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個宇航員在太空漫步的時候,由於某些意外,回不了空間站,死後屍體會如何?

人生需陌


答:所幸目前還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故,要是真的發生了,還得視情況而定;比如人類的第一次太空漫步,是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完成的,期間就差點留在了太空中。


一、其他宇航員帶回地面

如果出意外的宇航員距離飛船不是很遠,那麼其他宇航員可以進行太空行走,帶回同事的屍體,然後再帶回地面處理。

現在太空行走的宇航服,甚至自帶推進器,宇航員可以利用全方位的推進器調整自身姿態,或者進行一段距離的移動;這樣就可以完全脫離安全繩,離開飛船較遠的地方,比如在1984年,美國的宇航員就進行過無繩連接的太空行走。


二、成為一顆衛星

如果出事故的宇航員距離飛船太遠,其他宇航員無法實施救援,事故宇航員又當場死亡,那麼他就會成為一顆地球衛星。

如果事故只是讓宇航員徹底脫離飛船,他宇航服內的氧氣供應,頂多也就能用3~4個小時;如果在低軌道上,這個時間能讓他繞地球兩三圈。

如果條件和技術允許,那麼飛船內的宇航員,可以在有限時間內調整飛船的軌道,在事故宇航員下一圈時經過時,把事故宇航員救援上來,就如科幻電影《地心引力》一樣。不過目前的技術水平,這個救援難度相當大,很難實現。

如果救援不了,等氧氣快耗盡時,事故宇航員就只能等死,最後成為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地面救援幾乎不可能,因為火箭的發射,不是幾個小時的準備就能搞定的。

如果屍體在低軌道上,運行幾年~幾十年後,就會墜入大氣層燒燬;如果在高軌道上,會繞著地球運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或許等人類航天技術成熟後,再把事故宇航員的屍體運回來安葬。


真實事件

人類的第一次太空漫步,是蘇聯在1965年完成的,當時蘇聯飛船攜帶兩名宇航員,其中列昂諾夫進行太空行走。

由於蘇聯專家預估錯誤,走出飛船的列昂諾夫,宇航服出現嚴重的膨脹,導致他無法回到飛船;當時艙門直徑1.2米,但是膨脹後的宇航服,直徑達到了1.9米。

這一嚴重事故,讓當時的整個氣氛都緊張起來,列昂諾夫試了很多辦法,比如用安全繩使勁纏繞膨脹的宇航服、反覆彎曲身體等等都無濟於事。

據當時記錄的數據,列昂諾夫的心跳達到了190次/分鐘,他面臨的恐懼是難以想象的。

最後幾乎在絕望的時候,只能採取放掉宇航服內氣體的辦法解壓,因為宇航服外是絕對真空,只有把宇航服內的壓力放到很小才有效果,而且還有患減壓病的危險。所幸的是,這一辦法奏效了,否則列昂諾夫真就成了一顆衛星。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從太空探索時代開始,截至2018年,共有14名航天員和4名宇航員在航天飛行中死亡。其中兩次比較嚴重的事故是,其中一次是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73秒後解體,造成7名機組人員死亡,另外一次是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時飛行器解體,直接造成7名機組人員死亡。隨著重返月球,尤其是未來的火星任務,宇航員的意外情況可能會增加。如果由於意外,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員回不了空間站,死後的屍體會發生什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


空間站運行高度一般都在350-400公里左右,而地球大氣層厚度超過1000公里,400公里的高度並沒有完全離開大氣層。從地面以上85公里到500公里高度上,叫做“熱層”(也叫暖層)。在這裡雖然大氣密度已經極低,但仍有大氣存在。空間站運行中,仍會與大氣分子發生摩擦而降低運行速度。速度下降必然會造成空間站運行高度不斷下降。所以在空間站運行期間,會利用其自帶的推進劑提高運行速度和運行高度。以今年為例,1月,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為334公里,為今年最低點;8月軌道高度為356公里,為今年最高點。平均說來,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在350公里左右。


所以看來,在空間站艙外太空行走作業,如果發生意外,比如一個微小的隕石或者太空垃圾碎片撞擊並刺穿宇航員的宇航服,會發生快速的氧氣洩漏,如果不能及時返回空間站,一分鐘內就足以讓他失去知覺。在真空中暴露10秒鐘會使血液和身體水分蒸發,身體會像氣球一樣膨脹,肺部會塌陷。如果空間站在背陽面,那宇航員會很快凍結。


