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朝有割地也有賠款,為什麼有人說“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

用戶66746070895


本題目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搞弄什麼是“庸人”這一詞彙。準確的說法是,“滿清十二帝無昏君,但有一半是庸人”。

滿清十二帝指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其中前面六個包括乾隆之前還算是有能力的君主,嘉慶開始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清朝至此也開始沒落。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算是開拓之君,把後金從東北一直髮展到中原,直至統一全國。順治皇帝算是過渡型的,他短暫的在位時間,維持了滿清統治,主要是努力實現滿清與中原農耕文明的融合,恢復戰後秩序,實現經濟發展。

到了康熙登基並親政後,通過擒拿鰲拜,設立南書房,進一步增強皇權。在長達61年的統治期間,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兩次親征噶爾丹、攻打雅克薩,進一步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雍正皇帝則是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執政十三年大力推行吏治改革,通過“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土歸流”等重大改革,緩和了階級矛盾,清朝國力有所增強,尤其是取消“人頭稅”後,全國人口大增,財政盈餘也從康熙末年的700萬兩增加到乾隆初年的5600萬兩。

乾隆皇帝基本上屬於太平皇帝,前期依靠雍正一朝的積累,繼續對西北用兵,有效鞏固了西北的國土安全。後期乾隆開始頻頻下江南,清王朝統治逐漸走向腐敗,國家也開始疲態盡顯,國力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乾隆之後,接班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都是能力平庸的守成之君。此時西方各國經過資產階級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走上了近代化,國家政治和社會層面發生了劇烈變革,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但是在東方的古老帝國,最高統治階層還守著天朝中心大國的夢想,全國上下一片死氣沉沉。能力不足的幾位皇帝根本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推動國家向前發展,清末的落後是註定無法改變的。

從同治開始,清朝皇帝就不在有實權,朝政大權完全控制在慈禧手裡。慈禧一介女流,卻能把同治、光緒兩位皇帝把玩在手中長達47年,可見後續的帝王資質和能力多麼平庸,也能看出當時統治階層內部保守僵化程度。到了娃娃皇帝溥儀,滿清基本上處於瀕死的邊緣了。

滿清皇族雖發源於東北奴隸制政權,但有一點值得稱道的是,清王朝對皇室子弟的教育卻一直十分重視,這一點超過了前面很多朝代。當然,這也許是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一種仰視,清朝統治階層很長一段時間對漢族士子耿耿於懷,因為士子們認為滿清八旗沒文化,內心裡看不起他們,所以時時告誡皇室子弟要努力學習。

確實,清朝的皇家子弟都接受了不錯的教育。所以,雖然清十二帝有一大半是庸君,但卻沒有象其它朝代那種荒誕不經的皇帝。


華哥雜談


清朝,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和專制主義到達頂峰後又得到再次的加強。晚清和近代現代相距不過百年時光,近幾年的清宮劇更是熱播,因此我們對清朝歷史應該是最瞭解的。有一個說法盛行著,那就是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不似他朝總有那麼幾個暴君另類等。

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曆、顒琰、旻寧、奕詝、載淳、載湉、溥儀,滿清十二帝。類似前朝大明皇帝而言,大清的十二位皇帝們算是中上之資,稱得上是賢明有才、勤政務實、家教甚嚴、兢兢業業,不像有的明朝皇帝28年不上朝、天天就知道打木匠、動不動裁換打殺重臣、北征被俘帶敵伐國等。

清朝皇帝無一庸人,這是絕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清朝皇帝的優秀不出格,很大程度在於培養教育上面。例如皇子作息有著嚴格規律,早晨公雞還未打鳴時,阿哥們就要被太監叫起來洗漱,坐轎子去上課。你說你想賴床不起來,好,太監掀被子,這是皇帝給的權力,任誰也說不得什麼。

而皇帝呢?他們的勤勉是建立在“恐怖”的考勤制度上,凌晨四五點起床梳洗完畢,請安太后太妃等後宮長輩,然後就是用早膳、上早課(學習文化知識),然後再聽政早朝、處理國事批閱奏摺等。晚上9點是皇帝就寢的時間,不過有的皇帝批閱奏摺到深夜,對後宮嬪妃的寵愛更是有時間限制,這是祖制改不了的。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你不勤勉也會逼得你勤勉,你想出格做點什麼事也不能,大把的人管著你,動不動拿祖制壓你。這種培養體系和現在一些極其嚴格的高考加工廠十分類似,雖造就出高分成績,會大大損害壓抑人的本性,一年兩年還好,幾十年下來,恐怕沒幾個人受得了,何況管理一個諾大國家的皇帝。咸豐帝性格病態,時常崩潰大哭,脾氣也喜怒無常,還有些不好的習慣。

