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皇帝的皇后,為什麼都選自民間,皇帝為何要與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樓蘭都護


光說不練假把式,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皇后們。

明太祖朱元璋馬皇后,郭子興的養女。朱元璋未發跡時的原配,一代賢后。

明惠宗朱允炆馬皇后,光祿少卿馬全之女。南京被朱棣攻克時,自焚而死。

明成祖朱棣徐皇后,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是朱棣的賢內助。

明仁宗朱高熾張皇后,兵馬副指揮張麒之女。她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七年,對穩固明英宗即位初期穩定的政局起了很大作用,但沒能預防宦官專權的崛起。

明宣宗朱瞻基胡皇后,錦衣衛百戶胡榮之女,明太祖尚宮胡善圍之妹。宣德三年被廢。

孫皇后,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年幼時被仁宗張皇后的母親看中,選入宮內,與皇太孫(即未來的宣宗)自幼相識。胡皇后被廢后,孫氏被立為皇后。明英宗被俘時下詔立朱祁鈺為帝。


明英宗朱祁鎮錢皇后,都指揮僉事錢貴之女。她與明英宗可謂不離不棄的典範。

明代宗朱祁鈺汪皇后,中兵馬指揮使汪瑛之女。因反對朱祁鈺廢黜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而被廢為庶人,卻因此被再次即位的明英宗免除殉葬,壽八十而終。

杭皇后,杭昱之女。她為朱祁鈺生下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因此在汪皇后被廢后成為皇后,但並不受寵,四年後即去世,明英宗再次上位後,杭皇后的後位不被承認。


明憲宗朱見深吳皇后,羽林前衛指揮使吳俊之女,羽林衛指揮使吳瑛之妹,其舅舅孫鏜更是在曹吉祥叛亂中救過明英宗朱祁鎮的性命,被封為懷寧侯。因杖責萬貴妃被廢。

王皇后,中軍都督王鎮之女。吳皇后被廢后,王氏被立為皇后,但一直被萬貴妃壓制。

明孝宗朱佑樘張皇后,國子監生張巒之女。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位皇后,無其他妃子。

明武宗朱厚照夏皇后,錦衣衛指揮夏儒之女。

明世宗朱厚熜陳皇后,都督同知陳萬言之女。嘉靖帝與陳皇后同坐時,張妃和文妃敬茶,嘉靖帝盯著看張妃的手。陳皇后發怒,投杯起立,嘉靖帝勃然大怒,導致懷孕中的陳皇后驚悸,流產而死。

張皇后,出身民間。即上文張妃,在陳皇后死後被立為皇后,因勸嘉靖帝不要沉迷煉丹修仙被廢。

方皇后,出身民間。張皇后被廢后,方氏被立為皇后,在壬寅宮變(極為宮女試圖殺死嘉靖帝)中救了嘉靖帝一命,因此很受嘉靖帝敬重,後病逝。

明穆宗朱載垕陳皇后,錦衣衛副千戶陳景行之女。陳皇后無寵,又觸怒明穆宗,被明穆宗以皇后無子多病為由遷居別宮。

明神宗朱翊鈞王皇后,出自民間。她不得寵,也不爭寵,安然在位4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后(僅皇后位)。

明熹宗朱由校張皇后,出自民間。張皇后在崇禎帝登位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明思宗朱由檢周皇后,出自民間。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後自殺。

以上只列出明朝時期在世時當過皇后的,追封及南明時期的皇后不列入。

從這裡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皇后並不都是出自民間,真正出自民間的很少,大部分是出自權貴與平民之間的階層。即便是來自民間的,也多為繼後,其上升路線很可能是入宮——宮女(秀女)——妃嬪——皇后這樣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國初期,皇后們的孃家地位都不低,有些還很爆表。特別是朱元璋的兒子們,朱棣的皇后是徐達的女兒,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被追封為皇后)。

這是明初朱元璋為了穩固功臣而與功臣進行的聯姻政策,在政局逐漸穩定後,這種政策顯然沒有繼續實施的必要,因為明朝需要防範外戚對皇權的干擾。

為了防範大臣加上外戚身份的加成,朱元璋定下了鐵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女訓》,其中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朝廷與後宮勾結,他特意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

那麼什麼是良家女呢?首先就要身世清白。民間身世清白的自然大把,但出身一點光都沒有也不行,皇后是要母儀天下的,禮儀總要懂得,所以很多民間女子直接排除,畢竟在那個文盲率在95%以上又重男輕女的時代,平民女子,有幾個知書達理?

