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阿斯塔納為何取代阿拉木圖成為了哈薩克斯坦的首都?

馨馨話語


哈薩克斯坦原來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哈薩克斯坦才宣佈獨立過日子。但是對於平日裡過慣了靠蘇聯大包大辦過日子的哈薩克斯坦來說,蘇聯的突然解體反而讓這個國家不知所措。在以前,由於哈薩克斯坦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差,蘇聯中央政府每年都會財政撥款補貼哈薩克斯坦。但是現在蘇聯解體以後,沒有了蘇聯的輸血,哈薩克斯坦的日子很不好過。在哈薩克斯坦從蘇聯獨立以後,哈薩克斯坦的工業產值和農牧業產值都大幅縮水,經濟出現嚴重的衰退,國家面臨比較嚴重的經濟問題。

除了經濟發展問題,哈薩克斯坦北部靠近俄羅斯的三個州(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也出現了不穩定因素。由於這三個州俄羅斯族人口占多數,因此在蘇聯獨立的時候,這一地區的俄羅斯族人要求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或尋求加入俄羅斯,這對於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會造成國家分裂。

(納扎爾巴耶夫)

為了解決國內經濟發展問題和北部地區的穩定,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決定遷都,將首都從南部的阿拉木圖遷往北部的阿克莫拉市(後來改稱阿斯塔納)。這對於當時的哈薩克斯坦人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決定,但是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原來的首都阿拉木圖位於國土的南部,是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各項條件比較成熟,氣候適宜。而北部的阿克莫拉市由於緯度較高,冬季異常寒冷,零下三十四度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所以哈薩克斯坦遷都阿克莫拉市導致首都過半的公務員選擇辭職,可見當時的阻力有多大。

但是哈薩克斯坦通過遷都可以解決以上兩大難題,下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通過遷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解決阿拉木圖發展空間有限的問題。

(阿拉木圖)

哈薩克斯坦從蘇聯獨立以後,國家經濟出現嚴重衰退,國家需要新的增長點來拉動經濟發展。而阿拉木圖當時作為哈薩克斯坦首都和全國第一大城市,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但是阿拉木圖由於三面環山,北部又是廣闊的沙漠,發展空間比較有限。同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環境問題也非常突出。由於受地形所限,工業生產和汽車等排出的有害氣體不容易擴散,易造成局部的空氣汙染。

而且阿拉木圖位於天山北麓外阿賴山山前的丘陵地帶,地殼垂直差異運動劇烈,是泥石流和地震的多發地帶。19世紀以來,阿拉木圖發生過7.7級以上的強震超過4次,每次大的地震都會對城市造成嚴重的破壞。再加上降雨及附近山上的冰雪融水引發的大的泥石流災害頻發,遷都對哈薩克斯坦來說也是最好的選擇。

(阿斯塔納)

第二、通過遷都化解北部俄族地區不穩定的問題。

從19世紀起哈薩克斯坦就被俄羅斯帝國吞併了,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為了加強對哈薩克斯坦地區的控制,都曾向這一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將其他地區的俄羅斯人遷移到中亞地區,從而增加這一地區俄羅斯人的比重。蘇聯為了控制哈薩克斯坦,不但進行大規模的移民,而且在中亞國家劃界時,還將俄羅斯部分州併入哈薩克斯坦,這樣直接提高了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人口中的比重。

在蘇聯解體時,哈薩克族人只佔全國人口的39.7%,而俄羅斯族人卻佔37.8%,而在哈薩克斯坦北部的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三個州,俄羅斯族人更是佔多數。由於俄羅斯人對哈薩克斯坦缺乏認同感,所以在蘇聯解體以後,哈薩克斯坦北部俄族人在謀求自治,甚至要求加入俄羅斯。這對哈薩克斯坦來說,無疑是不穩定地區,一旦該地區謀求獨立或加入俄羅斯,這無疑直接會導致哈薩克斯坦的分裂。

(阿斯塔納)

為了解決北部地區穩定問題,哈薩克斯坦在獨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去俄化運動。比如哈薩克斯坦於1992年出臺了《移民法》,號召以前流亡國外的哈薩克族人迴歸祖國;在西部和南部七州推行去俄語化運動,所有的國家機關已經率先實現國語化;在國家權力分配時向哈薩克族傾斜等。而遷都無疑是解決北部穩定問題最重要的舉措。

哈薩克斯坦遷都阿斯塔納不僅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而且對鞏固北部地區也起到了不錯的成效。根據哈國公佈的數據,到2013年哈國哈薩克族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已達到64.6%,而俄羅斯族人口下降到22.3%,使哈薩克族成為哈薩克斯坦名副其實的主體民族。哈薩克斯坦遷都以後,隨著大量哈薩克族人的遷入,使阿斯塔納這個以俄族人為主的城市轉變成以哈薩克族人為主。而阿斯塔納位於哈國北部地區,距離北部三個州都在500公里以內,可以有效對這些州進行管理和控制,從而達到鞏固國家領土的目的。


