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對於臨摹《聖教序》,有什麼指導性的建議呢?

書法與酒


題主的提問不夠具體,所以只能從學習書法的一般規律或方法方面試做解答。



無論學習任何一家書法,都必須做好這個最基本的功課。一是讀帖功課,二是臨摹實踐。學習行書《集王聖教序》自然也必須完成這兩門必須的功課。


(圖片來自頭條號)讀帖是從理論或知識上建立對所學範本的認識或,完成胸有成竹的“竹”。臨摹實踐就是將自己讀帖和學習書法理論知識,融合範字的直接閱讀所得,付諸實踐。二者缺一不可。

具體來說,讀帖就是結合所學理論知識、範本上的技法指導,利用這些知識去閱讀範字的點畫造型、結構布白規律和技法,做好臨摹前的理論知識儲備和積累。

還有就是由於《集王聖教序》是行書作品,最好能夠有幾年的楷書學習經驗。

由於《集王聖教序》是集字作品,部分字形寫不好容易寫疏散了。

不妨在臨摹學習《聖教序》期間,穿插學習一些王羲之的其它書法作品。要注意刻貼與墨跡的異同區別。






翰墨書道


1、我們平時說的聖教序一般就是指的王羲之的行書《集字聖教序》,唐代褚遂良也寫過楷書版的聖教序,我們一般稱之為《雁塔聖教序》。

2、《聖教序》是王羲之的一幅集字作品,是唐代的一個叫懷仁的和尚,把王羲之的行書根據《聖教序》的內容集合而成,也可以說這幅作品是王羲之行書的一個字庫,包含著從王羲之各個書法作品裡選出來的單字。

所以聖教序的優勢在於它的單字和結構,而不在於章法和行氣,初學聖教序最好有老師或者配合著王羲之的行書尺牘作品學習。這樣既能夠學習到它的結構,也能夠學習到王羲之的書法的章法和行氣。


3、初學王羲之《聖教序》如果感覺入手比較困難,可以從元代的趙孟頫臨寫的《聖教序》入手,趙孟頫的《聖教序》是墨跡作品,相對於刻帖更好理解,適合初學入門學習,然後再逐步過渡到王羲之的《聖教序》,但是要注意不要在趙孟頫的《聖教序》應太多的時間。

4、學習完《聖教序》以後,未必一直抱著聖教序不放,可以去參考學習顏真卿以及宋四家的行書,去掌握更多風格性的行書,畢竟《聖教序》是一本集字,還要去鮮活的作品中去驗證。

5、我個人會把王羲之的《聖教序》當成一個字典,有什麼拿不準的字形就去裡面找,以聖教序為基礎,以宋四家為風格,以自己的性情去發揮,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路子。

希望這些對你的學習有參考作用,喜歡的朋友麻煩點個贊,轉發一下,謝謝。


不二齋


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最基礎性字帖,對於臨摹這本字帖,我有三點建議:

一,臨習這本帖之前最好有一定楷書基礎,最好先學習一下智永《千字文》。因為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嫡孫,他曾經用20年時間閉門研習《蘭亭序》,且由於家傳的原故,他是古代研習二王書法最接近的人。智永真書千字文墨跡本基本屬於行楷書體,能夠非常直觀的看清智永在書寫時筆鋒的走勢,很多字同聖教序中的字如出一轍。

二,臨習聖教序同臨習其他字帖一樣,剛開始要力求形似、再求神似,要讀帖同臨帖交替進行,反覆研習,時間長了就會收到可喜的效果。

三、什麼字帖臨習時間長了就會感覺枯燥,建議初學者在臨習一遍之後,可以穿插臨習蘭亭序、十七帖等王羲之的同類書帖,可以從中感悟其精妙的筆法,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附:《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方圓居書法與詩詞鑑賞



題主所說的《聖教序》應該是指唐代懷仁和尚集王羲之字而成的《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個碑帖是集字後刻在石碑之上,字與字之間的氣脈欠連貫,有些單字的細節之處必然刻畫不夠細緻,因而在臨寫的時候要加入自己的理解。


《聖教序》是行書碑帖,經過刀刻工序,字形顯得硬朗,筆畫如鐵畫銀鉤,具金石之氣。但在臨寫的時候,大可不必字字下筆銳利,寫得跟石刻一樣。尤其轉折之處,應寫得“方中帶圓,圓中帶方”。

畢竟石刻字跟毛筆寫出來的字還是有所區別,過分追求石刻的感覺,容易把王羲之的行書書風學偏,以致硬朗有餘,流暢不足。


倚齋聽風雨


題主說的《聖教序》應該指的是懷仁和尚的《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吧,因為《聖教序》有兩個版本,另外一個是褚遂良的寫的楷書版。不過一般情況下我們習慣了把褚遂良的楷書版本稱作《雁塔聖教序》,而懷仁的叫《集王書聖教序》或者簡稱《聖教序》。