所以,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並非都是平民百姓,家裡或多或少還是做點官,要麼是世襲軍戶,要麼是小官進士,幾乎沒有真正的平民。

當然,朱元璋的目的並沒有達到,由於權力分配的關係,明朝依舊出現了後宮對朝政的干預,只不過沒有那些著名朝代嚴重罷了。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明代皇帝並非“都選自民間”,事實上至少“正後”大多仍然選自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洪武是開國皇帝不論,其太子朱標首任太子妃是開國功臣常遇春之女,建文帝皇后馬氏父親是光祿少卿,永樂帝皇后徐氏是開國功臣徐達之女,正統帝皇后錢氏父親是海州都指揮使,景泰帝原配汪氏,父親為中兵馬指揮使,是將門世家,成化帝原配吳皇后父親是羽林前衛指揮使,舅父更是懷寧侯孫樘,弘治帝皇后的父親是太學生,正德帝皇后夏氏父親為世代軍戶軍官出身的進士,嘉靖帝第一位皇后陳氏父親為秀才,隆慶帝皇后陳氏父親為通州右衛世襲百戶,萬曆帝皇后王氏,父親為世襲錦衣衛千戶,天啟帝皇后張氏,父親為進士、中軍都督府同知。明代皇帝首任皇后出身較微賤者,只有洪熙帝的皇后張氏,父親只是個下級軍官,宣德帝首位皇后胡氏,是因為姐姐為洪武帝后宮被推薦而獲選為太子妃,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皇后周氏,父親是算命先生。

不難看出,明代大多數原配后妃都是世襲軍官出身,或者和世襲軍官有一些關係,這是因為世襲軍官、軍戶大多數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時的中下級官兵,既清白可靠,又門戶不高,不會形成過於龐大的外戚勢力,也不會過分孤立被輕易動搖。雖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制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的所謂“鐵律”,但實際上並未真正貫徹執行,大多數原配皇后、太子妃地位不低,尤其最早的幾位地位更高(常遇春徐達是什麼人不用我多說了吧),地位真正低下的寥寥無幾,且大多數系出嫁時王子本身地位也不高(嘉靖、崇禎都是如此),而續絃的皇后很多地位低下則不難理解——明代除帝王原配外的後宮女子地位的確普遍低下(否則后妃殉葬這樣的陋習也不可能死灰復燃),“自由戀愛”的選擇範圍如此,續絃皇后的家世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的確有壓抑外戚、避免重蹈漢代覆轍的想法,因此竭力避免讓子孫和世家大族或高級勳戚聯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如東漢陰王郭馬這樣的外戚世家,明朝自朱棣之後再無世爵女兒或孫女當皇后,沒有一個世家大族或文臣高官的女兒中選(個別父親有進士之類頭銜的,家世也依然是世襲軍官,且一旦成了外戚也和宋代外戚一樣只能被授予虛爵或武職虛銜)。當然,這種想法是有些天真的——明代依然出現了多次後宮干政的事例,且鬧出事來的後宮大多並非出自豪門大族。

第三,明代的社會體系已迥異於漢代甚至唐代,世家大族的地位已不再崇高,更難以血統驕人,科舉成為進身正途,而成為外戚就必須付出從此轉入武職虛銜行列、斷絕在“正途”發展的代價,且倘若入宮的女性親屬當不上皇后、王妃且無子,更有殉葬的風險,即便皇帝想“換換口味”找一些門閥或文官重臣女子,也未必能夠如願,他們“換口味”的對象只能是下級宮女(這個多了)、被罰沒入宮的女俘或女奴(孝宗生母),以及真正的民間草根女子(正德的游龍戲鳳)了。


