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同屬於人文藝術領域,欣賞攝影、繪畫等經常強調作者意圖,而文學則會更強調讀者解釋?

paocai


人文藝術是一個非常寬泛的範疇,把繪畫、攝影和文學放在同一個筐子裡只是便於人們理解和談論而已,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不要說文學,就連同屬圖像藝術的繪畫和攝影,其差別也如雲泥。從創作者的角度看,繪畫的自由度遠大於攝影。攝影擺脫不了作品內容與觀看者之間一一對應的關係,但繪畫完全不一樣。繪畫可以最大程度地弱化觀看者的地位,把色彩、筆觸、肌理乃至畫布當成自由發揮的工具,中國傳統的筆墨意趣就是這個道理。因而絕大多數繪畫是無須解釋的,更無須強調作者的意圖——有人誤以為中國畫上的題跋就是意圖,完全錯了,那也是繪畫的一部分,書畫同源而已。

相反,攝影卻不得不強調解釋,強調意圖。這是因為多數攝影作品(風景花卉靜物類例外)捕捉的是瞬間動態,如果缺少背景交代,瞬間動態是很難理解的。盧卡奇說過,時間是攝影的第三維度,照片離開了這個維度就不成其為照片了。而眾所周知,時間的流變意味著空間的變化,創作者必須向觀者說明,他拍攝的那個畫面,之前是什麼狀態,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圖片說明,基本上是攝影的一部分。例如下圖,如果沒有說明,沒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攝影家必須說明,這是2014年2月20日,發生在烏克蘭基輔的衝突中的一幕。

以時間性的標準來衡量,繪畫完全不同於攝影,反而與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更接近,因為它們都強調永恆性。創作者不必訴諸上下文關係,就能通過具象的元素展示一切。

至於文學,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強調讀者解釋這一說。因為文學本身就具有完備的解釋功能,這是它的天然屬性。如果一個文學作品離開了解釋就難以成立,基本上它就失去了價值。


西閃


人文藝術領域由於其表現形式不一,導致其在不同領域就有不同的表達形式。


攝影、繪畫等領域由於其抽象性,導致其在欣賞與理解上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此時欣賞一件作品的好壞就需要更加強調作者的意圖,通過強調作者的意圖來進一步欣賞攝影、繪畫所要表達的內涵。


文學由於其普遍性,導致其在大眾視野中,瞭解程度較高。大眾普遍認知欣賞能力較強。所以文學作品則會更強調讀者的解釋,通過讀者的解釋來進一步豐富文學作品內涵。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文學作為最為普遍的一種藝術,其在幾千年文化傳承中相較其他藝術形式,更廣泛更成熟,而且文學作為普遍大眾藝術,更需強調讀者解釋,這樣更利於文學的傳播與創作。


歡迎指正批評,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