《聖教序》可以說是學習王羲之行書的非常好的字範,古今很多書法大家都臨摹過,而且留下了臨摹的範本,例如趙孟頫和王鐸的《臨聖教序》。特別是趙孟頫的《臨聖教序》與原帖相似度極高,而且是墨跡本,因此在學習《聖教序》時可以把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拿來作參考,來分析行書的筆法。

懷仁的《集字聖教序》因為是集字,從王羲之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中,挑出需要的字,放到文章中來。碰到實在沒有的字就需要利用拼湊偏旁部首來重新組字,甚至是隻能按照王書的風格自己寫。因此《聖教序》只能拿來作為王羲之行書的字範,而行書應該有的上下貫通的行氣這裡就差了很多。

在臨摹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碰到下面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1. 結構難以把握:臨摹初期這種問題很正常,不妨先從摹開始。用透明紙覆蓋在上面,用雙鉤的方法鉤出輪廓,然後再填墨書寫。看起來有點費事,但效果真心的不錯,初學尤其建議。

  2. 適當放大:《聖教序》的原字一般比較小,古人的尺牘書一般都是這個尺寸。初學的時候寫太小的字有難度,不妨臨摹的時候稍微放大一些,放大1.5倍左右就好。也不建議放太大,那樣對筆法的理解就會出問題。

  3. 用筆遲滯:剛開始臨摹的時候,我們邊看邊寫,用筆會出現遲滯的現象,但是王書用筆是非常流暢的。沒關係很正常,我們一個字多寫幾遍,直到寫的比較熟,找到用筆流暢的感覺。因此不能像抄書那樣臨,一定要逐字臨摹。一個字過關了再臨下一個。這種流暢一定是在保證用筆和結構準確的基礎上,而不是一味追求流暢,失其結構和用筆。

  4. 用筆的虛實:什麼是實筆呢,就是有筆畫連接的用筆,而有些字筆畫之間雖然沒有連接,但是臨的時候要讓筆在空中有連的動作,這就是筆斷意連。

  5. 關鍵是筆法:學習行書,關鍵是用筆,《聖教序》因為是拓帖,不宜分析用筆的來龍去脈,這時多參考王羲之一些其他的行書作品,例如《喪亂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等。或者直接參考趙孟頫的《臨聖教序》也可以。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另外補充一點就是,現在有很多專業的老師都錄製有臨摹《聖教序》的教學視頻,如果有想要學習《聖教序》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在頭條的圈子: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裡面就有陳忠建老師的《聖教序》視頻教學,我是翰墨今香,感謝關注。

翰墨今香


在此說說我是如何指導學員的:

1、選擇指導性的書籍《王羲之行書用筆習字帖》《王羲之行書結構習字帖》(湖南文藝出版出出版,孔夫子舊書網有售)。

2、尋找指導性文章《聖教序字字析》(1~60集,在微信可搜)。

3、少作無用功,千萬別不動腦就寫,重複錯誤比不寫更糟糕(浪費時間)。觀察分析佔臨一個字的2/3時間,1/3時間用來寫。臨一個字寫三遍足矣(最多不超5遍),第一遍在充分觀察、分析、閱讀字字析後且基本背記該字特徵時才寫,寫後與原帖字對比找差距,在第一遍字上修改,修改後寫第二遍(基本上與原帖接近),第三遍要求背帖寫(即背臨)。

4、在理解和背記《用筆習字帖》或《結構習字帖》中當頁條款的楷體小字後(這可是精髓,既可是指導你的,也可是將來你指導人的),再動筆臨寫該頁之帖字。

5、聖教序中字的書法線條,具有張力和凝聚力,線條的沉、厚、圓、勁必須要表現出來,這也是學聖教序終極目標之一。

......


湛立波


關於臨習《集王聖教序》,我在二十幾年就學習二王一系行書和近年編寫《二王行書結構與造型原理》一書過程中,對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每個字的造型都從不同角度反覆觀察,對同一個字的不同變化,以及同字寫法不同的邏輯規律,逐一作過分析。總結出了共性的法理,發現了一些不為人知的造型手段。部分內容將會在頭條與大家分享。

就學習《聖教序》,我的體會是:

一,《聖教序》是刻帖,其優勢是筆畫的起,行,收筆的一些微妙動作,所形成的細微差別和牽絲引帶看不到了,因此其筆畫顯得斬截剛斷,初學的朋友不會受到這些細枝未節的干擾,直奔主題,學習結構。不象臨習《蘭亭序》,光一個起筆的複雜動作,和筆畫的特別微妙複雜的弧度變化,就讓人感到極難適應,極難學成。

《聖教序》1940多字,是煌煌大帖。學習二王行草書,必學《聖教序》。

但《聖教序》的缺點也非常明顯。《聖教序》是懷仁和尚,應該是懷仁領導的一個工作團隊承辦的皇家工程,整整用了二十一年時間才集字成碑的。即使這樣的皇家工程,也抗不過藝術規律,就是把字與字之間相互的連帶,顧盼,揖讓關係和大小,輕重,聚散等等對比關係淡化甚至滅失了。