陶短房




千萬別誤會,這不是朱元璋規定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牛逼的明朝,是家天下的明朝。兒子除了太子,封為親王,到全國各重要的城市和邊境鎮守;女媳可以領兵作戰,比如梅殷;皇子一般都是娶功臣的女兒,比如太子朱標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兒,四子朱棣娶的是徐達的女兒、十一子朱椿娶的是藍玉的女兒。朱元璋的思想就是權力要抓在自家人手裡,要強強聯合。

後來,朱棣通過武力手段,強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上臺後,開始慢慢改變朱元璋的做法,首先是對親王下手,削減親王的護衛,並不再讓親王領兵作戰,朱棣以降,藩王再也沒有機會領兵作戰。



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開始就大規模改革,對親王越來越多的限制,規定二王不得相見,規定未經批准親王不得出城;同時對宗室子弟娶老婆也規定的很嚴格,不能娶朝廷重臣、大臣的女兒,但也不娶普通百姓的女兒,一般是娶中下級軍官的女兒。這樣做的目的是剪除宗室和外戚對皇權的威脅,明宣宗時代除了自己的親兄弟比如襄王、鄭王等能來京見面,其他藩王一律不批准來京。

明英宗朱祁鎮的外公是基層官員,明英宗的舅舅孫繼宗後來參與奪門之變有功,被明英宗授予官職,後來還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這是特殊時期的一個特殊案例。



從明英宗之後,沒有任何一個親王回過北京,也沒有任何皇帝的皇后家庭顯赫。明朝末年,李自成快打進北京了,崇禎皇帝找到妹妹樂安公主朱徽媞的丈夫鞏永固,想請他組織突圍去南京,鞏永固告訴崇禎皇帝,我沒有一兵一卒,如何能突圍?

朱棣和朱棣的子孫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進行了外科手術式的改造,把朱元璋建立的強大皇權保護體系理解為是對皇權的潛在危害,包括皇室、外戚,全部成了吃會吃飯卻無力拱衛皇權的寄生蟲。


坐看東南了


像宰執天下,官居一品 ,明朝好丈夫 之類,一邊看書,一邊去百度裡面的人物,史實,久而久之,也積累好多奇奇怪怪的歷史知識==( ゚∀゚) ノ♡

有明一代276年中,皇后為:太祖孝慈馬皇后、惠帝馬皇后、成祖仁孝徐皇后、仁宗誠孝張皇后、宣宗恭讓胡皇后、宣宗孝恭孫皇后、英宗孝莊錢皇后、景帝汪廢后、景帝肅孝杭皇后、憲帝吳廢后、憲帝孝貞王皇后、孝宗孝康張皇后、武宗孝靜夏皇后、世宗孝潔陳皇后、世宗張廢后、世宗孝烈方皇后、穆宗孝安陳皇后、神宗孝端王皇后、熹宗懿安張皇后、思帝愍周皇后 (逼格這麼高的論文體描述顯然是我百度的==)

我們來數一數

1、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就是著名的大腳馬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的女兒,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朱元璋創業的時候,老闆賞識他,讓他做了聯合創始人,並且把女兒嫁給他,朱八八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巔峰。

2、建文皇帝的皇后,馬氏,沒有資料顯示馬氏和朱允炆他奶奶有什麼關係。。 馬氏的父親是光祿少卿馬全,五品官。在開國朝,滿朝權貴的情況下,已經算是微末小官了。

3、明成祖朱棣,皇后是徐達的女兒,徐達是當朝第一大元帥,徐皇后可謂是出身名門,但是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指婚給朱棣的時候,朱棣只是親王,並不是繼承人,所以並不能認為是按照皇后的標準

