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的儒釋道對“悟”這一字都非常重視,你對“悟”字有什麼比較深的體會?

徒步看風景的Why


【一句話答案】吃飯喝水都能悟道。

首先題主是不是對“悟”有什麼誤解,“悟”這個概念真不是來自儒道啊,“悟”是佛教傳入並混入魏晉時玄學清談的審美品格,才形成的思想與美學範疇。而且“悟”這個詞最早是用來人物品評的,說你這人悟不悟,大概就是今天腦子靈不靈清,看起來機靈不機靈有沒有聰慧通透勁兒的感覺。

“悟”後來漸漸進入文學領域,是出自一些詩僧或佛教愛好者兼詩人、批評家,用佛家理論來解讀文學作品。唐代皎然的《詩式》一些類似概念,比如“神旨”、“意冥”,就是突然獲得某種靈感。最典型的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直接提出了“妙悟說”,“惟悟乃在當行,乃為本色”“悟第一義”,講求“透徹之悟”。

要找“悟”的公案的話,日本的歷史會更為豐富,南禪宗傳到日本以後,日本對悟的審美可以說登峰造極,僧人只有悟道後才能得到“結業證書”,證明自己確乎為一個合格僧人可以講道了。著名的一休哥就是夜裡“聞鴉鳴悟道”(非常玄學了),然後成為華嚴宗的大僧人的。說不定您明天吃飯時天降靈感也悟了道捏。

(萌萌噠的一休哥,然哦是二次元的)

(三次元長這樣)


楊早講史,不一樣的回答

楊早講史


對於這個悟字,我有特別的感觸,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悟這個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為:理解,明白。但我認為這個字還可以理解成另外一個意思,《在佛學裡面用悟字時的表達意》有迷霧,障覆之意。像開悟和迷悟這兩個詞的語境所隱含的意思就有霧或覆之意。

真正的悟之本意應為表述一個過程,是思維狀態的遞進形態,是意識對初步信息的深層次的判別沉澱,然後作出提煉和昇華,進一步形成思想,最終變成智慧儲藏在內心深處!

悟字從我從心,我代表的是外緣的感性認知,而心代表的是理性認知。感知的信息要昇華為理智需要心的深加工,精提煉,而這個過程就是悟!

不管是求學或求道,都離不開一個悟字。具體可分為兩大步:知與悟。四小步為知,解,行,證。

下面從我的個人親身經驗來談悟的重要性。我個人的性恪較為感性,所以希望用過於理性的哲學思維來調合一下我的心性。剛開始,我求教於儒家文化,無所得。又寄希望於老子之道,亦未能尋個入處。一次偶然的讀書過程中,巧遇了一盞智慧之燈:那是一首描述心即是法身佛的詩偈。讓我很是驚奇,雖然我不明白詩的真義,但我還是如獲至寶,深深地藏在內心深處,時刻讓它照耀於我!又過了幾年,因緣俱足,我全面接觸了佛學。應多虧了這一盞心燈的指引,我才找到了迴歸本元的正道。

從此,我的自我修證進入了快車道,猶如迷失在外很久的浪孑要急切地見到親人一樣急不可待。我大量閱讀佛經,閒下來時就進入思維模式,我給自己提問題,起疑情,立話頭,不管行,走,坐,臥都念念不忘。很快,我就突破了苐一關:感性認知。雖然小有收穫,我並沒有放鬆自已,反而加快步伐,努力精進,不敢有一絲鬆懈,就連做夢都用覺性在督促自已。

佛學聖明,佛佗慈悲!就在兩個月前的一個夕陽無限美的傍晚,彷彿心有靈犀一點通,我終於突破了對立統一的侷限,從個體的自我認知的狹隘境界中脫離出來!哈哈哈。我心情特別舒暢,激情四射,有一種想飛的感覺,更有一種脫胎換骨的輕鬆自在感。怪不得佛經裡面有一句話叫:‘‘純想即飛。’’這個想就是思維,也就是悟的境界。飛就是思想的靈動,飛揚,無局無束。這就是第二關,理解。不再侷限在理性認知的範疇內!

第三關,就是行悟。這個過程可以用這句話來做為闡明:‘‘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也可以理解為王陽明認定的知行合一!華嚴經裡面的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理事無礙。也說的是這四個步驟!