還有種情況,就是宇航員不小心脫鉤了,或者其它原因被甩開了空間站,空氣揹包反向排氣推進還是不能回到空間站,最後無奈的向遠處飄去,在氧氣用完後窒息而死。如果死在太空中,宇航員身體不會以正常的方式分解,因為宇航服成密封狀態,而且那裡大氣非常稀薄。但空間站的高度並沒有完全離開大氣層,還有有空氣的,所以身體會以緩慢的進度被體內微生物分解。如果在空間站附近迎著太陽向陽面,身體會變成木乃伊,如果在背陽面,它會凍結。


不管是哪種情況,在大氣的阻力下,高度和速度會逐漸慢慢下降,最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後隕入大氣層以極高速度摩擦燃燒成灰燼回到地球表面。



環球科幻


如果宇航員真的不幸死在了太空中,那麼屍體雖說不會永恆存在,但至少萬古長存還可以勉強做到。而且,屍體還會成為生命種子的傳播載具,說不定會成為某個星球生命起源的源頭。



太空中沒有空氣處於真空環境,所以一旦出現死亡事件,屍體就會慢慢的把水分蒸發,變成類似於木乃伊的乾屍。而且在失去水分和真空環境下,身體內的各種細菌也會慢慢死亡,即便有些細菌難受能力強一點,但在高能宇宙射線的照射下最終結果還是死亡。所以,死亡的宇航員屍體並不會腐爛,而是以類似於木乃伊乾屍的樣子飄蕩於太空之中。



不過如果穿著宇航員,宇航員的屍體情況會有些不一樣。宇航服是一個密閉系統,可以維持宇航員體內外壓力處於一個相對可接受的差值,同時還可以抵抗太空輻射。所以如果宇航員實在服內缺氧死亡,那麼宇航員體內的厭氧細菌雖說不會死亡,但由於群落較小且處於低壓環境,所以很難生長,也不會導致宇航員腐爛變質。這個時候的宇航員就可長久地保存死亡初始狀態,看上去就像活人一樣,栩栩如生。



成為一具可以長久存在的太空屍體後,宇航員就會漂泊於孤寂的太空之中。如果有幸脫離了太陽引力且具備逃逸太陽系的能力,那麼這具屍體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播種者。一旦這個屍體有幸落入類似於原始地球的行星之上,那麼此人就可以為這顆星球提供生命誕生的基本物質:DNA、蛋白質和酶,開啟這個星球的生命繁衍之旅。



所以,說不定我們地球生命的起源也是來自於一具外星人屍體呢,就像電影前傳裡面演的那樣。


科學探秘頻道


宇航員在太空漫步的時候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按道理說是不可能回不了空間站的,但是如果有意外發生,最終結果會是什麼樣的呢?

宇航員在太空漫步的時候,身上會有太空纜繩和空間站相連接,一般說來纜繩是不會斷的,所以宇航員是可以回到空間站的,即使纜繩壞了,那麼宇航服上也有噴氣設備,即使暫時脫離了空間站,也是可以通過噴氣設備返回空間站的,退一萬步講,只要空間站上還有人,那麼宇航員不論掉多遠,空間站都是可以將他搶回來的。事實上,國際上至今也沒有哪一位宇航員因為太空出艙而不能回到空間站的。

如果宇航員在太空漫步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導致宇航員不能返回空間站或者是宇航飛船,那麼宇航服內的氧氣還可以供宇航員使用數小時,宇航服也具有良好的隔熱作用,不論宇航員是直面陽光照射或者是躲在背陰處,都可以繼續生存。但是幾個小時之後,當宇航服內的氧氣用完了之後,宇航員就只能是窒息而死了,在太空中隻身一人的宇航員沒有任何辦法,只有白白等死。

由於宇航員是從空間站脫離的,所以一開始它還是會以較高的速度環繞地球運行,只不過這個速度跟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小得多了,所以他也不可能脫離地球飛向外太空。他會成為地球的一顆衛星,在宇航員死亡之後,他體內的細菌會將其屍體分解,宇航員的屍體會逐漸腐爛,併產生大量的氣體,這些氣體會將宇航服撐破,最終宇航員的屍體殘骸暴露在太空之中,要麼直面陽光照射,被陽光烤乾,而屍體裡面的細菌在宇宙射線的照射之下全部死亡,屍體不會進一步腐爛,最終變成一具乾屍。