4、明仁宗朱高熾,就是生了好聖孫那一位,他的皇后張氏,實錄記載張皇后的父親在她成為太子妃時是兵馬指揮使,而明史記載,是因張皇后被冊封為燕世子妃,她的父親才被授予兵馬副指揮,正七品,而到了永樂年間,升任了京衛指揮使,這是一個正三品的官職。

也就是說,當時選皇后的時候,張氏出身只是一箇中層軍官家庭。

5、明宣宗朱瞻基,皇后胡氏。胡家的長女由於在洪武年間入宮當女官,所以其父被封了錦衣衛百戶,正六品。這個錦衣衛百戶很有可能只是享受待遇,而還沒有實職,所以胡家算是底層武官家庭。選妃之後,胡老爹才當的三品官。

6、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其父為正九品的主簿,還是負責工程的,這簡直就是低到了塵埃裡,與其說是官宦人家,倒不如說是小吏。

7、英宗的第一任皇后,錢氏,其家族是朱棣燕王一系的嫡系,祖上追隨靖難,世代高官。其父都指揮僉事,正三品。

8、英宗的第二任皇后,周氏,完全就是平民出身。

9、憲宗第一任皇后, 王氏,其父王鎮原為義勇衛千戶,正五品,後來王氏進宮為妃,授金吾衛指揮使,正三品,後來冊為皇后,拜中軍都督同知,從二品,後進右都督,正一品。

王皇后出身地方軍區校官家庭,當了皇后以後,其父才進的中央軍委

10、憲宗的第二任皇后紀氏是廣西土官之女,。。。

廣西,少數民族,地方,某個山寨的,姑娘。。。。

11、憲宗的第三任邵氏

其父林,昌化人,身世貧寒,將其女賣與杭州鎮守太監,邵氏由此入宮。

我服

12、孝宗張皇后,就是正德的母親,穿越小說裡面屢屢出現的,因為夫妻恩愛而聞名,張皇后出身國子監一普通學生家庭,遇到了孝宗,然後從一而終,恩愛不變

簡直就是灰姑娘的翻版,少女心都要冒出來了好麼

13、鏘鏘鏘!接下來出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了

正德皇帝王子愛上灰姑娘的故事不用我多說了吧

14、嘉靖的第一任皇后 陳氏

陳氏的父親陳萬言是一位諸生,為大名府元城縣儒學廩膳生員,無官職。

15、第二任皇后 方氏

其父方銳因方氏進九嬪授錦衣正千戶,原來應該沒什麼官職。

16第三任皇后 杜氏

其父杜林和方氏的父親方銳一樣因女兒進九嬪授錦衣正千戶,因為他死的早,沒等他外孫繼位就死了,杜氏可能也無寵,所以後來也沒什麼晉升。

17、穆宗,就是裕王,其皇后 李氏

李氏的父親李銘為錦衣衛百戶,正六品,李氏被冊為裕王妃後,升為副千戶,從五品。

底層武官

18、穆宗的 陳氏皇后,陳皇后祖上闊過,但也不過是位小軍官,到了他父親的時候,已經是國子監的窮學生了。

19、穆宗孝定皇后 李氏

也是大名鼎鼎,我指的是在YY小說界,據說和張居正有JQ的那一位李太后

純平民,看過官居一品的朋友們可能知道,這位李皇后,因為出身小商戶家庭,所以在垂簾時也斤斤計較,毫無遠見。

20、明神宗孝端顯皇后 王氏

其父王偉原為文思院副使,文思院隸屬工部,從九品,屬於中央機關的底層公務員。

21、明神宗孝靖皇后王氏

宮女出身,原是慈寧宮李太后的宮女,被萬曆私幸。

22、明光宗孝元貞皇后 郭氏

其父錦衣衛指揮僉事,正四品,沒有記載是不是後來封的。

23、明光宗孝和皇后 王氏

又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因為生了皇長孫,所以萬曆曾派錦衣衛調查其身世,避免有人亂認親戚。

