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緬懷先烈 致敬英雄

緬懷先烈 致敬英雄

4月2日,“青春心向黨 建功新時代”青少年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舉行,共計200餘人參加了活動。 本報記者 李旭佳攝

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

4月2日,渭南市大荔縣學門前小學師生代表瞻仰刻有烈士姓名的牆壁。 本報記者 仵永傑攝

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

4月2日,在“四八”烈士陵園,延安實驗小學學生為烈士敬獻鮮花。 本報記者 王婕妤攝

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

4月2日,照金紅軍小學組織學生到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參觀遊覽。 本報通訊員 雷陽攝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鬥爭史中,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紅色土地上,曾有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前赴後繼、不畏犧牲,留下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清明節前夕,全省各地紛紛開展祭奠英烈活動,也有很多群眾自發為烈士敬獻鮮花。在陝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的協助下,本報記者走進烈士陵園、紀念館,重溫歷史,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渭華起義教育基地

“相遇”在年少時

記者 仵永傑

“這個人比我只大了3歲……”4月2日,在位於渭南市華州區的渭華起義陳列大廳,今年12歲的學生楊軒指著“王德成”這個名字說。

1928年7月,生於1913年的陝東赤衛隊隊員王德成在渭華起義中犧牲,年僅15歲。這樣算來,那時的王德成確實比此時的楊軒僅大了3歲。像王德成這樣,長眠於渭華起義烈士陵園的先烈,犧牲時的年齡大多在20歲左右。

浩氣貫華嶽,碧血映秦川。清明節前夕,我省各地青少年學生來到渭華起義烈士陵園緬懷烈士。同樣年少的學生和烈士在這裡“相遇”了。

碧空如洗,松柏掩映。渭華起義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莊嚴肅穆;花籃擺放在紀念碑前,菊花布滿陵園;參加紀念活動的青少年隊列整齊,緬懷烈士。

渭南市大荔縣學門前小學的少先隊員代表戴著紅領巾,在渭華起義陳列大廳中聆聽烈士的英勇事蹟;渭南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師生黨員代表高舉黨旗,在紀念碑下重溫入黨誓詞;自發而來的高校學生手執白菊排起長隊,瞻仰刻有烈士姓名的牆壁。

“同志們,趕快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在渭華起義舊址,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讀出這個近百年的標語。1927年,共產黨員陳述善、李維俊等組織當地學校師生用青磚鋪砌了這條標語——“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渭華起義爆發後,劉志丹等同志在標語中增加了“同志們”“趕快”兩個詞。

當年,20歲左右的工農革命軍戰士們整修標語,紀念犧牲的革命者。他們不曾想到的是——如今,也是20歲左右的青少年學生凝視著這個標語,紀念烈士,銘記歷史。

歷史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

1928年,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和陝西省委領導下,劉志丹、唐澍等共產黨人毅然率領西北軍新編第三旅發動起義。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西北工農革命軍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同時,工農革命軍和陝東赤衛隊緊密配合,宣傳農民、組織農民、武裝農民,支持農民開展對敵鬥爭。渭華起義軍奮勇迎敵,先後擊潰敵人“圍剿”。後來,敵人以3個師的兵力分三路進攻,企圖全殲起義軍。渭華起義軍浴血奮戰,先後有300餘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赤衛隊員壯烈犧牲。

眾位烈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渭華起義中。其中,有還未長大的兒子,有來不及成家的未婚夫,有孩子尚在襁褓中的父親……

在參觀了渭華起義教育基地後,今年27歲的李帆說:“烈士不怕犧牲的光輝事蹟和大無畏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們年輕人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在學習、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如今,青少年學生和曾經犧牲的烈士“相遇”在年少時。革命烈士精神將在這些青少年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伴隨他們成長,指引他們樹立理想、堅定前行。

“四八”烈士陵園

革命紅旗永不倒

記者 孟珂

4月2日,距離延安市區北7公里的李家窪村,“四八”烈士陵園內松柏蒼翠,豐碑高聳。

臨近清明節,來自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延安實驗小學、大唐延安發電廠等單位的師生、職工紛紛來到這裡,向英勇犧牲的烈士敬獻鮮花。

走入陵園,只見寬闊的青石臺階從山下直抵墓臺。記者拾級而上,一座宏偉的紀念塔格外醒目,塔身正面鑲嵌著毛主席所提“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9個鎏金大字。

紀念塔用漢白玉砌成,位於陵園的中心位置。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前有8級臺階,塔身後有4級臺階,象徵4月8日。

時間回溯。

1946年4月8日,中國共產黨代表王若飛、秦邦憲參加在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後,攜帶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的最後方案,與葉挺、鄧發、黃齊生等人一同乘坐飛機返回延安途中,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不幸遇難。

“四八”烈士的遺體被運回延安安葬,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安葬地延安東關機場西北角修建烈士陵園。1957年,陵園遷至王家坪,1970年遷至延安城北李家窪村,並歷經多次修繕,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四八”烈士陵園。