要麼在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屍體會被凍成冰棍,而且是一碰就碎的那種。然後由於太空中或多或少存在一點空氣,所以宇航員的速度會越來越低,最終軌道高度一點點降低,直到落入大氣層之後,飛速向地面墜落,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屍體跟大氣層的劇烈摩擦,產生的大量熱量,足以讓屍體燃燒起來,最終就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骨灰,重新回到地球。


鏡像科普


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時如果發生意外,回不了空間站,那會永遠留在太空。

宇航員是很多人羨慕的職業,可這是充滿危險的。

宇航員在失重的太空中執行任務時都會穿著宇航服,可仍然與地面相差太大,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回不了太空艙,就只能任由屍體漂流到太空深處。

漂流在太空的宇航員屍體由於宇宙射線會比在地面上腐爛得更快,不久後就只剩一具白骨與空蕩蕩的宇航服。一段時間後,宇航服也會被星際塵埃或其它物質填充後爛得掉渣。最後宇航服也不存在了。



迄今為止,遇難宇航員已有21位,有14位是由於航天機起飛或下降時航天器失事解體而犧牲,要麼在爆炸中粉身碎骨,都是在太空中就屍骨無存了,部分由於摔死才葬在地球上。

如果有同伴,會將屍體放進增壓服內,儲藏在陰冷的地方,如果徵得地面的同意,會將屍體運回地球;如果沒有同意,會將屍體放進密封袋,拋出艙外冰凍屍體,然後抖動成粉塊狀,永遠遺留太空。

宇航員們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了無法替代的貢獻,人們會銘記他們璀璨的名字,就像星星的光亮,永不磨滅!



弄潮科學


之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宇航員如果在太空漫步的時候死在了空間站外頭又回去不了,那又兩種結果:

  1. 宇航服破了

  2. 宇航服沒破

我們在後面詳細探討。

宇航員死在太空,目前還沒有可以參考的實例

外層空間異常廣闊,比我們想象的要空,空到你在大多數情況下想被其它物體撞到的幾率都很低(這跟科幻電影所描述的那種危險狀況相差甚遠),這意味著如果宇航員在太空中死亡,他的屍體將在深空徘徊數百萬年。根據現有記錄,前往太空的個人基本沒有自然死亡的,載人飛行任務中只有三人在太空死亡(聯盟11號,實際上是在返回時死亡的)。

上圖:蘇聯聯盟11號返回艙返回時因事故導致三名宇航員喪生。

遺體在太空和在地球上的不同境遇

我們都知道死者的身體會隨著時間而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會在死亡後立即開始,並在之後的數小時內發生更加明顯的變化。但是分解過程在太空與在地球上有會有不同。

在地球上,死者的遺體一開始會變得蒼白,然後眼睛和指甲周圍的皮膚會逐漸變灰,這與大、小血管不再有血液流入有關。當心跳停止後,重力開始控制體內的液體,讓它們積聚在遺體的下部,甚至形成屍斑。

在太空中,情況就變得非常不同了。沒有重力,血液不會聚集到特定的地方。但比較明確的是,如果宇航員的遺體沒有內部或外部熱源影響,那麼屍體會很快凍結。

關於身體如何隨時間變化有幾種可能的情況:

  • 屍體常年漂流太空

今天科學家仍然無法肯定地說,在這種情況下,被凍結的屍體能持續多久。如果它不被行星或恆星吸引,它將永遠在無空氣的空間中漂移。

  • 如果有熱源作用在屍體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某種情況下,熱輻射會加熱遺體到很高的溫度(如果不發生洩漏的話),諸如幾百度,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妙了,因為宇航服本身是很結實且耐高壓的,在宇航服因為高溫和其他機械力作用破損之前,遺體就會像被放進了高壓鍋,很快處於被煮爛的效果,立刻沒了人形。當然高溫也會殺死宇航員遺體體表和體內的微生物,組織這些被煮爛的組織進一步腐敗(相當於自然形成了一包人肉罐頭)。

  • 如果宇航服有漏洞,情況又不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身體是否被加熱,遺體都會發生脫水,因為低壓的環境會讓水和氣體分子迅速逃逸。而且缺乏空氣的環境也會對遺體進行消毒,由於微生物在分解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一旦微生物不再活動,極度乾燥的遺體可以變成乾屍在軌道上運行很多年而不會發生特殊變化。

