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稻田養殖除了小龍蝦以外,養殖什麼利潤會好一點?

抗日神劇排行榜


目前.水稻套養的主要是龍蝦最多,而其他套養模式都沒有那麼火。下面小編說下自己所知道的2種模式。

稻田套養泥鰍,大家都知道,泥鰍有″水中人參"之稱,目前在我國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道美食,市場規模也非常大。稻田套養的泥鰍味道和野生的差不多,適應性強,食物也比較廣,患病率少,有一定的藥物保健作用。泥鰍主要以田中的昆蟲、小型甲殼動物、水草的葉子、藍藻、硅藻和浮游生物等為食。生長水溫為16~35度左右,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5~32度左右。當水溫降到5~6度以下時或水溫高於35度以上時,泥鰍會進入泥中休眠。在泥鰍的養殖過程中,主要是要做到嚴格預防水稻農藥水的流入和不使用劇毒農藥,做好防天敵防逃工作。


稻田養殖甲魚,這個目前技術也比較成熟了,仿野生環境養殖的甲魚,味道鮮美,在市場也非常受歡迎,價格也是非常理想的。每畝投放100~200克甲魚苗200~300只,再投放一些小魚小蝦和螺絲進去混養,給甲魚當天然餌料。甲魚捕食田中的害蟲,還會給稻田疏鬆土壤,可避免使用化學藥品,生產出來的水稻能達到無公害綠色水稻標準,比一般的水稻貴2~3倍一斤,實現真正的水稻、鱉雙收。


當然了,水稻還能套裝青蛙、魚、螃蟹、黃鱔、青蝦等等許多經濟較高的水產品,只要能掌握相關技術,在水稻田中套養經濟型水產品,讓其仿天然環境生長,無論是口感還是價格都是非常理想的,是農民發家致富的一個好項目。


壞男人說小龍蝦


稻田裡除了養殖小龍蝦以外還有什麼養殖利潤會好點

以前農村裡的稻田只會想著用來種田,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慢慢改變以及經濟的好轉,利用稻田養殖其他的水產或者經濟產品越來越受到農民的歡迎,這主要是因為同一塊土地能夠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而這其中以目前最為火熱的稻蝦共作為代表。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1200萬畝,而稻蝦養殖面積850萬畝。 稻蝦共作可以在同等的單位面積下產出更高的經濟,現在有不少地方有了成功的案例,比如湖北的潛江。現在國家也出了政策,鼓勵稻田共養,只要稻田開挖面積不超過總面積的10%即可。可以說,稻田共養其他物種成為了一個主流。

稻田共養既要考慮共養物種不會對水稻和稻田造成危害損失,又要考慮養殖的物種能夠適應稻田環境,水稻與物種之間能夠相互有促進作用為最好。所以,清水塘認為稻田還可以養殖如下物種會有比較好的效益。

一,鯽魚。鯽魚屬於水底層生活的淡水魚類,食性比較雜,以有機碎屑、浮游昆蟲、水蜈蚣等為食,在稻田裡養鯽魚也是不少農民正在做的事情,水稻田裡養出來的鯽魚成本比較低,所用餌料比較少,而且它比池塘裡養出來的鯽魚味道更好,賣價更高。


二,青蛙。現在市場上有很多人做青蛙生意,青蛙的價格也是比較高的,但是這些應該都是野生的被別人抓過來的青蛙。如果在稻田裡用細目網把稻田圍起來養殖青蛙,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方向。青蛙可以大量的捕食掉稻田裡的害蟲,這樣水稻可以避免蟲害,可以做到不用打農藥,這樣種出來的糧食無農藥殘留,絕對的綠色安全。

三,螃蟹。據我瞭解現在有人就在用稻田養螃蟹。稻田養殖螃蟹同樣的需要開挖環形溝之類的改造,稻田進行消毒等工作,螃蟹能夠吃掉稻田裡的害蟲,雜草,糞便又能夠給水稻做肥料,所以,螃蟹可以很好的跟水稻結合。



不管是稻田養殖什麼,首先我們應該考慮技術風險問題,另外就是要做好防逃工作,防逃沒做好,最後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沒養殖過的,應當先小規模的一二畝開始上手學著搞,積累經驗後再擴大規模。

以上是清水塘的個人看法,大家覺得呢?

