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18年18人:日本的諾獎神話並非不可複製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從2001年至此,日本共獲得18個諾貝爾獎。但在2000年之前,日本一共只有9位諾貝爾獎得主。

平均一年一個諾貝爾獎實在是堪稱神話。而獲獎人數在短期內飛速增長也是一個神話。然而,日本的諾獎神話真的是不可複製的嗎?非也。

對知識的重視是日本諾獎神話的根源。絕大多數國家貨幣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而日本則不同,是清一色的學者。一千日元貨幣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生物學家野口英世,五千日元上是日本著名作家樋口一葉,一萬日元上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將這些學者印刷在貨幣上,表達了日本人對學者的崇高敬意,也體現了日本對知識的重視。

對科學的資金投入是日本諾獎神話的助推器。2001年,日本出臺“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與此“膨脹”的計劃相匹配的,是日本對科研經費的大量投入。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僅為2.8%。科研經費的大量投入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日本科學家能夠申請更多經費去創建更好的實驗室,購買更先進的實驗器材,這對於科學研究而言是最為重要的。其次,日本科學家的待遇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可以專注於科學研究。

對研究的耐心和專注是日本諾獎神話的路徑。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成功者很少中途改變方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堅持到最後的人大多能成功。”日本的學者對於研究有著超常的耐心和專注力。這不僅是個人的素養,更是一個民族長此以往所培養出的精神文化。他們可以容忍失敗、可以容忍孤獨、可以容忍幾十年如一日的無聊枯燥生活,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們成功的必經之路。正是因為這份耐心和專注力,使得他們在大千世界中總能發現不同尋常的新奇點,並對其進行深刻持久的研究,最終發掘出科學的寶藏。

日本的諾獎神話並非是從天而降,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誠然,日本的國情有其特殊性,然而對科學的重視和投入卻沒有半分虛假。要實現中國的科學夢,我們未嘗不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