  • 太空服沒破,而且溫度“適宜”……

諸如偶爾能夠從冰凍的情況下解凍(要知道在太空中的一抹陰影就等於極凍區,而一旦暴露在太陽光之下就又相當於被送進了微波爐),且沒有經過“罐頭式”的高溫封閉煮沸過程,那麼人體就有可能在對微生物友好的溫度下,在微生物和自身酶的作用下從內部開始分解,分解的過程會產生水,會加速分解的速度。注意:過高的溫度可能會對遺體進行“罐頭式”的消毒,殺滅所有的微生物,減緩腐敗的速度——一次消毒,長期受用。所以遺體可能在不同的腐敗時點上偶然且突然地變成人肉罐頭。回收這樣的宇航員遺體可能會有點驚悚。

微生物在外太空能夠保持活力嗎?

在地球上的勘探發現,微生物早已適應了地球上的各種極端條件,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微生物也可能適應太空中的某些極端條件而在宇航員死亡之後而存活下來,成為遺體腐敗的主要因素。

而且,最近在太空中進行的實驗證實,微生物在太空中的生長比在在地球上生長得更好。例如,國際空間站上培養的大腸桿菌與地面培養的控制組相比,其最終細胞數要多13倍。

通過使用黴菌進行了實驗,表明在國際空間站培養14天,與地面對照組進行菌落比較發現,太空條件降低了氣生菌絲的生長速度,但刺激了潛伏菌絲和整個菌落的生長。

儘管輻射可能會給細菌也帶來傷害,但空間實驗表明,細菌基因的突變率比地面對照組高二至三倍。

所以前面提到的“罐頭”和“乾屍”等情況,可能也面臨著某些耐極端條件微生物的挑戰(或者某種因突變進化而適應了太空條件的微生物——國際空間站也飛了這麼多年了),而導致屍體根本沒法像我們預想的那樣長期完好地保存。

總結

宇航服破沒破,遺體受不受熱,微生物存活與否,是宇航員遺體保存的關鍵因素。但目前我們對於太空中發生的很多事情的瞭解並不多,回答這樣的問題面臨著缺乏實驗數據的尷尬。目前似乎還沒有哪個國家做過關於外太空屍體腐爛的實驗。目前知道的相關“實驗”只有阿波羅系列登月扔到月球上的那麼幾堆排洩物,這些珍貴的排洩物可能成為人類瞭解外太空微生物行為的確鑿依據,不過目前美國還沒有去回收“成果”,我們再耐心個幾年等美國人到月球把大糞掏回來再說吧。


小宇堂


一個宇航員由於意外,安全繩脫落,搭救措施無效,眼睜睜著看著這位宇航員飄離空間站,那麼這位宇航員將面臨什麼呢?

首先應該是氧氣的耗盡,宇航服抗太空高低溫、抗有害輻射,維持宇航員的生存活動環境,宇航服也分為艙外與艙內宇航服,現在只討論艙外,艙外宇航服結構就多了,比如:外罩防護層、真空隔熱層、保暖層、內衣舒適層、散熱層等等,所以宇航服造價不菲。

艙外宇航服可以支撐的氧氣可以維持大約一天多一點的時間,而且,在艙外服的頭盔內側還備有可直接吸的500ml飲料以及少量的航天級食品。所以,這位宇航員在脫離空間站的情況下,大約還可以生存一天多一點的時間,他會在太空軌道上欣賞到日出與日落,感受宇宙的壯觀。

當氧氣耗盡,宇航員陷入昏迷,之後大腦便因為缺氧而腦死亡。

死後,在很長的時間內,宇航員還將維持在此高度的軌道上,漸漸地降低軌道。有人問,宇航服內已經沒有氧氣了,那麼微生物的分解活動還會存在嗎?我覺得會存在,因為有些微生物的活動並不需要氧氣,如果此宇航員在太空漂流足夠久的時間的話,宇航服會變得越來越鼓,這都是微生物分解活動釋放出的氣體,最終,由於軌道的不斷下降,進入大氣層中,化為地球上夜空中燦爛的流星。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科學船塢