繼續沿著石階向上,就到了陵園最高處——烈士墓臺,13位“四八”烈士在此長眠。環視四周,陵園背靠青山,面對延河,松柏環繞,莊嚴肅穆。

在抗日戰爭初勝、革命曙光在望之時,一場空難讓他們的生命戛然而止。

73年後,他們救亡圖存的英勇事蹟、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為人民謀幸福的崇高品格依然影響著後人。

他們將青春和熱血揮灑在戰場上。

葉挺將軍。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葉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擔任北伐先遣隊,始終奮戰在北伐最前線。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挺毅然從德國返回祖國,挽救祖國危亡。當時,國共合作抗戰,國民黨處於執政地位,人多槍多,待遇優厚,而共產黨只有幾萬人且缺吃少穿。蔣介石拉攏葉挺擔任軍事要職,葉挺卻斷然拒絕,到了延安。1938年就任新四軍軍長後,葉挺立即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他任軍長期間,新四軍同敵作戰4000多次,斃傷俘敵10萬多人。

他們將忠誠和堅定銘刻在牢獄中。

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王若飛。1931年,王若飛在內蒙古一帶從事黨的地下活動,10月,因叛徒告密,他不幸被捕。當時,敵人出動十幾名警察突然闖進他的住處。見情況緊急,他迅速將一份絕密文件塞進嘴裡,竭盡全力咀嚼。當敵人撬開他的嘴後,得到的只是一團帶血的紙漿。被捕後,他度過了五年零七個月的牢獄生活。敵人為了從他的口中找到地下黨的線索,對他嚴刑拷打,萬般利誘,但他從未屈服。“你們有多少人,都在哪裡?”敵人問。“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蒙古草原,到處都有。要名單是不會給你們的,要審問嘛,隨你們的便!”他回答。

這樣的名字還有很多,這樣的事蹟還有很多。如今,除了13位“四八”烈士外,“四八”烈士陵園內還安葬著張思德等15位在延安犧牲和病逝的烈士,陵園外圍則安葬著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馬增明、老紅軍李鐵夫、著名音樂家張寒暉等100多位烈士。

“忘掉我吧,不要為我的犧牲而悲傷。”王若飛烈士曾在給愛人李佩之的信中說,“戰士們雖然在紅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紅旗卻永遠不倒,它將隨著戰士的血跡飄揚四方!”

黃土埋忠骨,青山憶英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引後人無限追思、緬懷,砥礪前行。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

紅色基因代代傳

記者 李羽佳

4月2日,一場名為“勿忘先烈恩·紅歌頌英雄”的快閃活動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英雄紀念碑廣場進行彩排。來自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照金紅軍小學等單位的300餘人通過合唱、詩朗誦、小提琴演奏等方式參與了活動。

彩排活動中有40人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向遊客介紹紀念館所展烈士的英雄事蹟,在一遍遍講述中,傳播紅色文化、傳遞革命力量已成為一種責任。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清明節前夕,記者來到這裡,聽他們講述先烈的那些令人感動、鼓舞人心的故事。

對共產黨的忠誠,貫穿革命烈士的一生。

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的牆上,掛著劉林圃的照片。照片上的他充滿朝氣,這位犧牲時年僅23歲的烈士,為了信仰,用鮮血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歌。劉林圃,原名劉景文,1909年出生在耀縣劉家河村,18歲時考入黃埔軍校長沙分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立下永不叛黨的誓言。

1932年,是劉林圃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秋天,他回到了西安。因叛徒出賣身陷牢獄,面對慘無人道的嚴刑拷打,他始終堅守黨的秘密,對難友寫詩激勵。撬不開口的反動派,給他的胸前掛上了“山東土匪張慶雲”的插標。

1932年9月26日,扣押劉林圃的刑車緩緩地行駛在西安的街頭,劉林圃沿途高喊“我不是山東土匪張慶雲,我是劉林圃,我是共產黨員劉林圃,我的家就在耀縣城外的劉家河,街上如果有耀縣人,回去給我家人捎個話”。面對敵人的槍口,劉林圃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對親人的支持和等待,貫穿烈士家屬的一生。

李妙齋,原名王玉璽,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人。1932年參加了紅軍陝甘游擊隊,創建了照金地區第一支農民武裝——芋園游擊隊,後建立薛家寨紅軍大本營。1933年9月在薛家寨保衛戰中,年僅30歲的李妙齋壯烈犧牲。當地群眾得知這一噩耗悲痛萬分,自發地找回了他的遺體,含淚將他掩埋在薛家寨山上,讓他的忠魂永遠守護著英雄山、守衛著紅軍寨。

