觀眾的差距,可以說片中的宮洺和現實中郭敬明的成功軌跡非常相似,故這樣的“青春”難免帶有個人化和主觀性的塑造。而如今電影的消費主力群體恰恰也是這兩代年齡層的觀眾。另外《小時代》和《蓋茨比》的小說和電影版評分也會相互影響,評分差別也比較大,前者的小說只有六點幾分,後者卻有八點幾分,筆者認為兩個小說電影版本“一地獄,一天堂”,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它們所要傳達價值核心能不能引起絕大多數人的共鳴與認同。很顯然,想要勾起人們青春情懷的《小時代》是徒勞的。


麥克瘋說電影


不會,但是我想給小時代洗一洗。

了不起的蓋茨比起碼還有中心意義,立意不錯,演員是萊奧納多,原著反響也不錯,雖沒有達到世界級名著水準但是絕對比《小時代》的文學地位高出很多。

但是看看小時代的電影,在眾多的缺點後我們看看他的表現力。

印象比較深的是女主角團在顧裡家裡慶祝生日、南湘等人潛入別墅偷文件,一行人在國外街頭的戲、在雪中打雪仗的戲——我感覺那更像是歌劇風而不是寫實,大家都說的一點是,郭敬明不會寫上流社會,他寫的只是自己幻想的上流社會而已,這點的確可以承認。

這讓我感覺《小時代》的電影更像是諷刺,裡面過於浮誇的展示(林中小屋找到金礦、雜誌編輯的CEO級別氣場、豪宅和國外旅遊的場景)反而向舞臺劇過於像電影,這不正常的情節就是上海作為“魔都”光怪陸離的一部分吧。

郭敬明是在幻想,但是對於一直生活在圈外的人來說,這起碼比“皇帝家最有錢,犁地用金鋤頭,吃飯煎餅能卷兩塊肉”強多了吧。

《了不起的蓋茨比》說的不僅僅的是貧窮和富有,更多的還是人性和理想,最後其實是有其時代性的——小說成書時的追逐“美國夢”的時代,以及美國上層社會難以打破的階級壁壘,而《小時代》名為時代其實是個夢幻的故事,那是個夢幻的時代,而非什麼時候的上海。

每個能出名的作家一開始都是有靈性的,但是郭敬明更加商業,個人有個人的路,小時代作為一個夢幻舞臺劇式的電影,卻沒有一個大的格局,他不論是非、也不論時代,最大的缺點不是付快,而是空洞。

如果有什麼比空洞更致命,那就是演技了。


歷史區的旅法師


有資格個毛線,太天真了,被重新發掘和認識有個基本前提,這部作品有深度有內涵,在當初不被廣泛認可或是有爭議,像小時代這種爆米花拜金炫富腦殘電影要是被重新發掘和認識,還有沒有天理,小時代最初有點認可,但一部比一部差,說明不是不被哪個時代認可的問題,確實是太差了,他演的是和幾個人現實生活中有關係,豪宅拜金,糜爛生活,亂七八糟的感情,叫著二次元的名字?營養呢,意義呢?年輕人都沒幾個人認可!郭敬明完全在享受和消費粉絲經濟!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英語文學百年史最佳小說第二名,小說的背景是極其宏大的美國20世紀曆史。蓋茨比在紙醉金迷的時代仍然是個懷有赤子之心的人。

2013年中國文聯組織發佈《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其中的電影藝術發展報告直截痛斥電影《小時代》的“傷風敗俗”,集中表現在以物質與慾望架設的“偽現實”,發散著充滿商業氣質的主觀化、個人化情趣;影片以物質化夢幻的“現實”替代了厚重複雜的真實現實,以扁平化、符號化、庸俗化的人物形象膚淺地詮釋友情、愛情和青春,而其中諸如對唐宛如種種誇張語言、動作的設計,以及女性對男性非理性情感衝動等,還使影片以某種惡搞式的“審醜”快感,引發帶動年輕受眾的庸俗情感與心理“共鳴”,使影片內涵呈現了某種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上的偏頗。

如果小時代被重新認識,那《富春山居圖》和《封神傳奇》是不是也得重新認識,中國人的欣賞水平已經很高了,不會冤枉這種大爛片子。

別拿一部粗製濫造的拜金片和百年文學比較!


