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瀏陽大圍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洪村湖洋梯田喜獲豐收

“開鐮咯!”一聲長長的吆喝,穿過層層疊疊的梯田,在山谷間不斷地迴盪。這是大圍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張坊鎮上洪村湖洋梯田上最動人的景色。

這裡是七星嶺,位於湖南最東面,“瀟湘第一縷陽光”就從大圍山東麓照射過來。大片梯田上,無處不盪漾著豐收的喜悅。海拔,近千米。耳畔,盡是山風。遠處是縹緲的白雲,近處是蒼翠的竹,一大片金黃,將這處山谷染成令人陶醉的色彩。

四位慕名而來的長沙遊客,登上了觀景棧道,直呼“沒想到瀏陽的深山裡,藏了一個這麼美的地方!”他們當場決定晚上就住宿在村民黃競成家,“很多年沒有看到這種豐收的場景了,眼裡都是滿滿的鄉愁。”

一輩子都在梯田邊守望鄉愁的邱南華,是張坊鎮上洪村湖洋組組長,今年豐收在即,他還特意寫上一首詩:“湖洋本是藏龍地,賦嶺歌山傳九州。遊客到此添興致,心曠神怡話風流。”

豐收的喜悅在山谷間流傳,充滿誘人的稻香,凝聚著當地村民的汗水和希望。

黃競成家種了5畝多香稻,其他常規稻也有十多畝。香稻,如其名,散發一種特有的香味,沁人心脾,穀粒細長,味道頗好。“這種香稻米可以賣到10元一斤,基本上供不應求,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大訂單了。”

“二樓是民宿,一個人住一晚加兩餐飯,在一百塊左右。”湖洋梯田所在區域,大多村民都開設了民宿業務,“稻子豐收了,其他旅遊業務也是豐收哦。”

邱南華介紹,湖洋梯田因其地勢高,只能採取傳統耕作方式,加上陽光充足,這裡的稻米才廣受歡迎。

取一木桶,用竹蓆一圍,鐮刀所到之處,稻禾應聲而倒,俯首拾起,雙手掄至木桶邊上,抖動幾下,顆粒歸倉,是為“拌桶”。

目之所及,約有100畝,“有幾十戶,大家都是靠山吃山。”邱南華說,以前靠山吃山,是守著這幾畝田,稻米一般自己吃,副業就靠砍竹子,“現在的山還是這座山,但是吃的卻是‘綠色飯’。”

遠離城市喧囂,以前的地理閉塞,卻在如今的時代,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這正是大圍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傳統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堅守農耕文明,大力發展旅遊,傳統農業因旅遊而綻放新光彩。

浏阳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洪村湖洋梯田喜获丰收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