24、明光宗孝純皇后劉氏,出身平民

25、天啟皇帝的皇后, 張氏其父同樣為祥符縣監生。

26崇禎帝皇后 周氏

周國丈在穿越小說裡面也是鼎鼎大名,早年平民,家庭貧困,所以拼命攬財。李自成逼近京師,崇禎帝讓捐錢,他說沒有,拒不捐獻。後來逼不得已捐了萬金。李自成破城後,乾乾脆脆的共產了他的家財。。

綜上,明朝皇后,出身平民,國子監學生,基層武官,基層文官的 佔了絕大多數,確實可以說是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

當然,也不至於太低,像一月天子朱常洛的王皇后一樣,原本是作為宮女,後來因為生下來皇長子才被冊封為皇后,當然,這次反映出明代選秀的要求也不高。。。

這是因為明朝吸取了元朝的教訓,元朝的皇后權力大到了一個極端,可以自己任命官員,後族的勢力也可以決定皇位的更替,因而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訓,嚴格控制後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大多來自民間。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選妃側重平民,而且對後族的極為提防,不過到了明朝中葉,皇帝們也都開始厚待後族,女兒冊立為皇后,其父兄大多高官顯爵,但是卻沒有實權。

而且,唐宋等朝後族出身權貴,一是因為聯合武勳權貴鞏固皇權,二是因為為皇子找一個可靠的助力。但是明朝制度特殊,自土木堡之變後,武勳權貴名存實亡,文官集團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明朝制度,在繼承人方面採取非常極端的政策,冊立太子後,其他的皇子就當豬養,不許其參與國事,不許其掌權,只准吃喝玩樂一生。不像清朝一樣,每個皇子落地就有一套班子,輔佐其參與政事,所以清代皇子歷練的出類拔萃,但也因此政爭不休。

明朝的養豬政策決定了太子的人選只取決於皇帝,與皇子的母族並沒有什麼關係。而且朱元璋也極為提防皇子的母族參與政治,故選妃選後多出身平民。


玄道馬先森


縱觀歷史,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理應”出身高貴,比如清朝的皇后,最典型就是乾隆最愛的那位孝賢皇后,她出身高貴,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其父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高祖曾任過太子太保。

可明朝皇后就不同了,幾乎全是地位普通的女子,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一句話,明朝皇后就定了”

其實明朝皇后之所以選擇出身一般的女子,原因就在於朱元璋,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女訓》,其中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前朝與後宮勾結,他特意規定: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後代們只有照著執行。其實老朱這麼幹也是鑑於前面朝代以皇后為代表的後族干政太厲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權力大的可以隻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則天直接把皇帝幹掉自己來當。

“明朝皇后都是什麼樣家庭的女子”

縱觀明朝的皇后,她們的出身著實不太高,小君努力給大家找到了歷代明皇后的出身,下面簡單列舉幾位:

明宣宗朱瞻基,明第五位皇帝,他的皇后胡氏,家裡老爹原來只是錦衣衛百戶,正六品。而他的第二任皇后,孫氏,老爹僅是第二任皇后,孫氏,其父為正九品的主簿。


還有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后,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他的張皇后的父親僅僅是國子監一普通的學生而已。

再如明神宗的孝端顯皇后王氏,其父親原為文思院副使,從九品。

所以,綜上,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並非都是平民百姓,家裡或多或少還是做點官。

不得不說老朱真是很高明,用這一招既讓皇后有點背景身份,但也讓你背景身份不高,既防止了前朝後宮勾結干政,也讓皇后知點書達點理,高明高明。

寫到這裡,小君突然覺得朱元璋的想法完全就是現在很多男性擇偶的標準嘛——女孩別學歷太高,但也不能完全沒有學歷,別野心太大,千萬別做女強人,只要知書達禮,好好持家就行。


宮殿君


一般說來,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理應出身高貴,歷朝歷代的皇后也大都出身豪門望族,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就屬於三旗的鑲黃旗,其祖父曾任過太子太保,可謂出身顯赫。

