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野釣選漂、調漂之“差不多就行”——詳解

釣女醉

霏霏細雨荷葉翠,

婷婷玉立蓮花美。

銀鯽撒歡引甘露,

紅鯉樂得水上飛。


魚護鼓脹釣醉女,

頭頂傘帽經風雨。

手提魚竿開心扉,

金鉤綵線系深情。


野釣選漂、調漂之“差不多就行”——詳解

人間仙境

何謂休閒野釣?答:首先休閒,其次野釣。

沒必要非跟自己過意不去,休閒野釣就是為了放鬆心情,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饋贈。過度追求標準反而失去了休閒的真正意義。

以前我也曾經追求過靈敏度高,選用漂尾直徑0.5毫米左右的浮漂。後來在感覺到不妥之處,慢慢找到了比較適合自己的漂。我現在選用的浮漂,以漂尾直徑1.5毫米左右、中檔為宜,原因有六:

1、漂尾粗且醒目,不費眼力,尤其是野釣時的反光,細尾根本看不清。

2、漂尾較粗,比較容易調漂。

3、漂尾較粗,漂想相比要沉穩,有利於看漂和把握提竿時機。

4、漂尾比較粗,但是在野釣時,靈敏度已經足夠。

5、野釣比較適宜釣頓,正需要稍粗的漂尾。

6、野釣環境複雜,常常遭遇水草、樹枝、碎石區等等,容易斷線丟漂。丟幾隻廉價的浮漂也不會心疼。我不參加競技比賽,又不是收藏家,沒有必要在野釣中使用名貴的高檔浮漂。

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例如嚴冬近釣輕口魚,對於浮漂,當然需要用超細的漂尾。


野釣選漂、調漂之“差不多就行”——詳解

細漂尾與粗漂尾


野釣調漂的原則和調漂的方法:

在野釣中,浮漂的懸墜釣法應該力求做到:簡單實用。

很欣賞以為釣友說的一句話:“差不多就行了”。用不著太講究、太認真,不需要去追求高靈敏度。這也是很多釣友的疑問:為什麼剛學釣魚的釣友總能上大體型魚的原因。

實踐證明,野釣最適宜釣的比較頓,而不是釣的很靈敏。當然,這個遲鈍是相對而言的,這種遲鈍比較臥底墜(即跑鉛)靈敏的多。

為什麼野釣要釣的比較遲鈍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1、一般情況來說,野生魚要比池塘的飼養魚警惕性要高。釣的靈敏。鉤餌懸浮多,子線繃直緊,魚兒在吞餌時拉動鉛墜和浮漂,感覺鉛墜跟浮漂的反作用力,“心存疑慮”,吞吞吐吐,甚至棄而逃之。釣的遲鈍一點,鉤餌臥底比較多,子線彎曲鬆弛,吞餌障礙減小,魚兒感覺到反作用力減弱,吞餌就比較大膽一些。說以,野釣更適宜釣頓。經驗證明釣頓中魚率更高。

野釣選漂、調漂之“差不多就行”——詳解


2、自然水域的魚有大有小,比較大的魚,較狡猾,尤其西藥釣頓,“遲鈍釣大魚”已經在很多釣友中形成了共識。有點釣友為釣大魚都改用傳統釣法“跑鉛釣法”。

3、自然水域裡的白條、麥穗等小雜魚特別多。如果釣的很靈敏,浮漂上躥下跳,有時甚至降落不到水底,把你忙個不亦樂乎。釣的比較遲鈍一些,餌料下降速度快,減少小魚鬧窩的幾率,浮漂就會沉穩很多。

4、野釣最普通、最常用的釣餌是蚯蚓之類蟲餌。魚兒在吞食這類餌料,時間比較長,吞的比較深,釣頓恰好與之完美配合。如果釣靈、提竿過早,容易跑魚或者錨到魚,造成炸窩,得不償失。

5、釣頓的漂相比較沉穩,可能緩慢下沉或者緩慢上送,魚、便於我們看漂和把握提竿的時機。

6、釣靈敏更適合釣快魚,勤拋竿,打頻率,兩眼緊緊的盯住漂尾,時刻捕捉瞬間的信號,顯得十分緊張。釣頓慢一些,更適合休閒野釣。


野釣選漂、調漂之“差不多就行”——詳解


適當的釣頓,我個人覺得是野釣調釣浮漂的一個基本原則。有了這樣的思路,調漂方法就比較簡單了。

空鉤,半水懸浮狀態,調平水(浮漂漂尾剛剛平水,稍微漏出一點也可以,不必特別講究)。然後掛餌,放長水線,使漂尾漏出1目。這樣就可以釣魚了。實際上可以根據魚情 靈活應變,釣的更頓或者更靈些。例如調1目釣2目、調1目釣3目、調1目釣1目或者調2目、3目釣1目、2目、3目、4目等等。水底不平整,多釣少釣一兩目,何嘗不可,“差不多就行了”。寬鬆釣法,輕鬆的心情,真正的休閒。

這樣的調漂方法,只有兩步,比較5步的方法還要簡單,容易掌握。不必在家中調漂桶進行,也不需要反覆精準的找底。因為,釣目大於調目,調平水不管釣幾目,只要漏出水面,已經說明鉤餌受到了地面的支撐,鉤餌肯定已經到底了。漂尾漏出水面不多,說明鉤餌臥底不是很多,反之漂尾漏出過多,鉤餌完全臥底。這根據魚情來判斷需要釣靈頓。


野釣選漂、調漂之“差不多就行”——詳解


可能有人認為“這樣調漂不夠精確”。追求調漂“精確”恰恰是一個誤區。魚情千變萬化,對於每一種魚情都有比較適宜的鉤、餌、子線的狀態。而且,魚情經常在變化。哪一種子線、鉤餌狀態是“標準”?或者說哪一種調漂是“標準”?任何人也說不清楚。既然“標準”不確定,又怎麼能做到“精準”?用這樣簡單的調漂方法,既能使鉤餌到底又能夠實現稍微釣頓而又不是很遲鈍,當然適用於野釣了。

釣無定律,靈活運用。我是漁者靈魂。個人見解,不足之處評論留言,關注我,一起探討釣魚之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