銘蘇先生


透過從阿斯塔納飛往阿拉木圖的飛機舷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山雪山和葳蕤的叢林,一座座民房點綴其間,屋頂或紅或藍,宛如紅藍寶石鑲嵌在萬頃碧波當中。這與阿斯塔納截然不同。在那座嶄新的城市,樹木都是新栽的,在北方草原常年的疾風之下,十多年過去了,才不過一人多高。天空無遮無攔,抬頭便見高樓林立。顯然,美麗而溫暖的阿拉木圖更適宜人類居住。20多年來,哈薩克斯坦舉全國之力建設新首都。與日新月異的阿斯塔納相比,時間在阿拉木圖似乎停止了。阿拉木圖(哈薩克語:Алматы;俄語:Алма-Ата),是哈薩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的金融、教育等中心。中亞最大的貿易中心,早年因盛產蘋果被稱為蘋果城。 阿拉木圖是中亞第一大城市,中亞的金融中心。蘇聯解體之後成為哈薩克斯坦首都,後遷都於阿斯塔納。阿拉木圖過去在1929年到1991年之間作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而後在1991年到1997年之間延續作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首都。阿拉木圖的天空幾乎全被巨大的樹冠遮住,不見高樓蹤影,何況,這座城中本就少有高樓。樓房只是點綴,樹木才是主角。只有登上城南的庫圖博山,方能一覽阿拉木圖全貌。庫圖博山有點類似烏魯木齊南郊的南山,都是天山餘脈,只不過庫圖博山距離城市更近,海拔較市區要高出1000米左右。山上冬暖夏涼,半山坡坐落著別墅群,是有錢人的度假之所。南枕天山山脈的阿拉木圖,地勢南高北低,整座城市形成一個天然的巨大斜坡。天山融水沿著無數條溝渠,順勢淌過整個市區。在阿拉木圖的公園、巷道乃至居民小區,都能看到這些寬30釐米左右的小渠,差不多剛好能放下一雙腳。盛夏時節,天山冰雪消融,市區流水潺潺,像城市的一條條動脈。要不,潘菲洛夫公園內哪來多麼多參天大樹?它們足有十餘層樓高,需要兩三人才能合抱。


王宏禹


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東南部的阿拉木圖遷到北部的阿斯塔納,最主要原因毫無疑問就是為了遏制北部諸州俄羅斯裔的分離傾向了,現在哈薩克斯坦這一遠比烏克蘭聰明的做法已經奏效了。

歷史上的哈薩克汗國被沙俄帝國武力吞併後就長期受到俄羅斯人的控制,為了加強對哈薩克斯坦的控制,沙俄帝國一方面把大量哈薩克人拉去戰爭前線當炮灰,另一邊又不斷的移民俄羅斯人到哈薩克斯坦以圖同化哈薩克人。


到了蘇聯時期蘇聯領導人為了進一步摻沙子牢牢控制哈薩克斯坦,又不惜把本屬俄羅斯的現哈薩克斯坦北部數州劃給入哈薩克斯坦,當然了這些土地本來也是沙俄帝國搶自哈薩克汗國的,但是由於這些州被沙俄長期經營後俄羅斯人已經佔據多數了,當然哈薩克人對於蘇聯當初沒有把俄羅斯的奧倫堡州等地一併劃入哈薩克斯坦也是有很深的怨念的。

因此在蘇聯末期哈薩克人和俄羅斯人佔哈薩克加盟共和國人口的比例都是40%已經相差無幾了,而且哈薩克人俄化非常嚴重大部分人已經忘記本民族的文字說俄語了,如果蘇聯沒有解體的話哈薩克斯坦俄化的程度肯定還會進一步的加深,這樣哈薩克人就很難翻身了。


但是隨著蘇聯的一聲解體哈薩克斯坦也終於再次贏來了獨立,然而佔國內人口40%以上的俄羅斯裔始終都是一個隱患,於是哈薩克斯坦開始了一系列的去俄化措施,當然不同於如今烏克蘭一邊親美反俄一邊推行劇烈去俄化措施的魯莽行事,哈薩克斯坦推行的是一種遠比烏克蘭高明的去俄化方法。

首先當然是要搞好俄羅斯的關係了這樣俄羅斯也就不好對自己出手了,畢竟如果惹急了俄羅斯這頭熊它是肯定要出手的,然後就是開始推行溫水煮青蛙式的各種去俄化措施,比如不斷的招徠外國哈薩克人以提高本國哈薩克人人口的比例,而國內的俄羅斯裔則因為俄羅斯條件更好等原因大量遷回俄羅斯了。


