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春秋前的禮樂到底是什麼?

更新學院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如果真要細說起來的話,恐怕一本書都不夠。不僅如此,這個問題還是當前學界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比如周對商禮的繼承關係,比如西周的禮制改革。

我就談談我自己一點淺顯的看法。

我們通常都說周公制禮作樂,但是實際上週代的禮制仍是有很大一部分繼承自商代。我們知道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認為,周和商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殷周之際是舊制度廢、新制度起的重要變革時期,他的主要論據,是商周在宗法、繼承製度、家族等等方面的不同。但是根據近些年來學界的研究來看,王國維先生的這個影響至深的觀點,已然受到了許多衝擊,現在看來,王國維先生的觀點應該是不對的。周代應該是大量繼承了商人的制度,包括商人的禮制,那麼周公制禮作樂,其實其變革和創造的力度並沒有那麼大。

另一個方面,學界根據考古發現和青銅器的研究,周代在西周中期有一個制度的變革和製作(當然,這一點還有相當多的爭議。)孔子等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周禮。其實行範圍,其實並不廣,只不過是大致從西周中期到春秋前期。


那麼現在看來,春秋以前的禮儀可以明顯的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周初到西周中期,這段時期周人大量繼承了商人的禮制,同時自身的禮制亦不斷髮展。第二個階段是西周中期以後,周人進行了禮制改革,建立起了孔子等人眼中的系統的“周禮”,一直到春秋前中期,周禮才漸漸崩潰了。

以上是我的淺薄的觀點,還請大家批評。


識小錄


史記中的禮崩樂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過: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白話意思就是,包括周天子在內的公侯卿大夫都要遵循一套遊戲規則,如果把天下比作一份蛋糕,周天子就是負責分蛋糕的那位,大家排好隊,你吃那份,我吃著粉,從小到大,排排坐,吃蛋糕。最關鍵的是不能插隊,不能覺得前面人分的蛋糕大就搶別人的,要守規矩。

禮崩樂壞,戰國起!

在春秋之末,戰國之初,趙大夫、魏大夫、韓大夫看晉國國公的蛋糕挺不錯,就把他殺了,然後把蛋糕分了。齊國的田常有樣學樣,也把齊國國君發配邊疆,自己把齊國國君的蛋糕給吃了,這兩件事兒就是史書上著名的“三國分晉”和“田氏代齊”。

這個時候,負責分蛋糕的周天子應該為了維護原有秩序,帶領其他人譴責甚至討伐這幾位逾越之徒。但想不到的是周天子竟然下旨承認了這幾位的吃蛋糕資格。本來其他幾國國君兔死狐悲,想要在周天子的帶領之下保護現有秩序。卻“悲涼”的發現舊有秩序已經無法保護自己的利益,想要避免淪為晉國和齊國的老路,還是要自己練肌肉強大起來才是正事兒!和想為舊秩序就這樣崩盤了,新秩序還未形成,禮崩樂壞,戰國大戲上演了!


船伕聊名著


武王伐紂,滅商興周。為維護周朝的秩序,周公建立周禮,何為周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何為吉禮?祭禮是也;何為凶禮?喪禮是也;何為軍禮?出征、行軍的禮節是也;何為賓禮?臣子朝覲天子也、互聘之禮也;何為嘉禮?結婚之禮也,加冠之禮也。規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可以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孔子非常欣賞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一生嘆息他生活的春秋時期禮樂崩壞,人心不古。

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旦的歷史地位非常重要,漢朝的賈誼曾評價:“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從黃帝到孔子兩千多年,姬旦被稱為兩千年唯一人。周公的最大功績,就是制禮作樂,“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周公制定的這套禮樂制度,樹立了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基礎。孔子最欣賞的就是這套制度,妄圖在春秋時期推行這套制度,但沒有哪個君王肯聽他的,故感嘆人心不古。其實是孔子拖歷史的後腿,春秋時期,春秋五霸的勢力已到了與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地步,跟周天子爭霸的心都有,誰會跟周天子講君君臣臣呢?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是嚴重下降,直到被秦國滅亡。可見,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多好的制度,也要靠槍桿子來維繫。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我們都知道,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不過在春秋戰國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孔子的那一套在各國是行不通的,缺乏市場,沒有國君採納他的意見。那麼,禮樂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孔子這麼熱衷於恢復禮樂。

禮一詞象徵著有序,樂象徵著和諧,“樂”是形成於“天”的陽剛之氣。而“禮”則是由“地”的陰柔之性所形成,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禮樂。禮樂來源於祭祀文化,禮在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乃“行禮之器,從豆,象形。”


禮樂形成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源自周朝。周朝建國起,為了鞏固政權,就把土地根據不同的關係分封,並形成了一套從上至下的宗法制。周公為了維護具有等級差異的封建制度,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禮樂說的通俗點,就是你是什麼身份,你就享受什麼待遇,不能有任何僭越行為。打個比方,你諸侯是有著一套專屬的禮樂制度,但你想要跟周天子一樣,這是不被允許的,禮樂制度就是給你畫圈圈,你只能在圈子裡幹符合你自己身份的事。


禮樂就是西周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實行的一套典章制度,在禮樂制度下,任何人都過著約束的生活,不能有僭越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推崇禮樂,因為他覺得恢復禮治,人人過著約束的生活,國家才會實現太平。


歷史百家爭鳴


所謂禮者,乃指秉承上天旨意而頒發之法律文件也。所謂樂者,行政法規也。所謂禮樂崩壞者,乃指周王室勢衰式微,天下諸侯群雄並起,拒從周王室號令,各自為政,相互浸伐,天下大亂,四海紛擾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