由於李妙齋參加革命採用的是化名,他的英雄事蹟和犧牲的消息沒能送回家鄉,他的妻子郭黃嬌就這樣孤苦一生、苦苦等待。臨終前,75歲的郭黃嬌懷著對李妙齋的無盡思念,囑咐侄子王德興,在她去世後,王德興能為伯父捏個“米麵人”,和她一起下葬。王德興沒有同意,他認為伯父很有可能還活著,還是等有了確切消息再說。等了丈夫半個多世紀的郭黃嬌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1994年,王德興遵從伯母遺願,歷盡曲折,終於找到並確認李妙齋就是自己的伯父王玉璽。他來到薛家寨,從李妙齋的墳頭捧了一抔黃土帶回山西,拋撒在了伯母的墳頭。

這些故事,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講了一遍又一遍。現在在照金,不但成年人熟知這些故事,連小學生也善講紅色故事。銅川市耀州區有個專講紅色故事的“兒童團”,人們稱他們為“紅孩兒”。這些紅色故事在他們口中流傳,他們講述紅色故事的視頻還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廣泛傳播。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正在通過不斷壯大的“紅孩兒”宣講團,植入青少年學生的心靈。

1月28日,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被共青團陝西省委授予“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稱號;2月3日至8日春節期間,該館共接待來自海內外的遊客4.39萬人次,同比增加4.33%。英烈英名,正如他們為之獻身的這片遼闊而深厚的土地一樣——永垂不朽。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

5287位烈士,5287份懷念

記者 李旭佳

4月3日,宜川中學第九屆“青春勵志行”紅色研學活動祭奠英烈儀式在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舉行。12時,全體師生齊唱國歌,學生代表向烈士們敬獻花籃。

“今天來到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聽解說員講述英烈們的故事,深感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宜川中學高一(1)班學生韓浩宇說。

穿過歷史的煙雲,回望71年前烽火連天的歲月。

南有大秦嶺,北有黃龍山。

71年前,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5287位革命先烈在瓦子街這片黃色的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瓦子街戰役是西北戰場上第一個大規模的殲滅戰,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北野戰軍由內線防禦轉入外線作戰的第一個大勝利。”26歲的解說員陳蕊說。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趙寶群告訴記者:“在這場戰役中,英勇陣亡的5287位烈士全部安葬在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墓區內,當時都是合葬墓。近年來,我們找到510位參加過瓦子街戰役的烈士的籍貫,併為他們建立了臥碑。遺憾的是,仍有許多烈士沒有留下姓名。”

佇立在蒼松翠柏下,看著一座座代表著忠誠的墓碑,人們靜靜地追思,深深地緬懷。任世鴻、武治安、陳佔彪、寇士理、王伯銀……這裡安葬著5287位烈士的遺骨,這裡訴說著5287位烈士英勇奮戰的故事。

緬懷他們的英勇無畏,緬懷他們的革命精神。

任世鴻,1913年出生在湖北省十堰市房縣軍店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1年,他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1948年2月28日,瓦子街戰役拉開序幕。任世鴻所在的358旅714團英勇拼殺,先後在二號高地上連續打退敵人大規模的反衝擊20多次,將敵人企圖南逃的去路徹底堵死。1948年3月1日拂曉,任世鴻率領部隊英勇殺敵,向敵人的寨子裡衝去,猛然間,敵軍一梭子彈射進他的胸膛,他倒下了。之後,任世鴻雖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終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

緬懷他們的堅貞不屈,緬懷他們的百折不撓。

在東南山高地展開的這場血戰中,還有一個讓人難忘的名字——戰鬥英雄劉四虎,他是358旅714團2營6連的班長,也是二組的小組長。戰鬥前他鼓勵大家:“立功的時候到了!咱們這回非拼死幾個敵人不行,我們要爭取做帶頭模範班。”

說罷,時年19歲的他率領全班戰士攀荊棘、踏積雪、勇敢衝擊,不顧一切躍入敵人的戰壕。他用刺刀連續刺殺了7個敵人,身負刀槍傷11餘處依然堅持抗敵,最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用步槍擲在身上昏迷過去。在全班戰士遺體的掩蓋下,他倖存了下來。他被西北野戰軍授予“特等拼刺英雄”“戰鬥英雄”等稱號,最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幸犧牲。

時間總是流逝,信念從未更改。

“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始建於1949年4月21日。1982年4月,新建烈士紀念碑一座,紀念碑的底座有四個面,每面各有八級臺階,象徵1948年;碑身為兩個斷面,象徵2月;碑高28米,象徵28日。這裡是全國重點建築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延安市委組織部的幹部教育基地。2018年,陵園接待社會各界人士14.2萬餘人,提供講解1200餘次,其中接待承辦各類型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黨員活動、祭奠活動等380餘次,接待社會團體600餘次。”趙寶群說。

獻花、宣誓、講黨課、重走英雄路……人們用不同的方式緬懷他們。站在瓦子街戰役烈士紀念碑下,遙望斜對面的東南山,5287位烈士的精神永遠定格在人們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