皇帝不是庸人,但是依舊會做一些混賬事,害自己害別人害國家。明朝是中國古代其他王朝的正常套路,大明皇帝們前期厲害中期一般後期廢柴。清朝卻不是如此,幾乎所有都是勤勤勉勉,連請假什麼的很少有。這與滿清的國家性質有很大關係。

總而言之,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是絕對錯誤的,只能說他們是罕見的無一不勤勉。


今人說古


清朝皇帝每天九點睡覺,四點起床,起來以後開始閱讀列祖列宗留下來的治國之道,六點開始早朝。那為什麼清朝皇帝這麼勤奮還遭受列強的欺凌呢?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清政府。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

中國自古以來就只重視儒家學說,每個中國人只重視孔孟之道。對自然科學比較輕視。比如火藥就是一些道士在煉丹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雖然是中國人發明的,但被外國人發揚光大了。清政府也一樣尊崇的也是孔孟之道。

那就有人抨擊了,我們就應該學習自然科學。

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我們中華五千年為什麼能夠延續?雖然我們歷史上也曾經 經歷過滅族的危險,為什麼我們沒有滅亡?雖然歷史上曾經有過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現在只剩下了中國?

這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有著最大的統一,最大的共同點,最優越的文化。

我們有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民族精神;有著士可殺不可辱的民族之魂;有著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

正因為我們一直遵循這儒家文化,中華民族才一次次的度過艱難困境,一次次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東方影視娛樂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加上前身後金的歷史,總共立國二百九十六年,傳了十一代人共十二個皇帝(同治帝和光緒帝是同一代人)。雖然晚清國家貧弱,但清朝也強大過,也曾有過康乾盛世的輝煌。但由於封建國家的發展全依靠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決定,所以封建國家都會有盛衰更替。清朝的盛行和衰落跟當時的皇帝關係是很大的。但是有一種說法是“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為何會這麼說呢?

首先說一下滿清十二帝都是誰,分別是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順治帝),聖祖玄燁(康熙帝),世宗胤禛(雍正帝),高宗弘曆(乾隆帝),仁宗顒琰(嘉慶帝),宣宗旻寧(道光帝),文宗奕詝(咸豐帝),穆宗載淳(同治帝),德宗載湉(光緒帝)和宣統帝溥儀。其中努爾哈赤是清朝前身後金的皇帝,皇太極是清朝入關前的皇帝,這兩個皇帝是屬於打天下的,作為帝國的創業者自然是不昏庸。

清朝入關以後還有十個皇帝,順治帝作為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穩定政局,站穩中原,功不可沒;康熙帝文武兼備,平三番,收臺灣,奠定康乾盛世基礎;雍正帝勤政愛民,改革弊政;乾隆帝成全“十全武功”,四海生平,康乾盛世達到頂峰;嘉慶帝勤政有為,是個守成之君;道光帝節儉有加;咸豐帝嘔心瀝血,用心改革;同治光緒兩朝出現同光中興的局面,國家一度有復興的趨勢;宣統帝在位時間太短且年齡幼小,但也不是荒淫無道之輩。

這麼一看清朝的十二個皇帝確實沒有出現一個昏君,相對於其他王朝經常出現奇葩皇帝來說,清朝已經不錯了。但是其實“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清朝沒有出現昏君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對於帝王的要求太高了,基本上都是立賢不立長,除了道光帝是以嫡長子身份入繼大統外,其餘皇帝都不是嫡長子,甚至有的連嫡子都不是。而且清朝皇帝對於皇子的要求特別高,皇子自六歲入學後要讀書讀到二十餘歲,每天“卯入申出”(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申時是下午三點到五點),而且每年只有六天假期,所學內容也甚多。也正是因為清朝皇子受教育程度較高,他們當中當選皇帝的人也不會差。

但是嚴格的教育培養出來的皇帝最多是比較勤政,就是到了清朝後期皇帝依舊很勤政,這才造成了一種清朝每個皇帝都不昏庸的現象。但是雖然沒有昏君,但是也有平庸的帝王啊,他們只是追求統治的穩定,並不想著為國家做些改革,只想著自己的統治地位不被顛覆。就像乾隆朝後清朝的火器就不再研發了,就是因為天下太平了,皇帝自然不想有更強力的武器在民間,會威脅自己的統治的。

中國之所以在清末落後於世界不是因為皇帝昏庸,而是因為皇帝都固步自封,不想著發展國家,錯過了世界大潮流。所以說“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也對也不對,如果這個庸是昏庸,那確實沒有,如果是平庸,那這樣的皇帝就多了。


風塵講歷史


實際上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滿清十二帝皆為昏庸之徒,為何?因為他們都閉關鎖國,把一直以來領先世界的中原大地徹底拖垮,最後盡然被歐美列強用槍炮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大門,“大門”是什麼,大門是臉面,是尊嚴,在古代,不管你怎麼恨一個人,都不能砸他家大門,砸了大門,那就是代表著不死不休!清朝的大門被打開了,是被動打開的,直接導致了我國現在依然為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就是因為這近代史拉了後腿,所以,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滿清十二帝真的皆為酒囊飯袋!