但縱觀有明一代,雖然皇后不全是選自民間,但大多出身普通,基本是從平民、國子監學生、基層武將或基層文官家中選擇。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氏,其父原來只是錦衣衛正六品的百戶,他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其父是正九品的主簿。

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朱佑樘,他的皇后張皇后父親也只是國子監的一個普通學生而已。再如明神宗朱翊鈞的皇后王氏,其父原來是九品的文思院副使,可見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不是全部選自民間,大多還是有一定的官方背景。

《明史·后妃傳》中記載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組織修撰《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制定了“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的所謂“鐵律”。這是朱元璋有鑑於兩漢、北周,唐朝等朝代外戚干政的後果,避免重蹈覆轍,因此竭力避免讓後世子孫和世家大族或高級勳戚聯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就如西漢呂雉外戚專權,東漢梁冀的外戚專權,北周外戚楊堅,以及唐皇后武則天,外戚專權的勢力一旦形成,也就江山易主了。


相反的,皇后如果選自民間或者基層,由於其出身較低,家族本身沒有勢力,就很難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這樣做法也確實有效防止了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因此即使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妖書案中,外戚勢力也沒能擊敗內閣勢力。所以萬曆皇帝在李貴妃慫恿下改立福王為太子的計劃最終還是沒能成功。


從另一方面看,皇后選自民間,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間的影響力,讓民間百姓覺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統來自民間,更容易被民間所接受。這一點從明朝很少有農民暴動也可以看出來,另外,從現在基因遺傳學的角度看的話,皇后選自民間,也杜絕了近親結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後代的質量。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沒有出白痴皇帝、無能皇帝或者殘暴皇帝的一個原因。


縱觀明朝歷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兩個,一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徐氏是開國大將徐達之女,第二位是明憲宗的皇后吳氏。

實際上皇后的選擇也是要通過重重選拔的,其繁複程度不亞於今天的選秀,明朝皇帝立後一共需要經歷八種選拔,分別為,海選、初選、細選、精選、宮選、妃選、推送、最後才是欽定。

可見皇后挑選標準之嚴格,在這種標準的把關之下,一般最終所選的皇后內在素質和外在儀容都能以保證,真正做到“母儀天下”。


煮酒君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明朝皇后,並不是都選自民間,也並非什麼平民百姓之女,只是出身比較普通,不是豪門大族或者達官貴人。一般來說,明朝皇后都是從平民、國子監學生、基層武將、基層文官家中選擇,確實可以說明朝皇后出身不高,單也不至於太低,比如一月天子朱常洛的王皇后,原本是宮女,因為生了皇長子而被封后,當然,這也只能說明明朝宮女選秀要求也不高。



那為什麼明朝的皇后出身都不高呢?還是源於中國曆代宮廷權力鬥爭的影響,外戚和宦官一直都是中國皇帝權力的最大威脅。就皇后干政而言,秦有宣太后、西漢有呂后、東漢有鄧太后、東晉褚太后、唐朝武則天、遼國蕭太后、宋朝劉娥,當然,之後的清朝還有孝莊和慈禧太后。這麼一看,明朝好像真沒有哪位皇后太后干政過深的。這就是明朝皇后出身不高的好處了。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編撰《女訓》,作為管理後宮的“家法”,為了防止朝中權臣和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這都是朱元璋吸取歷朝教訓,尤其是前朝元朝的教訓,元朝皇后權力相當大,能直接任免官員,後黨甚至能決定皇位歸屬,當然,這也是元朝皇后所屬部落實力雄厚的原因。



明朝選妃側重平民,而且對後黨極為提防,但是明朝中葉開始,皇帝們又開始厚待後族,往往冊封皇后給,又給父親兄弟高官厚祿,但大多無實權。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勳貴豪損失慘重,文官佔據主流,文官更加排斥後黨攝政,越發貫徹明太祖的選妃制度了。


漢史風情


明朝除了成祖朱棣的皇后徐儀華,出身名門是開國功臣徐達女兒之外,其他的后妃大多都是寒微出身,一般都是來自民間或者低階宦仕家庭的女兒。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年間修定《女訓》,規定后妃的遴選:“凡天子、親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故多采於民間。”

那麼,歷朝歷代大多都比較重視后妃的出身,明朝為何獨樹一幟呢?