第四關,就是證悟了!這一關可不是憑個人力量就可完成的,非要有明師加持不可。可也一樣要靠悟字當鬥。

好了,說了這麼多,這只是一點心得體會,希望文友們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歡迊評論,支持一下。


空等於不空


有一種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 思維 。發現問題 但是找不到答案 ,可以學會把問題就放在那裡 ,有許多科學家就是這樣 ,他工作著生活著並鑽研著其他的許多問題 ,但是他還想著有這樣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掉 ,有一天 或者是在 秋後的湖畔 散步的時候 或許他會 猛然蹦出一個思路尋找到了 答案 ,這樣也是 一種"悟"。

許多的情況"悟"是具有艱難性的 。科學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但是他們往往不畏懼艱難 勇於克服困難 。因為 畢竟是走在這條道路上 ,也因為發現的是特殊的問題和擁有著 特殊的希望 ,就算是在其特徵日漸相悖的生活中 ,仍然存在著一種有意義的紐帶 ,一種有意義的類似 的思考 。這種真正的答案 確實是因為生活在這神秘事物的邊緣 ,被神秘性所包圍 ,作為 "悟"的量度。悟——必須致力於協調新的知識與以熟知的知識 、致力於平衡新奇性和綜合性 致力於在總體混合後致力於總體的混沌中達到局部的有序 ,一個在 作和生活中 能夠自助 、助人 、互助更能 使人"悟"。


與孩子更高端的對話


悟,其實是很不靠譜的一種說法。因為佛法,只追求生命作用(起心動念)的精準對應。中國的祖師禪重悟不重學,本質上,捨棄了佛陀整體體證的如來禪教法。表面,獨闢蹊徑,標新立異,創新發展,實則盲人摸象,抱個大腿就以為是大象。

2500年前,佛陀就已經把佛法體系實證、表達的清清楚楚了。不需要研究,直接學,拿過來用就可以了,要哪門子悟?

問題出在,1.文字上。年代久遠,佛經文字生澀,不好懂。這個其實不可怕,不懂慢慢看唄,中國人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另外十幾億中國人中,還真有個把明心見性之人,就能看懂佛經,知道佛經在說啥。所以文字不是問題。2.假行家上,這個要命了。這些假行家前仆後繼,沒有證量,望文生義亂解經典,自己傻掉永世不得見性,不值得可惜,關鍵是,他害了無數信眾,誤導他人,斷人慧命,他的信眾也跟著永世不得見性了。

儒釋道相通,通在生命本質規律這一核心。側重點不同,佛為世出世法,道偏養心養生,儒家偏入世治世。

我們崇尚實證,追求整體通達,不要在點上明白的悟上錯用功夫。


如來禪師


悟即心我與我心。

心我說直白一點是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意思,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機體)物理構建運行性狀的認知,這個是底層結構思維-真實的存在。再說玄一點是心悟。心我更多的是自我評價,是一種價值觀。

我心有兩個方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

世界觀即是對萬事萬物萬象的看法;人生觀即是自己的活法,生活選擇。

心我與我心具有辨證關係彼此相互一體。

悟有三個基本層級:本我,自我,超我。人生大致都在這三個層級方面。而無我之上乘境界也是客觀存在的。

從“三元智慧”解讀悟就更簡單,悟就是意識的覺醒,智慧的昇華,技能的提升。三者合一是真悟,其他的都是半夢半醒之間。


三元智慧


都。說,標點符號。它也許是中國最後一個讓世界上,知道的最後一個最人類的民族,的特色。說話有板有眼,一絲不苟。一是一。不想西人學到中國的,粹之後。有標點,沒符號了。英語打頭柴那柴那,,,,,那就讓它自己燒吧。看看那個柴那。灰飛煙滅。吧!。想,說的,所達的,如意。金。但說的多了。西人不明白。好。那就讓,那,柴那的花朵🌺🌺🌺🌺🌺🌺🌺🌺。開遍。紫金山上的,每個角落。哈哈哈還好還好。喜馬拉雅。那個誰說的,李自成,真妙。不聽喜馬拉雅的,都是,最聰明的,但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中說了,中國歷史上。歷代最聰明白的人。都讓曹操,給。殺了。聽一聽。就知道了,你是。中國人的那個。誰。


那7


提到這個“悟”,我突然想到了陸放翁的那首《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名中的“聿”指的是陸游最小的兒子陸子聿,常言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傳給自己么兒的經驗,那肯定是不會有任何水分的。

這首詩整體上是叮囑孩子要沉住氣,精華是後面兩句,這裡面就涉及到了“悟”的內容。

什麼是悟?

“悟”也有層次上的差別,有淺層的悟,也有深層的悟,象陸游詩中講的“紙上得來”的東西,就屬於淺層的悟,所以他也直接告訴我們說“終覺淺”,這一類的“悟”,我們通常稱為“理悟”,也就是道理上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們,大多屬於這類情況,比如朱熹就有一首詩說: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寫得非常好,有味道,也有意境,但詩人自己卻知道,這畢竟只是書上得來的東西,道理雖好,畢竟缺乏真實的境界,所以他很清醒的將這首詩命名為《觀書有感》。

深層次的悟叫“證悟”,這類悟就要加上“躬行”了,它與“理悟”的主要區別,就是不但道理上明白,即使真正到了事上也不會迷,也就是說,他在“理”和“事”之間是圓融的,不象我們普通人,坐而論道的時候,都很高明,真的遇到事了,馬上方寸大亂,所有道理都用不上了。

怎樣提高悟的層次?