但是要是從當時的角度而言,“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還真的不是一句空話,結論從何而來,實際上是從清朝和我中原大地一直以來的繼承製度而來的:

我國從西周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幾乎延續了整個封建時代,但是這個制度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嫡長子不一定優秀,甚至有可能是個庸才,很容易把先皇所留下來的王朝玩壞,使得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而滿清則一直使用“狼性法則”,強者上,庸者下,這樣最恐怖的就是,小孩子(皇子)從剛出生就開始爭鬥,一直到有一方完全勝出為止。如此一來,庸者,能力不肖者,連生存都成問題,如何去爭奪皇位,經過這近乎養蠱似的爭奪,能夠得到皇位的必定是一個能力超群之人,是不會坑先皇留下來的一切,反而能夠青出於藍,使得國家蒸蒸日上。

什麼是人才,脫穎而出者,為之“才”,只有人口基數大,競爭激烈,為才者需要打敗數億,甚至數十億的競爭者,才能真正做到脫穎而出。而如果人口基數少,則必定人才凋敝,或者人人都為“人才”,但是這個人才,含金量可是相當低的。與真正的人才相比,宛如“國考第一名VS村考第一名”,根本就是不是一個檔次,夜郎自大,徒增笑料耳!

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我國嫡長子繼承製,繼承者真的沒有丁點壓力,穩穩的長大就好了,坐等上位,如此,焉能出大才者!而清朝,如果不成皇帝,恐怕性命都難保,畢竟他們沒有向我中原如此注重血緣關係,親弟弟捨不得殺之類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在清朝發生,甚至為了防止親弟弟競爭,直接先把他踢出局,如此動力十足,競爭者眾多,能夠脫穎而出者,方為一代賢皇。所以,人們常說: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正是此理!


盪漾飛劍


明清皇帝一對一比較

(建文帝是廢帝,明仁宗、明光宗時間太短都不在比較範圍內)

一,朱元璋vs努爾哈赤

朱元璋從乞丐起家,成為大明開國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而且他從南方起兵,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南向北統一(老蔣那個形式上的玩意兒就別說了),難度可謂非常之大。

努爾哈赤也是底層出身,但前期基本上是靠了李成梁的縱容和庇護才能發家,軍事能力也算不弱,但一輩子都在啃關寧防線,還沒啃透,還極有可能是被袁崇煥乾死的,所以比較起來說,朱元璋不管是身世傳奇程度還是文治武功成就,都明顯高於努爾哈赤。

第一局,朱元璋勝

二,明成祖朱棣vs皇太極

朱棣是中國大一統朝代唯一一個從藩王起身造反奪得天下的人,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在位期間五徵漠北,六下西洋,修永樂大典,建北京皇城,史稱永樂盛世。絕對是千古一帝級別的。

皇太極軍事能力也不弱,松錦之戰大勝明軍,而且在位期間讓滿清的綜合實力更上一層樓,但可惜的是,他跟他爹一樣,一輩子都在啃關寧防線,還沒啃穿,朱棣可沒有想打打不下來的地方,所以皇太極軍事能力強的有限。

第二局,朱棣vs皇太極,朱棣明顯勝出


我堅決不


難道你上學時沒有碰到過勤奮到可以用拼命來形容,然而成績始終一般般的同學?

為什麼有的學生可以悠哉悠哉著成為班級第一,年級第一,而那些死讀書的就無論如何不行呢?

答案是:正確的讀書方法勝過凌晨的挑燈夜戰。



讀書學習是這樣,王朝統治也是這樣。

滿清一朝一十二帝,確實無一庸人。哪怕是同治光緒這樣的皇帝,依然能激起大量士人官員的忠心,戊戌君子,慷慨赴死。北洋海軍,激戰碧波。

當時的滿清皇室,雖然頑固,但沒有哪一個皇帝是淫樂於後宮的;沒有哪一個皇帝是數十年不上朝的;沒有哪一個皇帝是委政於閹人的;

雖然有慈禧垂簾,但相較於歷朝歷代的末世,怕是換唐宗宋祖來接手滿清的萬里疆土,億兆元元,他也得睡覺中笑醒了。



但你說這樣的一個王朝怎麼就又割地又賠款呢?就那麼是慫呢?

