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浅时代的我们,该对孩子说什么?

来源:美国格为教育(ID:Grokwise)

浅时代的我们,该对孩子说什么?
浅时代的我们,该对孩子说什么?
浅时代的我们,该对孩子说什么?

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词,叫“浅娱乐”:

人们追逐着即时兑现的快乐,在几十秒至九十分钟的时间里寻求感官的娱乐,由此而成就了短视频、动画片和综艺节目等的繁盛。

这个词是多么准确啊。

何止娱乐如此?作为一名八十年代生人,我深切地感到自己正在进入一个什么都浅尝辄止的时代。

微博

的出现让讯息变得越来越浅。一眼就能看完一条时事新闻。不愿意看字的可以看图,字和图都不想看的可以看视频。讯息传播得如此之快,各渠道来源的讯息如此之多,表达方式是如此的浅显易懂,任何人仿佛都感到自己能获取的信息在爆炸式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谣言、片面之词和伪科学的泛滥成灾。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或有时间通过思辨,甄别信息的可信度。被垃圾信息困扰的人不在少数。

朋友圈的出现让交友变得越来越浅。从本已十足疏离的点头之交,发展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点赞之交。你是谁,你又知道我是谁?你这么积极地赞我,我好像也不好意思不赞你。

我时不时会因点赞或不点赞而感到尴尬。

和对方的友谊属于哪个层次,双方心里总是有数的吧。你这样积极地赞我,我觉得你某种程度上越了界。

我要是报以同样积极的赞,我感觉在欺骗自己。不赞?那我不是很没礼貌?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选择了沉默于朋友圈。

至于想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友谊,至少在我看来比较不切实际。如此浅薄的交往,根本浮不起友谊的巨轮。

能浮起的大概只有草稿折的小纸船。

现在让我们谈谈浅时代的教育。

升学的竞争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浅。

很想问问有几个孩子会认为自己在为科学、真理、理想、人类未来、甚至仅仅是自我超越,而努力拼搏?

超越其他的孩子,这是当下初等、中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情有可原不是吗?教育资源就那么点,竞争的人却那么多,不成为最拔尖的,有出路吗?

上了好大学未来才更有竞争力。

上了好高中才能提高上好大学的机会。

依此类推,上了好的早教班,人生这个阶段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在层层筛选的机制下,比其他人更优秀,是从逻辑上无懈可击的必胜策略。不需要想太多,不需要问为什么,就是这样一条一眼望到尽头的路,赶着撵着也要孩子走在上面。

但其实在出发之前,能做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未来”,“竞争力”,“优秀”,“机会”,这些概念深入挖掘过了吗?逻辑链是单一的吗?对实际情况有过统计和分析吗?毕竟这也很可能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假设而已。

希望孩子们的眼里不要只有上周的一次小测、班上前十名的同学、学校所教授的课业。也许这些在某个时刻是挺重要的,但把它们放到人生这条漫长的轴线上,它们多半会隐没在许多更为深刻的印记当中。

在出发之前,不,在到达终点之前,我希望他们有时间思考

朋友的孩子在北京上小学。调皮可爱的小机灵鬼,见到我就得瑟她的好东西。朋友辅导她的课业,她于是向我展示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英语音标的分类。

小家伙声音响亮的背诵着摩擦音、破擦音、爆破音等类别下的辅音子集。

我不由得问朋友:学这些…干嘛?

朋友也无奈地耸肩,告诉我,小家伙很忙,课业很重,但有些东西学校要求了,不得不照做。

小家伙,虽然你的时间大把大把,但我希望你能把它浪费在别的地方。

或者应该说,希望学校不要把这些破玩意,塞进孩子们的脑子,霸占他们自由的时间。

和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聊天。孩子爸爸听见了,不耐烦的说,你能不能讲点有用的东西?

儿子不应声,但也不往下说了。

我很是不平:他正在讲五条暗夜龙对战一个异次元幽灵的十四回合故事,很有趣!

他的脑子里正有一万个小人,在无限的空间里自由奔跑,为所发现到的一切欢呼雀跃。

在他的时间里,有这样一个完整的部分属于他自己,可以或杂乱或整齐地堆放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切。请问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与此相比,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东西??

在他恣意的想象和他人安静的聆听中,他将领会、磨练比话语和知识更加重要的素养。

作为母亲,我能做的就是,让他内心的火星攀上高筑的柴堆,因为它终有一日能照亮夜空的一角。

教育应该把自由还给孩子。只有能够自由思考的头脑,才能明辨自己人生的方向。

没有人是一个孩子的人生设计者,父母不是,学校更不是。我们的时代会过去,只有他能走到未来。

也只有他能设计自己的人生。

说回“科学、真理、人类未来”,这些目标,恐怕有些父母都未必认同。形而上,冠冕堂皇,请问对升学就业有何帮助?对走向人生巅峰有何助益?

这几个词只是部分列举,不是穷举。孩子们当然也可以有更加实际的目标。不管目标是理想还是现实,没有高下之分。

我只是在想,总会有那么些孩子,

对他人和世界充满了好奇。如果他们忘记了曾经的好奇心,而只是听话地按照家长、老师的期待,按部就班地走着那条“成功之路”,我会觉得实在可惜。

浮于“成功”的浅表,那将是一件可悲而危险的事情。追逐他人的目标,自然容易远离了自我。

希望孩子所追求的,是他内心渴求的。无论他的发现是令他失望,还是惊喜,都将是属于他的成功。

浅时代的我们,该对孩子说什么?

鲁稚老师作文课暑假班(线上授课)正在报名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