如果宇航員在太空漫步過程中發生意外,無法再返回太空飛船或者空間站,那麼,該宇航員並不會直接掉到地球上,而是會繼續環繞地球運動,成為地球的一顆衛星。因為原先隨著太空飛船或者空間站一起運動的宇航員,也有一個相同的軌道速度,所以他在幾乎真空的太空中可以依靠慣性繼續繞飛地球。

在宇航服還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其中的宇航員不會當場喪命。但隨著宇航服內的氧氣逐漸耗盡,宇航員將會窒息而亡。在這種情況下,宇航員體內的細菌會逐漸把他的身體分解掉,所以宇航員的身體會逐漸腐爛掉,這就像在地球上的遺體所會發生的情況一樣。

考慮到載人飛行的軌道高度大都為400公里,在這裡仍然會有極少量的空氣。在長時間的空氣阻力作用下,宇航員的遺體會越來越靠近地球,直至最終再入大氣層,並在稠密的大氣層中燒盡。

另一方面,如果宇航服一開始就破掉,那麼,其中的宇航員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死於體液沸騰、急性缺氧和太空輻射。由於暴露在太空中,宇航員的遺體並不會腐爛,而是會變得乾癟。

此外,如果宇航員是在去往其他星球上發生意外,並且他的遺體能夠在不被燒燬的情況下抵達其他星球的表面,那麼,宇航員遺體上的微生物將有可能在其他星球上繁衍生息,成為其他星球的生命之源。


火星一號


圖:宇航員羅伯特(左)和克里斯特(右)在太空行走,下面是新西蘭群島

宇航員出艙都會慎之又慎,因為一不小心飄離空間站,就會變成“人造衛星”了。太空行走是是載人航天中的一項關鍵技術,有的時候宇航員需要出艙進行科學實驗、維修航天器等任務。

圖:示意,俄羅斯發射的退役航天服人造衛星,裡邊並沒有人。

雖然航天員太空行走時候會有安全繩索連接在空間站上,有的時候也會配備載人的機動裝置,像一個揹包一樣裝著壓縮氮氣,可以通過推力器噴射氮氣達到行動的目的。

但是如果發生意外安全繩索脫落,導致飄離航天器太遠的話,是很難有方法救援的。除非地面上重新發射航天飛機或者航天器來救援,但是這種辦法時間上是來不急的。雖然短時間內飄離的宇航員會和航天器保持著同步的速度或者動作,但是航天器一般的飛行高度都是在400公里以內,雖然大氣稀薄但是還是有空氣的。氣體產生摩擦會減宇航員的速度,這樣會導致宇航員向著地面的方向“變軌”,經過幾個月或者更久的時間進入大氣層燃燒成灰燼。

但是比較幸運的是宇航員會在飄離航天器的一天內,因為耗盡氧氣而窒息死亡,不用井裡後續的痛苦。但是這種宇航員飄離航天器的示例確實沒有發生過,因為每一次太空行走都是非常謹慎有充足準備的,因為這是關係到生命安全的問題。



科學黑洞


只能視情況而定,如果不是很遠,可以通過小型載具將一名宇航員帶到已亡宇航員身邊將其帶回,如果實在太遠可能就會眼看著他成為地球衛星,最後化為流星墜落地球。

1984年2月7日,美國“挑戰者”號的宇航員進行了無繩太空行走,用了一個小型的載具,載具上裝著24個用壓縮氮氣作為推進劑的推進器,可以調節氮氣的噴射方向,成功地實施了無繩太空行走,航天員最遠距離挑戰者號航天飛機46米。現在看來當年的圖像仍是驚心動魄的,一旦操作失誤無法返回航天飛機,最後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人造衛星”,最後變成流星墜落地球。

空間站的宇航員一般是不會脫離空間站的,宇航服上至少有2根安全繩,太空行走的時候和高空行走一樣,始終保持一根繩掛在空間站上,但如果不小心脫離,只要不是故意使勁蹬著跳離空間站的,在不是很長的時間內,宇航員和空間站距離不會太遠,可以通過發射安全繩或者通過另外的宇航員運用載具將宇航員帶回,如果離空間站實在太遠,或許當事國家會考慮一番,看值不值得營救,那需要發射專門的航天器,而宇航服中的氧氣,頂多夠維持一天的,超過這個時間就沒戲了,只能看著他越飄越遠。

不過宇航員也可以自救,將宇航服放氣,可以產生微小的推力,如果合適的話還是有可能會將宇航員退會空間站的,在缺氧失去意識前回到空間站,還是能夠活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