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本文略長,總共2700字,讀完大約需要5-7分鐘。如果來不及可以先看看提要。

1. 這篇文章不是特別專業,畢竟我不是兒科醫生;但我寫得很真誠,因為我是一個2歲寶寶的媽媽。

2. 從我有限的專業知識角度和作為一個寶寶媽媽的角度,出了那麼大的事,我真的挺想說說我的想法的,也包括將來我打算這麼辦。

3. 我的思考難免主觀,不喜勿噴。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最近的朋友圈基本都被“疫苗事件”刷屏了,很多人來問我怎麼辦?可惜我既不是兒科醫生,雖說常年和孕媽寶寶打交道,可是工作內容無非是孕期營養,寶寶輔食。

事實上,作為一個2歲寶寶的媽媽,我也經歷了和大家一樣的無奈、困惑。

關於疫苗的焦慮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如果只是食品安全的問題,比如當年的福喜,我可以選擇不吃快餐,我可以自己做飯;如果只是出行安全的問題,比如混亂的泰國旅遊業,我可以選擇不去,好玩的地方海了去了;可是出問題的是“疫苗”呀,我沒有勇氣,也沒有立場說不打呀。

看看之前被各種代購填滿的“票圈”一夜之間被各種和疫苗有關的文章填滿,有家長疑惑要不要打?還有各種熱文號稱某某老總,某某名人和疫苗鬥爭,堅決不打疫苗的。很多人也問我,要不我們不打了吧?絕大部分疫苗所針對的都是一些“烈性傳染病”。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烈性”,顧名思義,這些病很重,發展很快,比如會死人的流腦、百日咳,會殘疾的脊灰,而且這些疾病的致死致殘率都不急,即使現在可能不像以前一樣直接看不好等死,但造成殘疾的危害也實在是承擔不起的。

第二個關鍵詞是“傳染”,你可以說你不吃不潔食物,你可以說你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但很多傳染病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衛生習慣就可以搞定的。相反一旦在人群中傳播開來,可能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比如流腦、比如麻疹都是呼吸道傳播,通俗的說就是病人打個噴嚏,講個話,可能就直接傳染了。而且病人如果處於潛伏期的話,他自己並沒有或僅有非常輕微的症狀,是無法分辨的。

這裡的可怕性,我們可以用當年的“sars”來自行腦補一下,而事實上,這些烈性傳染病的危害和“sars”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關於“反疫苗”運動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這裡還得科普一下注明的“反疫苗運動”,據說當時扎克伯格在網上曬了一張帶娃去打預防針的圖片,也受到了“反疫苗”運動支持者的猛烈抨擊。

這個運動的起源得從1955年說起。那年發生了一次嚴重的脊髓灰質炎疫苗事故,當時加州伯克利的卡特實驗室(Cutter Laboratories)製作脊灰疫苗的時候,因在用福爾馬林滅活相應病毒時不夠徹底,沒有殺死所有的病毒。因此,在12萬名接種該疫苗的兒童中,有4萬名兒童染病,其中56人患上了麻痺型脊髓灰質炎,並使得這種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在幼兒中有了再次傳播的機會,最終113人終生癱瘓,5人死亡。

事發後,卡特實驗室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被開除,美國衛生部秘書長Hobby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任Sebrell引咎辭職。也正是在這件事之後,關於疫苗的各種法律法規,嚴格的檢驗、賠償機制在美國建立了起來。並一直沿用至今。但這項運動卻一直延續至今。

“麻疹”的捲土重來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老外講究人權,所以在如今的美國,疫苗沒有強制接種,只有推薦。在我們國家,疫苗分為一類和二類,一類疫苗雖說不上是強制,但如果不接種的話上幼兒園、上小學都得受影響,所以基本沒逃,肯定得打。但在美國,這些一類疫苗他們只是列為推薦,強烈推薦的級別,換而言之,強烈推薦你打,但你真不打也沒人可以拿你怎麼樣,學校要是因為這個為難你家孩子,你可以去法院告狀,一般一告一個準。一旦把問題上升到了“人權”的角度,這個性質瞬間就不一樣了,於是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不打或少打疫苗,於是在2014年的時候又一個大事件發生了。2000年時美國CDC號稱已經被徹底消滅的“麻疹”捲土重來,2014年12月,迪士尼樂園出現了麻疹疫情,曾經被“徹底根除”的麻疹又席捲重來,迅速從加州一直擴展到另外13個州,如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似乎成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更可怕的是信任的缺失