其實通過上面的分析,關於怎樣提高“悟”的層次,已經是非常透明瞭,就是陸游詩中所說的“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去做,而且還不是普普通通的做,而是要狠下心去做。


就象當年的釋迦牟尼,坐到菩提樹下腿一盤,然後發下誓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如果不能親自求證到無上的菩提,我就不再起來了,寧願死在這裡,就是這種氣魄。

我們之所以“悟”不到更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沒有這個狠勁,所以道理上雖然懂,但真要“躬行”的話,狠不下心了,往往淺嘗輒止,剛取得一點小小的成效,就樂不思進了,這就是莊子所謂的“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所以要提高“悟”的層次,僅靠心血來潮是不行的,要有一個通盤的計劃,不然的話,過程中的一些小小收穫,就有可能讓我們著迷,有了通盤計劃以後,我們自然不會再迷戀路邊的風景,而是會狠下心來,一直朝終點邁進。


澡雪堂主談國學


常言道:“佛在自心中,莫向身外求。”“佛是自心,莫錯禮拜!”在心靈的路上,終歸要走上一條自我覺悟之路。

所謂自我覺悟,就是所有的智慧和真理都是經你的親身體證而來,沒有一絲一毫概念和信念體系的蹤跡。所有的真理都是你自己的內在體驗,而不是頭腦的概念,更不是聽來的舶來品。

人很容易活在概念或是信念體系之中,以為概念或是信念就是現實/事實,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人活在思維的架構和框架之下作繭自縛。

正因為所有的真理都是經你的體證而來,所以你可以避免被任何人進行誤導,避免走彎路!

智慧明明就在你的心中,而你偏要去身外求;最好的頓悟明明就在你當下的實踐之中,而你偏要去外面尋;大師明明就在你自己的心中,而你偏要去外面尋師拜祖;你寧願放棄當下觸手可及的此岸,而去追尋夢幻般的彼岸;你寧願放棄直達自己內心智慧的捷徑,而捨近求遠去繞彎路、去輕信道聽途說,也不願聆聽自己的心聲。結果愈加迷失,更加找不到方向。

被人洗腦是可悲的,給別人洗腦自己卻渾然不知,也是可怕的!終歸,要走一條自我覺悟之路!


智賢說書


咬文嚼字談談“悟”。中文字有著不可思議內涵,既可以是象形,也可以是會意,還可以是諧音。那麼“悟”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一點就是吾心的意思,複雜起來說叫包羅萬象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說呢?心之所在,金石為開,大到須彌藏芥子,小到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謂大千世界,方寸能容,心界心境之大、小不可言盡啊!佛家四萬八千法門,道家三千六百法門都是靠著悟性領悟到的,吾心之在何處即開了悟的意思,開悟之人全在於心在何處,自然就包羅萬象。再從簡單的意思去理解“悟”反倒是困難的一件事,吾心是什麼呢?………心態?心情?心思?心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悟性的提高直到開悟是一件很痛苦、很困難的事,要反反覆覆去思考一些簡單的事情、沒什麼意義的事情,所謂大道至簡。我能夠理解的層次上的“悟”就是……吾即吾心,吾心即吾。但願對大家有幫助。🤔🤔


小磨麻油滴滴香


的確,中國的儒釋道對“悟”這一字都非常重視。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道家崇尚悟道成神;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可見,悟是大徹大悟,可以使一個人脫胎換骨,成就一個人的人生。

“悟”的漢語詞典解釋是,瞭解、領會、覺醒。這種解釋,似乎並不明朗,沒有給出清晰的定義。我對“悟”字有自己的理解。

我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有三個層次,瞭解、理解和悟解。瞭解是知道什麼是什麼?理解是知道什麼為什麼是什麼?悟解是知道什麼原本是什麼或不是什麼?由此可見,悟是對事物本原的認識,其實是在探究哲學問題。因為哲學是關於本原的學說,是元學。

我認為,人生有三種境界。分別是:知生、解生和悟生。

“知生”是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意思是知道人生是什麼。這個階段應該是一個人從出生到剛踏入社會的時間段。在這個階段,通過家庭生活、教育和學校的學習,知道了基本的為人處世。

“解生”是人生的第二種境界,意思是理解了人生的含義。這個階段應該是一個人從踏入社會開始工作到中老年的時間段。通過社會的薰陶,經過成家立業,知道了人生的不易,明確了人生的價值。

“悟生”是人生的第三種境界,意思是感悟了人生的真諦。這個階段應該是一個人晚年的時間段。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最後領悟到人生不過是與時間為伴、與過程為侶而已等。

需要說明的是,“知生”、“解生”的人生境界是比較容易達到的,而“悟生”的境界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達到,或雖然看似達到,但實際具有很大的認識差異。

總之,悟是一種對事物的深刻的認識,是對其本來面目的考究,是追逐哲學的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