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人真的很喜歡喝酒嗎?你怎麼看?

用戶Titanic


酒,歷來是人類的好朋友。無論是借酒澆愁,還是借酒祝賀。古人是不是像文學作品裡描述的一樣愛喝酒。無從考證。但能從李白的詩“惟有飲者留其名”中看出一個道理,不但古人愛酒,古代文人作家也愛寫酒。所以,後世從很多作品中看到了許多關於酒和古人之間發生的故事。

古人是不是像文學作品描寫的那樣喜歡酒,已經不是太重要。關鍵是關於酒的文學作品讓後世的人們有幸看到了祖先的生活的一個側面。古代文化生活比較單調,沒有電影電視,書籍也不是尋常人家能買得起看得到。所以古人愛喝酒也許是真的。


星月摩旅


眾所周知,中國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歷史都非常悠久,茶文化一直都是文人墨客青睞的對象,而且就算在民間也有不少茶文化的愛好者。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喝茶,茶這種飲品也成為了百姓家裡面必備的東西,就算窮苦人家的家裡面也會買一些差渣子來沖泡。而與之相同的就是酒文化了,酒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並不遜色於茶文化,甚至有些講究和說話比茶來的還要複雜。

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頻,酒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夏朝就已經有酒了,而在如今的社會里面酒的種類更加繁多,不管是中國特有的黃酒白酒還是外國的葡萄酒洋酒都是我們現在常喝的酒品。就在古代酒也是經常出現的,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綠林好漢都是特別愛酒,好漢們經常就喜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古代文人們也經常聚在一起,買上兩三壇酒擺在一起,誰做出了好詩好文章就能喝,別人就只能看著。而我們經常會發現,在古代人喝酒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罈一罈的喝,最少也是一人很多碗,可是相較於現在的酒精度數,基本上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麼為什麼在古代大家這麼能喝酒呢?

原因就是因為在古代釀的酒其實酒精度都特別低。因為古代釀酒的做法是拿糧食用最自然的方式發酵而成。雖然也有酒精度,但是其實並不高,就跟我們現在喝的啤酒酒精度差不多。而我們在現代也經常能看到喝啤酒的動不動就是一瓶兩瓶的吹下去,更有甚者踩著箱子喝。這樣的人就算在古代那也是一個千杯不醉的主了。

而且古代這樣釀酒的做法酒精度特別低,而且口感也不好,再加上原材料都是糧食,大部分的酒精都被消耗了,所以做起來特別的浪費。所以在當時酒都是給顯貴們喝的飲料,平常老百姓都是喝不到的。而之後元朝蒙古入侵之後就喝不慣漢人的這種酒,因為在蒙古都是需要一些烈酒來驅寒的,這樣的酒早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再加上口感不好,比起來還是更喜歡草原上那種烈酒。所以在元朝的時候慢慢的濃度較高的蒸餾酒就開始把自然酒給代替下去了,一直到現在還是被人們傳播和應用著。


匹諾曹jun


飯能頂飽,水能解渴,唯有酒,可以通向人們的精神世界,在身體和心靈之間搭起一座橋樑,酒能消愁酒能解憂,不管是憂還是愁,這些掌管人們精神世界的東西,只有通過酒,才能得到釋放。

古人對酒的依賴是顯而易見的,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是幾多人生豪邁之後的,喝酒喝不到勁或者對酒沒感情的話,在生活中可有可無的話,是吟不出來這樣意境開闊的詩句的。

在趙匡胤手中,酒就是帝王權謀的完美道具,杯酒釋兵權,化解了多少血雨腥風;在阮籍手中,酒就是避禍的工具,阮籍猖狂,若沒有酒註腳,難免不會有穿鑿附會之嫌,留出被殺的馬腳。

在李白來說,九可能是唯一能把他的詩興勾出來的藥引子,“五花馬,千金裘,不如拿來換酒喝”,當年的李白在長安不過是客居,試圖獲得帝王青睞,五花馬、千金裘拿去換酒。

這基本上就是為了杯中尤物將整個人生梭哈了,酒能喝到李白的程度,基本上就是透了,這時候的李白就不再說平日裡世人間煙火的那個人,而是成了仙——詩仙,做出來的詩句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意境悠悠。

在李時珍來說,酒就是藥,為此李時珍還專門在《本草綱目》做了記載,比如說米酒加藥物炮製,可兌出69味藥品;燒酒加藥物炮製,可治七種頑疾;還有葡萄酒,可以起到固元、美顏及軟化血管的作用。

在王勃來說,就能成就千古美篇:“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也是王勃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酒激才思所致,在座的諸人因此直呼王勃“天才,天才!”