王羲之的一些表現力強的字,不可能選入《聖教序》。選入這些表現力強的字,會使整體風格不協調。選入的字,基本上都是比較平和中正的,利於通篇的協調。《聖教序》的調子就是不激不厲,疏朗平和。臨習時不注意,容易形成排字,擺字的習氣。一旦形成習氣,平時創作時寫的字容易大小一律且互不相關,顯得極為單調,即使單字寫的很好。

刻帖《聖教序》另一方面的問題,是看不清筆路和墨色變化,臨習和創作時也容易造成筆法單一和沒有墨色變化,形成筆畫的粗細曲直基本一致,墨色濃淡沒有遞進關係,同樣造成技法的簡陋單調。

這是所有刻帖共性的問題。

縱上,學習《聖教序》,無法不與二王手札,《蘭亭序》聯繫,更應參考唐宋人行書墨跡。即使不把它們作為主攻方向,但參考其章法,筆法,墨色變化,毫無疑問是必不可少的。

更多行草書方面的文章,敬請關注‘’快樂書法營‘’,我們一起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我目前是學的顏真卿的書法,《聖教序》是王羲之書,我覺得他的字瀟灑灑脫,又不會讓人感覺太刻意,是隨性的,有個人的性格。你可以根據先觀察他的筆畫特點去臨摹,每天選擇一個安靜的時間去臨摹,當然,練習書法還得有個好心態,不能急於求成,把書法當做享受,慢慢來。不要因為一個字寫不好而煩惱,之後又重寫浪費了紙張,之後你發現錯了才能改正,進步就是從錯誤中得到的,還要有顆恆心,給自己一些鼓樓的話。 仔細讀帖,努力發現其中規律性的東西。行書的筆法主要是轉筆和折筆。 《聖教序》因為是集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學者,不容易將字寫到原大,可以先放寬尺寸,逐漸縮小恢復至原大。不宜寫得過大,因為這要牽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領。臨摹,對於學習書法來說, 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些都需要我們在臨習中善於研究,善於發現。 我還有許多經驗不足,只能這樣了,希望對你有用吧!


1777夏


注意以下幾點唄:

1.選字帖。

《聖教序》版本眾多,西安碑林的版本(有個用宣紙印刷的線裝帖,很不錯);日本三井美術館的版本;天津博物館墨皇版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版本(這個是冠軍版本);還有一個版本我一時忘了,哈哈。這五個版本我都有,攤開仔細對比著看,美死了。常忘了吃飯。這五個版本是五個時間的拓片,不說帖學,先說歷史,看進去就有體會了,別看收集字帖,看字帖與動手寫表面上沒關係,我的經驗是關係重大!選字帖除了版本,一定要原大!一定要彩色!選好的出版社印製的!這都很重要!這些年其他版本也有出版,有的帶點評,印刷精美,現在學書法的人有福呀。

2.臨帖

一定要一豎行做為一個單位,一個字一個字那樣臨,開始可以,但心裡一定記著練行書貴在行,貴在氣,貴在上一個字與下一個字的呼應,注意上一個字末筆和下一個字第一筆是什麼關係,要不,行不起來,就是寫楷書了。

3.最好寫原大小。不要誇張的寫成拳頭大小。

4.毛筆:羊毫,兼毫都行,別狼毫,練功夫嘛。筆大小要合適,大筆寫小字或小筆寫大字都不太好。

5.方法:多讀帖,反對抄字帖,一行一行臨。不像慢慢來,一天抄幾十個字那樣沒大意義。

6.多悟。這本帖夠寫十年八年的了。當然,《蘭亭序》,其他王羲之的帖也可以多看,多悟。


tjsjsh


聖教序,是集王羲之書法而成的石刻牌帖,在臨摹以前,最好把王羲之的其他墨跡找來,在聖教序中找到它的墨跡原形,如蘭亭序中的“是、趣、生、大、能、以、形、陰、之、所)等大約二十多個字。在其他墨跡中,也能找出幾個來。


這是一件考驗眼力的細心話,聖教序中的字,甚至是由兩個字分解組合而成的。把找到的字在石刻與墨跡中進行對比,看看它們的出入有什麼。初學者看,分別不大,看上去兩種字形完全一樣。高手看就能夠區別出墨跡中精妙的筆法。

臨帖主要學習的就是筆法,筆法在石刻中,初學者是完全看不到的。我們看到很多臨習聖教序的習作,大多數都是生硬的外形模仿,毫無生氣可言。所以要學習臨摹聖教序,就要先把能找到的墨跡中的字對照墨跡進行練習。把這些字中的點畫起止收放規律摸清楚以後,再去臨習石刻中的其他字,以學到手的起止規矩去學習,便能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