文史小觀



《小時代》是郭敬明自我架空出的理想主義世界,他是這個自我世界主宰。它必然迎合當下部分弱齡化人群,不見得能適應未來市場。因為他是一個商人作家,所以把的是當下主流的"脈",賺的是當下的錢,並沒有長遠用意。貌合神離卻愈久彌堅的友情、轟轟烈烈又纏綿悱惻的愛情和輕易出市就紙醉金迷的大環境,勾勒出一個大起大落的章節和反轉結局,力求以波瀾起伏去直接點、更直接點刺激漸漸麻木又懵懂憧憬的觀影受眾群。


直白得沒話說,沒有太多隱晦抨擊或引發深思的伏筆,情節純粹為了懸疑而懸疑,勵志不足層面淺薄,難免立意有些浮於表面,沒有反覆琢磨、意味深長的點。稚氣捂臉說,看過,曾把某些語句作為信條,可用於直白懟敵人,只是像人說可能營養價值低了些,像很多無敵言情小說一樣,與現實脫節。它把有刺激作用的物質和視覺點盡數無限放大,愈到後幾部這種用力就越明顯,被批劇情過於妖魔化,確實有吸引到眼球。


關於會不會歷久彌新這個貌似很難,畢竟只是商業電影而已。


洛洛文化


不贊同這類虛無主義的回答。提問有明顯的誤導嫌疑。《小時代》並沒有經過時間檢驗,和《了不起的蓋茨比》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首先,《小時代》並沒有影響一代人。問90後或者95後,《小時代》是否能代表他們校園中的眾所周知,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其次,一個作品影響的人數會受到商業宣傳影響,也從來不是藝術好壞的評價標準。就好比腦白金每天在電視上做廣告,影響了一代人,論影響力遠遠大過《小時代》,但也不代表它就是效果卓越的保健品,只能說明廣告打的多而已。流行藝術品這種以影響人數多少來決定好壞的評價體系,完全無法適用於嚴肅藝術,因為有太多商業操作的影響。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為文學名著,是經過文學界的一致推崇,並載入文學史的。《小時代》目前看不到任何文學性上的造詣和突破;只是一個處處透露著浮華的虛假故事。這樣的作品,如何和百年名著相比?


兔老師


先說總結:我認為不會。

原因一:文藝作品,保持長青的最大原因只有劇情,而大多數長青的作品劇情都有一個共同點:真實。掰開表側的光怪陸離,大部分傳世的經典作品,其內涵的情節與人物性格都是有原型且深刻的,當然未必合理,真實的未必合理,反之亦然。小時代,劇情很辣雞,反真實,低端人夠不著,高端人看不上,意淫而已,容易變質。

原因二:受眾。說實話,高中的我特別喜歡郭敬明,大學就不喜歡了,再往後就更談不上了。說到此處我想起我初中的時候最喜歡的作家:唐家三少,他的受眾大概就是初中生。而在大學之後我更喜歡eva。越是成熟,越是看不上太意淫的東西,故而郭敬明的文字幾乎不可能被主流承認——不成熟的人也撐不起一個主流。

原因三:郭敬明本身。他是個商業家,而且是個文筆很好的商業家,除此以外他都是外行。電影是完全脫離了文筆的藝術表現形式,即郭敬明的優勢完全消失,只剩下他不懂的東西,失敗豈非必然?


狂耍大寶劍


對於我來說,雖不知道《了不起的蓋茨比》有沒有影視版的,但是在我看《小時代》的時候完全沒有了在看蓋茨比時的深刻感受。雖然我也只算得上是個初中生,還是最小的那個年級,但是我能體會到蓋茨比這本書帶我看到了很多,也讓我覺得很發人深省。特別是結局那幾章,我想也許蓋茨比過得紙醉金迷,但是他也是真實的。而小時代,我只能說,自己的印象並沒有在看蓋茨比時的的深。不過,好像除了因為二爺演過櫻空釋死撐著把《幻城》看完外,就在沒看完過郭敬明其他的書了。記得剛看完那會兒,我就是一種,嗯,怎麼形容呢,很沒勁的狀態吧,慢慢的,初一開學了,軍訓又是“連長”的任務(舉旗兼領著全班),又是合唱、班幹、比賽,才覺得忘了。我認為,一本好書不是跟熱度,用一個自己看書發現的詞語形容吧,不能無病呻吟,書是亦師亦友的存在,你寫出來了是要給人們帶來深思或正面影響的,而不是因而還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我認為《小時代》不會和《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以上僅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