好飲酒的人必是家庭和睦之家,李白要把家裡的五花馬、千金裘換酒,他老婆二話沒說;蘇軾的老婆也是個賢惠的本分人,蘇軾與人飲酒醉,酒不夠喝,蘇軾就回家去拿,蘇軾的老婆就說了,我專門給你備著呢,就怕不時之需。

以上的事例都說明古代人與酒的聯繫的確十分緊密,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上留名的文人騷客,甚至是帝王將相,多有與酒的故事流傳下來,這也說明了中國酒文化之繁盛!


歷史三日談


論(酒)——酒是詩人魂。古往今來對酒最灑脫的詩人當屬詩仙太白了,也正如杜甫詩中所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論(酒)——-酒是英雄血。古今往來把酒喝出最高境界的是當屬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了,讓出生入死的兄弟們都有了一個榮華富貴的歸宿,千古傳頌。

論(酒)——-酒是梟雄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的憂也只有酒才能體會了。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知向誰邊?

論(酒)——-酒是我心中的歌。來來乾了這一杯還有三杯,一切盡在酒中。正如李白的詩:(將進酒·君不見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餘生龍行


不是古人喜歡喝酒,而是喝了酒的古人喜歡寫詩,口吐芬芳告訴你他喝酒了。不喝酒的那些人可能忙著種地帶孩子沒時間寫詩,也可能是寫不出什麼流芳百世的詩來。這個在邏輯上叫做"倖存者偏差",指的就是我們只看到了那些會喝酒能寫詩的名人,而忽略了大多數的喝不到酒寫不出詩的普通人,所以就認為古人愛喝酒。其實可以說成古代大部分名士愛喝酒,這是真的。

既然說到了喝酒,那麼就講個跟酒有關的有意思的故事。

秀才、武士、傻子

傳說中有個人叫杜康,有一天他做了個夢,夢有一個白鬍子老神仙,老神仙賜給他一眼泉水,並告訴他,只要在九日內向這泉裡分別滴入三個不同有緣人的血液,就會得到世間最美味的飲品。杜康夢醒後出門,果然在自家院門前發現了一眼泉水。於是杜康就出在門口等著有緣人找上門。第三日,杜康遇見了一個文人秀才,一番攀談後,杜康說明請求,秀才欣然同意,割開手指向泉水內滴了一滴血。第六天,杜康遇見了一個武士,武士很豪爽,聽了直接把道砍自己,慷慨放血。第九日,杜康在樹下發現了一個傻子,神情恍惚地嘔吐個不停,渾身髒不可奈。但是九日之期已到,杜康只得向這傻子求取一滴血。三滴血液盡數入泉,泉水頓時香氣四溢,聞之令人如痴如醉。因為用了三滴血液和九天時間,所以杜康就給它取名為"酒 "。喝了酒就等於飲下了秀才、武士、傻子三人的血液,所以人們飲酒也分為了 三個不同狀態:舉杯祝賀好似秀才吟詩,慷慨豪飲如若武士行俠,酒醉人瘋彷彿傻子附體。


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襟,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爽,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灑脫,李白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也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酒文化是是中華文化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它融進了古人的情緒,吐出不朽的詩篇,沒有酒,我們的詩壇、文壇定會失色不少!


文史漫談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題主問:古人真的很喜歡喝酒嗎?

事實上不論古今,亦不論中外,多數人是喜歡喝酒的。我就很喜歡喝酒,當然還達不到酒鬼的要求,只是偶爾喜歡喝點小酒解解乏罷了。

現代的酒,很多打著純糧食酒的噱頭忽悠人,實則都是勾兌。而古代,卻是實實在在的糧食酒,但因為釀酒工藝與現代不一樣,因此過去的酒無論是在清澈度,還是在酒精度上,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高,確切的說是很低。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那些水滸好漢,拿酒當飲料喝。就連解渴也要買酒來吃,要不然楊志也不會讓吳用一夥給算計了。

實則這些都是事實,正是因為酒的度數低,另外一個原因是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多的飲料,因此用酒解渴一點都不誇張。