原因就是統治的方法錯了。

閉關鎖國讓清王朝看不到民族主義的崛起,搞不清楚能延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王權術已經不能適應全球化的競爭。

在1840年這個時間點,若是將英美德意比之為學習方法對了的高材生,那滿清皇帝的表現只能算是拼命死讀書的末等生。

1840年,滿清皇帝勤奮的方向應該是蒸汽機,鐵甲艦,重商主義,君主立憲,這是時代的潮流,歷史的走向。



然而滿清一十二帝,無一庸主,卻也無一人能摸到全球大航海開拓時代的脈搏。

這就是方向錯了,越奮鬥越落後。


王斌兔斯基


因為明末代皇帝掛了,沒人說理去,由著清狗使勁地黑…而清末代皇帝沒掛,一大批清狗拿著清廷收刮的民脂民膏繼續黑明揚清…

查查底細就知道,清朝的版圖論、民族融合論、經濟發達論、社會安定論等等,一半要麼是皇室、要麼是清朝太監後人…

明朝至少沒給中國拖後腿,經過大明一朝,各方面得到了發展,直到明亡中國都是世界範圍內先進發達強盛的國家。版圖論純屬扯淡,現代意義的國家概念都沒出來;民族融合漢朝就開始了,唐朝做得也很好,明朝也沒反其道而行之;清經濟發達八成是吹牛逼,看那些達官貴人的穿著就知道;社會安定哪個大一統朝代不短暫地經歷?只是清愚民愚得太狠、中華朝代更替太多都麻木了,要說正常情況下就那個傻逼髮型都應該造反了…大明各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拋開前明後清的時間看,明朝各方面對清朝都是碾壓式的優勢,說版圖明朝一票的小弟,說文化四大名著有其三,說經濟資本主義萌芽,說軍事幹翻各時期世界老大(西班牙葡萄牙日本英國)就沒輸過,清朝從誕生到結束一直被唾棄和鄙視,明朝至少還有那麼多崇拜國,真心沒得扯…

再談清朝,如果領先全球幾千年的中國,經過清朝後被打成狗,落後到需要幾十代人去奮鬥,還叫清朝無昏君,那真不知道人們應該說什麼了。俄羅斯西方擴張受挫,來到東方碰到康熙,送了六十萬領土嚐了甜頭就賴著不走了,結果折騰中國幾個世紀,在俄毛子手上損失五百萬國土,近損失兩個印度!乾隆的四庫全書,相信文史大家都心痛不已,不解釋…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反問清朝哪位帝王不昏庸?扯淡就真的沒意思了,絞盡腦汁地美化清朝,說再多也無益,引狼入室被說成卓越遠見、毀史滅文被說成修整文書、割地賠款都能被說成維持國體,我勒個去,真的無懈可擊!

每個朝代都有優秀的帝王和昏庸的帝王,一朝天子一朝臣,國家在進步帝王可以放手讓臣子搞,國家動亂帝王可以組織廣思集益,明朝也有累死的皇帝,也有天天不上朝的皇帝,這個角度看素質是異常的高。一個戊戌變法多少人心涼了,國家要亡了帝王絲毫沒辦法,權都奪不回何談其它?這也是優秀的帝王代表麼?

所以沒法比,都是中國歷史,都不想遺臭萬年,只是認知所限時局所致,都新中國了,求不黑明揚清了,蛋疼~


茉之淚


呵呵……,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不知道是站在哪個角度提出的,我從未聽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能說出這種觀點。

清朝是我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歷經兩千年的發展不僅沒有創新和進步,反而嚴重退步,在近代世界大發展中落後西方國家,導致我泱泱大國近代史不堪入目,哪來的勇氣說“無一庸帝”?

我從來不否認清朝那些有作為的皇帝,做出的有利國家功勞之事,康熙的平三番、打沙俄、以及其他的文治武功,也不否認雍正的勤政治國,但是除了他兩個,還有哪個清帝有留名青史的事件?遺臭萬年的倒是有,就算康熙和雍正就是無汙點的嗎?

