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楊家將有多少真實歷史?穆桂英、佘太君並非純虛構

想必大家對小說、戲劇中楊家將的故事並不陌生,那麼歷史上真有楊家將其人其事嗎?他們究竟都有哪些人呢?

楊家將是有歷史原型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楊業。楊業(?—986)本名楊崇貴,是五代時期割據麟州(今陝西神木一帶)的楊信之子,在歸宋抗遼之前一直是北漢的大將,後為北漢國主劉崇收於帳下,改名楊重貴,後又被賜劉姓,改名劉繼業,所以在小說、戲劇中也有稱他為楊繼業的。

宋太祖生前多次攻打北漢都城太原,時為北漢大將的楊業在對宋作戰中屢立戰功。此後宋太宗繼位,終在公元979年蕩平了國勢日衰的北漢,時為北漢國主的劉繼元出城投降,但此時楊業仍在戰場堅持抵抗。宋太宗深知楊業出眾的將才,就讓劉繼元派人告知他國主已經投降。得知國破城亡,楊業泣不成聲,只能無奈歸宋。


楊家將有多少真實歷史?穆桂英、佘太君並非純虛構


降宋後的楊業雖然不像在北漢時那樣受倚重,但仍得到宋太宗的信任,負責對遼前線代州(今山西忻州)一帶的防務。他在代州各關口修築堡壘,穩紮穩打,屢屢重創遼軍,成功阻擊遼軍南侵。由於楊業英勇善戰,被遼軍稱為“楊無敵”,他統率的軍隊被譽為“楊家軍”。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發起大規模對遼作戰,史稱“雍熙北伐”。宋軍分三路攻遼,其中西路軍主帥為潘美,楊業擔任副帥。但北伐作戰不久,大將曹彬所率的東路軍就遭慘敗,宋太宗急命中、西路軍回撤。遼軍自飛狐古道回擊,佔領寰州(今山西朔州一帶),與潘美、楊業所率西路軍短兵相接。

深諳遼軍戰力的楊業建議避開敵軍鋒芒,聲東擊西掩護州縣百姓南撤。但這一提議遭到監軍王侁的反對。王侁譏諷楊業懼敵不出,甚至明裡暗裡攻擊楊業躲避遼軍是別有用心。楊業聽後悲憤交加,嘆道:“我楊業與遼人交戰多年,這次主張避其鋒芒並不是貪生怕死,只是因為天時地利條件均不利於作戰;如果你們非說我貪生怕死,我也只能拼死一戰了!”

主帥潘美在一旁默不作聲,楊業只能孤軍懸出對抗遼軍。臨行前,他對潘美說:“這次出戰,必是有去無回,只希望諸位在陳家谷設伏,到時設法接應我們。”潘美一口答應。

如楊業所料,孤軍深入的宋軍很快落入遼軍重圍。楊業率部力戰,奮勇突圍至與潘美約定接應的陳家谷,但潘美竟早已率部後撤。望著無一兵一卒把守的陳家谷口,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不禁仰天長嘆,他決心以死明志,但不想連累部下,就勸說他們:“你們有家有室,與其和我在這裡同歸於盡,不如先行撤退,日後皇上如追問此戰經過,你們也可如實報告。”

但楊家軍素來忠義英勇,誰也不願臨陣脫逃,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大家毫無懼色,一番殊死血戰之後,楊家軍全軍覆沒,楊業為遼軍俘虜,因傷勢過重,幾天後與世長辭。

古代社會信息不暢,楊業陣亡的詳情,宋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知曉,直到後來有一名叫劉吉的武臣出來證明楊業抗遼的事蹟後,宋太宗才下詔撫卹烈士遺屬,並處罰潘美、王侁等人。後來的歷史演義作品,多將潘美描繪為謀害楊業的陰險小人,其實,從根本上說,楊業的悲劇是宋太宗對武臣的防範猜疑所致,潘美不過是宋太宗手上監督武將的一個工具以及對遼戰敗的替罪羊罷了。

楊業的子孫自然都是“楊家將”中人。楊業共有七子,其中楊延玉同楊業一起戰死在陳家谷口,其他六子分別為延朗、延浦、延訓、延瓌、延貴、延彬。楊業七子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楊延朗,後來為避宋朝的國諱,改名楊延昭(在歷史演義小說或戲曲作品中被稱作“楊六郎”)。他自幼隨楊業出入疆場,後來一直鎮守在抗遼前線,多次阻擊進犯中原的遼軍,戰功卓著。

楊延昭有三子,其幼子楊文廣是北宋中期名將,戲劇中掛帥出征的楊宗保之妻穆桂英實際上是楊文廣之妻慕容氏,而楊宗保只是一個文學中的虛構人物。至於楊業夫人佘太君,據學者考證,當為“折(shé)太君”,從五代直至北宋末年,折家世代戍邊,人稱“折家兵”。有關折太君的史料不多,文藝作品中的佘太君是後人藝術塑造的形象。

北宋中期,楊家將的故事就開始在民間流傳。隨著北宋亡國,南宋偏安東南直至為元人所滅,作為民族英雄的楊家將的事蹟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這多少也是出於對現實的無奈和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