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好蜜園省力化栽培之路(1)

決定要在家鄉搞家庭農場種植柑橘以後,我突然發現,我雖然生長於這片故土,卻對腳下的土地知之甚少,這片土地與我,是熟悉而陌生的,但當我回到這片故土的時候,我卻自然而然的想親近它,願意重新、更深的瞭解它;我深深的擁抱我的故鄉,渴望故鄉的情懷能更深的感召我,也願這片沃土更加滋養我。

好蜜園省力化栽培之路(1)

家鄉的美讓人沉醉

如何管理果園?如何改土、如何栽樹苗?這些對我來說全新的事情讓我這個小白產生了巨大的迷茫,按照老農民的意思,栽樹苗哪有那麼麻煩,把荒草弄乾淨,最多把土挖一遍,然後挖個坑,把樹苗一栽就完事,樹苗該長還得長;作為農村出身的我,發現自己連怎麼栽樹苗都不會了。

現在農村勞動力欠缺,而且老齡化很嚴重,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即使一段時間在家裡,也是不願意下地幹農活的,平常就是一些老年人帶著孫輩在農村,這其實就是現在中國鄉村的縮影。我們栽樹苗的時候,用工最多,每天都是三、四十號工人,滿眼望去,都是五十歲以上,甚至六、七十歲白髮蒼蒼的老大爺和老大娘,五十來歲的就算是年輕一些的,看著他們時常在想,當這一批老年人不斷故去的時候,農村勞動力從何而來?沒有勞動力你怎麼振興鄉村?

我也經常和七爸在一起討論,我們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方式來栽培,搞三百畝的農場跟搞幾畝的自留地可不一樣,幾畝地你可以隨便折騰折騰,即使失敗了,損失也不大;但300畝不同,失敗了那損失就大了,現代化、設施化、省力化是必須要考慮的。看起來是怎麼改土、怎麼栽樹苗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映的是栽培理念的問題。回顧我們改土栽培的過程,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跟村民簽完土地流轉合同的時候,是六月份,丘陵上和田壩裡離住房近的地方種著玉米,少量的水田還種著稻穀,其他土地上就滿是荒草和茂盛的茅杆。我和七爸商量,待農民們這一季莊稼收完後,再一起開工改土,也正好利用這一段時間到處學習,思考該怎麼來改土、選苗、定植等,好好想一想我們應該怎麼來考慮好蜜園的省力化栽培。

好蜜園省力化栽培之路(1)

離房近的地方種著玉米

好蜜園省力化栽培之路(1)

少量的水田種著稻穀

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我們眉山市柑橘種植界的大牛李老師,李老師被稱為柑橘權威,是眉山柑橘界的帶頭人。準備要做柑橘農場的時候,就在好幾個微信種植群裡看種植戶跟李老師請教,李老師不厭其煩,耐心解答大家的各種疑問,很是景仰,只是一直無緣得見。我記得那是去年七月份的一天,烈陽當空、天氣炎熱,經朋友引見,李老師帶著汪老師百忙中抽時間來到了我的準農場,一見李老師,鄉土氣息就撲面而來,黑黑的面龐顯露出常年陽光給予的健康,健壯的身軀透著田間奔走的勁兒,臉上掛著的微笑真誠而自信,讓人油然而生親近感;

好蜜園省力化栽培之路(1)

瘋長的絲茅草

好蜜園省力化栽培之路(1)

路旁的玉米地

李老師一到後,馬不停蹄的就讓我帶著他查看土地,我和七爸一起,陪著李老師和汪老師從我家屋後山坡爬上丘陵,路過一片綠油油的的玉米地,大概有兩三畝,玉米都掛著須。這一片山上只有這塊地種著莊稼,其它都是荒地,已經撂荒很多年了,長著茂盛的絲茅草和高大的茅杆兒。

(這是一個較長篇幅的文章,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