這樣一來一去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人佔國內人口比例已經突破60%了,而為了保住自己北部原本俄羅斯裔佔多數的諸州,哈薩克斯坦還毅然的把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阿斯塔納,目的最主要就是遷動哈薩克人往北部諸州遷徙同化這些地區,至於發展經濟那都是次要的了,果然現在就連哈薩克斯坦北部諸州哈薩克人口比例都超過俄羅斯裔了。

而俄羅斯礙於哈薩克斯坦對自己友好也沒有太為難境內的俄羅斯裔,因此只能無奈的看著哈薩克斯坦一步步的緩慢去俄化了,當然俄羅斯之所以坐視哈薩克斯坦去俄化和本身將之看的不如烏克蘭重要也有關係,畢竟有人就說過沒有了烏克蘭的俄羅斯將不再是帝國,至於哈薩克斯坦現在俄羅斯也只求它向自己靠攏就行了。


執斧談史說事


中亞五國,有四個國家的首都,都是該國最大城市,只有哈薩克斯坦例外。

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人口150萬,看似不少,但城市規模還是不如前首都阿拉木圖。阿斯塔納最近已更名為努爾蘇丹,出於習慣,本文依然稱阿斯塔納。遷都二十多年後,阿拉木圖依然是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那麼,哈薩克斯坦為什麼要遷都,其中有什麼考慮?

有些國家遷都,是因為原首都是國內較大城市,人口稠密。比如巴西從舊都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尼日利亞從舊都拉各斯遷至阿布賈。但是,阿拉木圖並不存在地少人多的情況。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面積有272萬平方公里,全人口只有1831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7人。所以,阿拉木圖並不存在地少人多的結構性矛盾。

阿拉木圖歷史很悠久,而阿斯塔納則是出於某種考慮才出現的“人造城市”。阿拉木圖本屬清朝,後被沙俄割佔,改名韋爾內。之所以叫阿拉木圖,是因為這裡盛產蘋果,1921年改名為“蘋果城(阿拉木圖)”。1929年,阿拉木圖成為蘇聯哈薩克加盟國首都,相當於省會。

蘇聯解體後,阿拉木圖依然是哈薩克斯坦首都。但是,哈薩克斯坦已經決定:阿拉木圖在公元2000年後就不再是首都了。新都已經選好,就是陳斯塔納(舊稱阿克莫拉)。

看地圖,哈薩克斯坦東、西長約兩千公里,而阿拉木圖則位於哈薩克斯坦的東南角的天山北麓阿賴山下。這樣的位置,對哈薩克斯坦管理其他地方是不太有利的。還有一點。阿拉木圖處在北天山地震帶上。一百多年來,僅在阿拉木圖發生的7級以上地震,就有4次。即使現在阿拉木圖沒有地震,但誰也不敢保證未來不會再發生地震。站在安全角度,遷都也是必然。

你可能還會有疑問,即使遷都,為什麼遷到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遷都阿斯塔納,有幾個原因:

一,阿斯塔納位於哈薩克斯坦的中間偏北位置,這有點類似於明朝、清朝的京師,高屋建瓴可號令天下。從哈薩克斯坦的西南角去正北的阿斯塔納,要比從這裡去東南角的阿拉木圖近。

二,哈薩克斯坦的地勢是阿拉木圖所在的東南地區高,阿斯塔納所在的西北地區低,只有三百多米,而阿拉木圖海拔700米至900米。全長2450公里的伊希姆河穿阿斯塔納全城向西流去,最終匯入額爾齊斯河。再加上阿斯塔納周邊還有幾個大型湖泊,水源不成問題。

三、哈薩克斯坦第一大族群是哈薩克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5%左右,第二大族群則是俄羅斯人,佔全國人口的21%左右。哈薩克斯坦的俄族,主要分佈於哈薩克斯坦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地區。這個數據是2018年的,在八十年代末,哈族和俄族的比例分別是約40%和38%。哈薩克斯坦成為國家後,俄族對哈薩克斯坦的認同感不強。你看看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盧甘斯克州對烏克蘭的態度就知道了,這兩州人口都是以俄族為主。俄羅斯的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從周邊國家的俄族聚居區遷徙俄族入俄,是個增加人口的不錯辦法。克里米亞入俄,也有人口因素。

圖-哈薩克街頭

哈薩克斯坦不會允許自己地盤內的俄族脫哈入俄,但俄哈關係又很特殊,不能以強硬的方式處理。怎麼辦?遷都靠近俄族聚居區的阿斯塔納,就成了比較穩妥的辦法。遷都阿斯塔納後,哈薩克斯坦的國家重心放在北方,可以對俄族聚居區進行有效控制。所以,遷都阿斯塔納,符合哈薩克斯坦國內大多數哈薩克人的利益。


地圖帝


我們都知道阿拉木圖是哈沙克斯坦的舊都,城市設施一應俱全,既然如此,為什麼該國要棄置不顧而另選新址,將阿斯塔納列為新首都呢?