第一,皇室不與勳貴聯姻,防止外戚干政

無論是東漢,還是後來的唐朝,古代外戚干政的事屢見不鮮。甚至於權勢熏天的后妃能夠左右皇位的繼承與皇帝的廢立,武則天更是取而代之。

明朝是封建王朝外戚干政最罕見的朝代之一,原因就在於對后妃的嚴格約束,從出身的環節就牢牢把握。后妃大多出身清白,但母家地位低,而且即便蔭及家人,大多也是沒有實權的虛爵。


第二,明朝皇室本身就出身民間

驅逐元廷以後,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貧苦,自然對門第之類沒什麼芥蒂。后妃出身民間,明太祖朱元璋自然也沒什麼嫌棄的,要飯的還嫌菜餿了?

雖然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但兩者也有非常大的不同點。

劉邦稱帝以後,呂后失寵,宮廷的妃嬪數不勝數,甚至於為了戚夫人母子要廢了自己的結髮之妻;而朱元璋暴戾,雖然稱帝以後妃妾成群,但對於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妻子馬皇后,仍舊疼惜無比。

馬皇后出身就不高,仍舊母儀天下,與太祖鶼鰈情深,給明朝後世做出了榜樣。


澹奕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富有四海,乾坤獨斷,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有一個人在理論上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這個人就是享有“國母”稱號的皇后,由此可見皇后地位的尊崇。

一般來說,皇后的人選都是出身名門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可以才德雙修,通曉事理,督促皇帝勤政為民,也能自己處理後宮事務,為皇帝解除後顧之憂。其中明朝的選後制度尤其特殊,皇后大都來自民間。從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馬皇后開始,到末代皇帝崇禎的周皇后為止,基本都來自平民之家。

(明太祖朱元璋)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朱元璋的表率作用。

朱元璋本身就是布衣出身,而馬皇后不僅琴棋書畫一竅不通,還是個大腳。“馬大腳”已成為馬皇后的代名詞,但朱元璋和馬皇后相敬如賓,為後世子孫做出了表率,有兩個故事可以證明。

一是說馬皇后和倒貼“福”字有關。

一天適逢元宵,朱元璋在街上賞燈,見一幅畫中有一個婦人騎在馬上,懷裡抱著大西瓜,而且赤著大腳。朱元璋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在譏諷馬皇后出身寒微,沒有裹腳。於是朱元璋吩咐侍從,在這條街的每家門上都貼上一個倒轉的“福”字作為標記,明天再一起算賬。馬皇后得知此事後十分著急,對朱元璋好言相勸,但朱元璋不予理會。於是她暗中吩咐侍從,在全應天府的每家大門上依樣貼上倒轉的“福”字。第二天,朱元璋派侍從抓人時,被全城倒轉的“福”字弄糊塗了,不知該抓誰。後來朱元璋知道了馬皇后的苦心,再加上過了一夜,怒氣也慢慢平息了,便不再追究此事。自此之後,每逢新年時,每家都貼上倒轉的“福”字,以祈求萬事如意、闔家安康。

二是說馬皇后彌留之際,朱元璋緊緊握著馬皇后的手,慟哭不止。馬皇后看著逐漸蒼老的丈夫,想起陪伴他一起征戰天下的歲月,對朱元璋說:“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馬皇后畫像)

雖然這兩個故事難辨真偽,但通過這些傳說,我們大略可知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感情,以及馬皇后仁德的形象。