不否認清朝確立了中國近代國土版圖的雛形,但絕對不否認割讓的大片國土。

對於一個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無功即為庸”。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在清朝軍事上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丟棄黑龍江上游大片國土,全是因為康熙沒有近代國家概念、授權索額圖可以妥協退讓以及對沙俄的畏懼之心,沙俄使者來到朝堂對康熙三跪九叩之禮,康熙就樂的手舞足蹈,對俄國人無比優待。

從順治開始就有了閉關鎖國,這是最高統治者對自己統治的不自信和對外來國家的畏懼心裡,閉門造車、自詡天朝、盲目自大,人為隔斷了和外界的聯繫,造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紅利沒有普惠到中國大地。

從康熙開始到乾隆大興的文字獄,多少文人志士被屠戮;從隋文帝楊堅開科舉開始,千年來發展到清朝,沒有一絲的進步,死板的八股文科舉,對西方興起的現代科學的排斥;嚴重禁錮了人們思想和科技的進步;《四庫全書》的修訂真的是功勞一件嗎?

乾隆,這個自詡為“十全老人”的皇帝,現在他爹和他爺爺的肩膀上,接手了一個富裕十足的國家,而他奢侈無度、六下江南、縱容貪汙、民怨沸騰、起@義四起;在他當位時竟然制定了“議罪銀”制度,在全世界史上也只有他把這種奇葩至極的事議為制度政策吧。

等乾隆把帝國交給嘉慶時,已是滿目瘡痍的一個國家,嘉慶也是心有餘力不足,活活氣死自己。

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虎門禁菸,也算是滿清統治者幹了一件有骨氣的事吧。

隨後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英法軍用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清王朝的國門,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出讓權益,割讓港口,強迫開展貿易,向中國傾銷鴉片,“鴉煙之毒,中國三千年從未有過之禍”,不僅掠奪中國的財富,更是從身體和精神上摧殘國人,貽害無窮。

到了清朝後期,列強遍佈中國,國中之國,各種不平等條約被清朝簽到手軟,割地賠款。朝政被一個老太婆把持,禍國殃民;“寧贈外寇,不與家奴”“量中華之財力,結各國之歡心”,這是後期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無恥嘴臉,奴顏婢膝、無恥至極。歷代有哪一個王朝的統治者說過這樣的話,不思發展改變強國,一味保守殘疾,一個想有點作為的光緒吧,還沒有實權。

“錢糧”制度更是閒養了大批滿清宗室和八旗貴胄,玩鳥弄花、泡茶館、鬥蛐蛐無所事事,加劇清王朝財政和軍事的衰弱。

後期進行的一系列改變,比如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由於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的阻撓,都無疾而終,沒有趕上發展的班車,反而日本迎難而上,發展起來,和西方列強站在了同一陣線,甲午海戰徹底暴露清王朝的落後和腐朽。

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縱觀世界,這樣的奇葩事件,也只能發生在清王朝這裡吧。

清廢帝溥儀更是把這種奴顏婢膝無恥至極的作風發揮到極致。顛顛到跑到日本,想認日本公主為乾女兒,被回絕;甘願在東北做日本人的傀儡,出賣國家利益,協助日本侵略中國,把中國人的臉面丟盡。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2年被推翻,72年間滿清王朝把帝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受盡外族的欺辱,是一部血和淚的歷史,每每想到都悲憤不已淚目婆娑。

滿清近300年的統治,沒有把中國帶進現代社會的國家,反而越來越愚昧無知,怪誰?怪不到老百姓頭上,怪吳三桂這個王八蛋倒戈引清兵入關?怪崇禎剛愎自用自毀長城?

竟然有人說清帝無庸者,誰給的勇氣和不要臉的心態,呸。


小小羅羅蛛


誠邀,如題。大清末年,朝政腐敗。清廷外不能抵禦歐美列強入侵,內不能鎮壓起義此起彼伏。有清一代,中國丟掉了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失去了大量主權利益。So,所謂“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的說法僅僅是個說法罷了。


的確,滿清皇室有感其祖宗創業不易,對於清朝的後繼之君培養極為嚴格。據史料記載,清朝皇子每日凌晨三五點就得起床讀書,一年到頭也只有元旦、端午節、中秋、萬壽和自壽這5天的假期,比起現在的學子可謂是苦逼多了。再者清朝皇子成年前必須到各部參加政治作為鍛鍊,所以清朝的繼承者一般都不會是個昏君,這點小編承認


但事無完美,清朝皇帝中昏庸的人也不是沒有

舉個栗子,大清最後一代皇帝宣統帝,繼位時才幾歲。宣統年間大清各地起義不斷,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小皇帝送上滅亡的道路。退位後的溥儀不顧父王老師的阻攔,一意孤行去東北當了偽滿洲國執政,做了日本人侵略東北的幫兇,歷史上皇帝昏庸至此者,只溥儀一人耳!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