我來自於洞庭湖區,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結交為朋友。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非常感謝你能夠對我文章點贊、評論、轉發。

洞庭清水塘


稻田養魚是個不錯的選擇,以水稻為主,兼顧養魚。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排洩糞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 一般可使水稻增產一成左右 。

另外,稻田裡養黃鱔也是一種低成本的養殖方式。黃鱔不僅可以製成美味的佳餚,它的血、頭和皮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市場需求大,能帶來不低的經濟效益。

其實稻田養殖是一種節省成本,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方式,收益高,效果明顯。目前有很多這樣的成功案例,但無論選擇哪一種,都要根據市場需求來,畢竟市場才是占主導地位的。


巧用稻田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稻田邊種植小玉米,浪費的果子可以作為田間的肥料,稻田也能巧施滋潤、灌溉之效。到底如何賺錢,樓主可以參考“超能致富經”的文章,裡面或許能給你一點啟發。

更多致富內容,請大家關注“超能致富經”,說不定下一個實現發財夢的就是你~


超能致富經


稻田養殖除了小龍蝦以外,養殖什麼利潤會好一點?

在國家出臺“轉方式、調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業共生模式發展的比較快,種類也比較多。比如鵝玉共生、蟹稻共生、鴨稻共生、蝦稻共生等等。其中蝦稻共生的模式效益比較高,除了水稻的效益還有小龍蝦的效益。那麼還有什麼模式利潤好一點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1、蟹稻共生。既在水稻田裡養殖河蟹。我們單位在2016年搞過一年,一些農墾的種植戶也做過,效果參差不齊。最大的難點在於對螃蟹的養殖和保護,尤其是在防止老鼠禍害蟹苗方面要多注意。


2、鰍稻共生。既在水田裡養殖泥鰍。一般來說是養殖臺鰍,不往土裡鑽,生長較快,受環境影響較小,養殖技術較為簡單。但是成本較高。泥鰍苗的成本加上種植成本基本上一畝地要達到4000元左右,但是效益非常可觀的。據說效益能達到4000-5000元/畝。對於這個數據我現在仍保持懷疑的態度。

3、認養模式。既將水稻田的池子交付給城裡想要自己留水稻的高收入人群也可以叫做莊主。地主只負責田間管理及水稻的保管,莊主制定收穫時間、種植品種等,相當於租賃一個或者幾個池子僱傭地主進行管理,可以不定期的去自己的“莊園”檢查或者參觀水稻的生長情況。這種模式據說在遼寧地區較多,利潤也較高。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稻田養殖除了小龍蝦以外還有什麼養殖利潤會好一點?稻田養殖需要根據當地的地利條件決定養殖。

養殖小龍蝦確實是一項經濟實惠的項目,可是小龍蝦對稻穀還是有一定的破壞作用的,因為小龍蝦是雜食動物,而且對環境資源要求也比較高,所以並不是什麼稻田都可以養殖小龍蝦的,

除了養殖小龍蝦以外,最常見的就是養殖泥鰍、鯽魚、青蛙等等,或者用來放養鴨子也不錯。

關於利潤的話,主要看當地的市場需求,如果當地魚資源比較少,那養泥鰍和鯽魚利潤自然就高,反之利潤就低。

另外在稻田裡養殖的技術難度也比較高,如果只是看到別人賺錢自己又不會的話,建議不要大規模養殖,可以先少量嘗試,然後摸索養殖經驗和學習養殖技術。

如果你家鄉的自然環境合適,不妨也養殖試試,既種稻谷又進行養殖,利潤更高。

溫馨提示: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梁話三農】,不甚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