其二:防止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早在開國之初,朱元璋就早早定下了祖訓。《明史·后妃傳》對此記載道,朱元璋特地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並規定在遴選後妃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朱元璋甚至還在宮內加掛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妃嬪不能亂政的警誡。後來明朝的歷代皇帝也一直對此嚴加防範,所以明朝鮮有後宮干政的現象出現,更沒有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畢竟從民間選妃,其家族背景一般沒有什麼勢力,無法和朝中大臣有所關聯。所以這種做法,是有可取之處的。

(古代宮女圖)

其三:為了切實保證皇帝血脈的純正與優良。

明朝皇后的挑選,是有嚴格的程序的。一般採用“逐級篩選淘汰法”。 初選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馬到全國各地物色出13歲至16歲的淑女,將所有的淑女帶回京師後,皇帝分遣太監進行第二次挑選。第三次篩選,留下的女子們仍像上次一樣列隊,太監們以極挑剔的眼光察看她們,從容貌、體態、皮膚、口齒、嗓音等方面一一篩選。第四次篩選,太監們會用尺子測量那些剩下淑女的手腳,再叫她們走路以觀步態。最後被穩婆帶入密室,進行私密檢查。

通過上述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明朝嬪妃的挑選是極其苛刻的。而最終的皇后更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由此可確保皇帝血脈的優良。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明一代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創制多出自太祖朱元璋之手,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後宮的各項制度。《明史·后妃傳》言:“終明之代,宮壺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建國伊始,太祖有鑑於前代宮闈之失,制定了嚴格的制度約束後宮,並寫入《皇明祖訓》,著為“內令”,要求子孫後代嚴格遵行。對於後宮女性的來源,“內令”中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且大臣不得私自進送,這也成為有明一代遴選後宮女子的統一規定。

洪武皇帝的后妃來源複雜,有的來自起義軍將領,有的出身於元朝仕宦之家,也有的來自普通民戶之家。建國後,不論是為自己所選擇的妃子,還是為諸皇子選擇婚配對象時,多挑選開國元勳宿將之女。如太祖李淑妃之父,為廣武衛指揮僉事,胡順妃之父為豫章侯胡美;常遇春之女為太子妃,王保保之妹為秦王妃,永平侯謝成女為晉王妃,衛國公鄧愈女為秦王次妃,魏國公徐達長女(仁孝徐皇后)為燕王妃……等等。明初尚未見到有關向民間進行大範圍徵選的記載,一方面是制度未定,更重要的是出於政治聯姻的考量。

上圖孝慈高皇后馬氏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首次頒佈了甄選民間女子以備皇家選婚的敕諭:

上以皇孫及諸王世子、郡王年漸長未婚,敕禮部於河南、北平、山東、山西、陝西,凡職官及軍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無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禮遣之,俾其父母親送至京,選立為妃。其不中選者,賜道里費,遣還。有司用是擾民者,罪之。

上圖明武宗孝靜毅皇后夏氏

這次太祖為孫兒輩選婚,不再考慮勳貴之家,而轉求於地方官民或前朝故官之家,據後世學者研究,與藍玉案有關。洪武二十六(1393)年,涼國公藍玉以謀反之罪被族誅,連坐被誅者有一萬五千多人,再加上胡惟庸一案連坐族誅者三萬多人,胡藍之獄前後共殺了四萬五千多人,隨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勳貴們大部分被消滅,“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從此,皇家選婚的對象不再是功勳宿將之家,或許朱元璋也在考慮,自他的孫兒輩起,不會再有勢力龐大的勳貴外戚了。

上圖明穆宗李貴妃,萬曆帝生母慈聖太后

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後,從太祖為皇子所選王妃的出身來看,雖然有不少出自武將之家,但仍沒有完全排除功臣之家。永樂時期,成祖四次為皇子、皇孫、諸王並世子等選婚,皆是諭命禮部自地方或在京官員、軍民及前朝故官之家選擇符合要求的適齡女子婚配。

由此皇家選婚自民間訪求,當成為定製。正如明人王世貞所言:“國朝自成祖而後,后妃不選公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