如果你抱定了“我不相信”的意念,那一切就會無解。

討厭陰謀論者永遠都只是提問題卻從不解決問題;討厭噴子永遠都會謾罵,卻從不計結果。

但這次“疫苗事件”更可怕的其實也正是輿論民情中幾乎一邊倒懷疑和質疑也影響到了每一個家長。而政府在初始階段的“隔靴搔癢式作為”(和“不作為”比好一點,但也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別)也更加重了民意的憤怒。我想相信,可是,讓我如何相信。事關人命,疫苗從來就應該是比“藥”要求更嚴格的東西,一句“是劣藥不是假藥”就打發了?

我總說我是個十足的“愛國者”,也許我們的國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依然願意相信她會越來越好。這次我也願意這麼相信(也許也有人是不得不相信),總理都發話了,我們需要的制度的完善,法律的完善,不需要特批的重罰,也不需要無休無止的謾罵,我們需要的是嚴格的制度約束,讓漏洞無處遁形。美國用了60年來修復1955年疫苗之殤的傷痕,希望我們可以快一點。

很難,但我仍然願意相信。

關於“出國打疫苗”

其實當初“五聯”斷貨的時候我就籌謀著要不要去香港,後來因為娃爸沒空,我一個人去又搞不定就作罷了,這件事一出,娃爸無比內疚,覺得自己簡直蠢不可及。這次事件一出,網上各種去臺灣、去香港、去日本打疫苗的攻略。

但不得不說其中仍然存在諸多風險:

1早早定好的行程,結果寶寶感冒發燒過敏了(娃的事情真不好說),去還是不去。

2去了,也打了,結果發生了不良反應(注意是不良反應,不是質量問題,即使是合格的疫苗,發生不良反應也有不低的比例,發個燒什麼的相信很多家長都碰到過),人已經回國了,找誰看?

3進口疫苗不是寶大祥,一旦進口疫苗出現質量問題(當初塞諾非巴斯德的五聯就出現過效價的問題,而全面召回),如何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對於遠渡重洋打疫苗的寶寶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我愛上海

這句話也會被很多人噴死。但在疫苗這個問題上,我還是想說說我所在的這個城市,很多年以前就做到了政府統一採購、全程冷鏈運輸和監管直接到接種點。沒有疫苗販子,也保證運輸過程中的漏洞,雖然這次的問題和運輸無關,但之前的疫苗安全事件上海都無一中招,至少說明這件事,只要政府願意管,好好管,應該是可以管得好的。

疫苗猶豫和“因噎廢食”

疫苗之殤,我們將何去何從?

我理解所有爸媽的猶豫,因為我也會有,尤其是對於未知事物,焦慮、畏懼的情緒更是會被放大。但如果拒絕所有疫苗在我的世界觀裡也許和“因為擔心噎死而不吃飯”一樣可悲和無奈。尤其是在我們國家,很多疾病其實還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消滅,即使發病率已經非常低,但“地球村”的現實似乎也無法給我們十足的安全感,就像捲土重來的麻疹一樣。也許你會看到疫苗的可怕之處,但你也不能忽視疾病本身更加兇猛的危害。

疫苗猶豫,無關是非,無關對錯,這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倫理問題。

總結:

關於我們家姜小毛小朋友的預防針問題:

1. 該打的我還是會打,去正規的地方打,有進口大品牌的我大概還是願意多花點錢的(獅子座就是最會敗家的星座)。

2. 一定要身體狀態好的時候才去打,感冒發燒咳嗽過敏……都得拖拖吧。反正身體狀態要好。

3. 事情的發展還是繼續觀察吧。

4. 某些不太嚴重的疾病的疫苗(二類疫苗)看情況,可能我就不打了吧。

5. 安撫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不能自己把自己愁死了,這個絕對不划算。

P.S.經不完全研究,如果一個地區接種率應達到95%以上,可能就可以避免疫情爆發。(字面意思,自己理解)

注:文章中所有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