喝酒的人都知道,酒精是可以使人上癮的,喝習慣之後,要想徹底戒掉,跟戒菸一樣使人痛苦。

比如我有個小老弟,斯斯文文高材生,以前一滴酒都不沾,這兩年因為上班的緣故而喝酒,到現在一發不可收拾,三天不喝就難受,這會子興許自己拿著白瓷碗在家自斟自飲呢。讓他戒,死活戒不掉,見了酒就饞得慌,老話說“這是肚子裡有酒蟲子了”。

古代人娛樂少,坐在一起聊天怪寂寞的,來上一碟小菜,兩盅小酒,邊喝邊聊,多麼愜意?這東西也不是什麼奢侈品,無外乎有錢人喝的酒品質好一點,窮人喝了品質差一點,但最終結果都能醉人。抽一口香菸,呷一口小酒,神仙不過如此啊。


大獅


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分佈各地的眾多民族,醞釀了豐富多姿的民間酒俗。有的酒俗留傳至今。

一、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

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併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弔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潘多拉效應


哈哈,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適量飲酒,我覺得無傷大雅,而且可以活血化瘀,緩解壓力,挺好的。自從酒這玩意兒誕生以來,就廣受歡迎,形成了燦爛輝煌的酒文化。在古代,達官貴人愛喝酒、文人雅士愛喝酒,販夫走卒也愛喝酒。沒有酒,很多歷史故事就無法發生;沒有酒,也沒有了璀璨輝煌的文化。

1、酒,孕育了輝煌的歷史文明。李白斗酒詩百篇,看看他的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沒有酒,李白是寫不出這麼多流傳千古的佳句的。大家仔細閱讀會發現,很多詩人作品中提到酒的次數特別多,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別以為就男的喝酒,女詞人李清照也是好酒之人,“三杯兩盞淡酒,怎地他,晚來風急”;“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看來我們的大才女也是在酒後才泉思如湧,寫下那麼多悽悽慘慘的詞句。

2、酒,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我們知道的歷史故事,很多都和酒有關係,項羽設下鴻門宴,曹操煮酒論英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貴妃醉酒多美,李隆基也是沉迷其中,不務朝政,最終才讓安祿山有機可乘,造成安史之亂。所以,歷史的發展也和酒息息相關。

3、酒,激發了人的豪情壯志。李白喝了酒,“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蕭峰喝了酒,天下無敵手;武松喝了酒,大鬧景陽岡,醉打蔣門神;魯智深喝了酒,寺廟都該拆;上梁山為了什麼,“替天行道”都是忽悠人的,不就是為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為什麼電影上演的,敢死隊出征前都要來上一大碗酒,然後往地上一砸,我看也是壯膽,九死一生的活,不整點酒還真邁不開腿。

4、酒,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業餘生活。古代人也上班啊,下了班幹啥,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那就整兩杯啊,又可以聯絡感情,還可以緩解憂愁,豐富業餘生活。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兒,喝了酒就好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喝著喝著,生活才有樂趣,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要不下了班回家沒事幹,就只能和老婆在一塊,計劃生育工作肯定也做不好。

綜上所述,古人好喝酒,酒文化應該傳承。但是喝酒別鬧事,像竹林七賢裡的劉伶,就喝過了,喝完了脫得光溜溜滿世界溜達,就不能提倡。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樣的狀態才是最舒服的。


顧空城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古代人確實比較喜歡喝酒。我是這麼看的。


一、由於古代釀造的酒多屬於發酵酒,不是現在人們喝的白酒,主要是黃酒、葡萄酒等,酒精度特別低,那時候古代人喝的的酒跟現在飲料一樣,所以大家都喜歡喝。

二、古代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活動,只好借酒消愁。而且,照明沒有什麼照明設備,喝醉後睡覺就是度過漫漫長夜最好的辦法。

三、古代舉辦大型活動需要喝酒,如祭祀、出兵打仗,出現災難等等,都要喝酒來壓場。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史鑑今


我認為是的。

李白有詩篇雲:“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還有“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句,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喜歡喝酒,“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杜甫對偶像李白的精彩描述。李白就是如此一個愛喝酒的仙人,不抑於權貴,不同流於世俗。

單憑這點恐怕還不足以讓人信服中國人愛喝酒這件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酩酊大醉六十天,橫亙在阮籍和世俗之間。更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以酒寄意詩酒結合,體現出獨特的審美境界。

除此之外,酒在上古祭祀禮俗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酒器也是重要的禮器。酒樽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在河南二里頭遺址甚至還出現了銅爵,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之一。四羊方尊也是很大的酒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