打開地圖,不難發現阿拉木圖緊鄰邊境,不宜作為首都,這是原因之一,另外,由於常年發展,環境多遭破壞,空氣質量差,並且人口已趨於飽和狀態,發展空間狹小,更因該城市處於地震帶上,安全受到挑戰。

鑑於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該國議會對總統的遷都提議進行了表決,一致同意另選新址。

於是位於國家中北部的阿斯塔納便引起大家的興趣和注意。該城市以前叫阿克莫拉,周圍分佈著平原和丘陵,不遠處流淌著清澈的耶希爾河,無論是空氣質量還是空氣溫度都非常舒適。再說,這座城市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公路、鐵路、機場等應有盡有,四通八達,極其便利。工業基礎紮實,輕工業發達,高等院校、文化娛樂設施等都能基本滿足群眾的需求,因此這裡不啻為建都的理想之選。

如今,市內高樓鱗次櫛比,各種配套設施相當完善,是哈沙克斯坦名副其實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國民眾熱烈嚮往的所在。



江淮聖手


阿拉木圖風光

阿拉木圖是中亞第一大城市,中亞的金融中心與貿易中心,阿拉木圖過去在1929年到1991年之間是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蘇聯解體之後成為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位於伊犁河谷地區,由於外阿賴山的眾多山溪的灌溉,阿拉木圖土地肥沃,盛產蘋果,有“蘋果之城”的美譽。阿拉木圖工業發達,市內設有15所高等院校,還有科學院、博物館、歌劇院、文化館、圖書館、植物園、體育場和展覽館等一應俱全。阿拉木圖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阿斯塔納與阿拉木圖位置圖

阿拉木圖條件如此完善,那為什麼哈薩克斯坦還要把首都遷到阿斯塔納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阿拉木圖太靠近邊境了,離吉爾吉斯斯坦也就是幾十裡的路程,這就等於把自己的心臟放在了別人的面前。為此哈薩克斯坦在1994年就決定了遷都,把地點選在了現在的阿斯塔納,從1994年開始就在阿斯塔納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1997年正式遷都阿斯塔納。阿斯塔納原名阿克莫拉,是現在的首都,也是哈薩克斯坦第二大金融中心。伊希姆河穿城而過,四季氣候宜人,生態環境良好,是哈薩克斯坦工農業的主要生產基地,現在全國鐵路交通樞紐。從地圖上看,阿斯塔納大體位於哈薩克斯坦的中心位置稍微偏北一點,而哈薩克斯坦的中南部則為沙漠,所以哈國選擇了此地作為首都。


偉達出國勞務留學


1991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剛獨立的時候,所有蘇聯前加盟共和國日子都不好過,不過在所有加盟國裡,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哈薩克斯坦。

如果說俄羅斯是最希望從蘇聯獨立出去的國家,哈薩克斯坦則是最不希望蘇聯解體的國家。在蘇聯所有加盟國裡,哈薩克斯坦是最後一個宣佈獨立的。

哈薩克斯坦經濟基礎薄弱,分家前,一切依賴蘇聯這個大市場,日子雖說不是過得太滋潤,還能將就著過。

因為蘇聯執行計劃經濟體制,哈薩克斯坦只管生產,不愁銷路,自有上邊調撥到其他全蘇聯各地。分家後,原來一起吃大鍋飯的小兄弟,開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學會了精打細算過日子,他們自然要選擇質優價廉的商品。

而哈薩克斯坦的工廠和體制適應不了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的競爭,不少企業的產品賣不出去,大批工廠從放假、停產進而到關門、倒閉。經濟形勢不妙,通貨膨脹就接踵而至,失業率居高不下。不但工人遲遲拿不到退休金,就連各級官員的工資也降了兩次。


好多獨立後哈薩克斯坦人對祖國未來非常悲觀,當時2000多萬的哈薩克斯坦,竟然有十分之一的人選擇“離家出走”。 在這留下來一千八百多萬人,裡面竟然包括138個民族,其中就有不少俄羅斯人,正是這些俄羅斯人最為危險。

這些俄羅斯人從沙俄時代被遷入哈薩克,因為沙俄帝國為了防止哈薩克斯坦獨立,所以向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摻水。在蘇聯解體之後,這些俄羅斯人在哈薩克斯坦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已經幾乎跟哈薩克人相當。他們有很強的獨立傾向,想要回歸俄羅斯。

當時好多西方研究機構都不看好這個國家,說哈薩克斯坦說不定也會跟蘇聯一樣會解體。 在這個背景下,在1994年,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提出遷都——哈薩克斯坦將放棄原來的首都阿拉木圖,遷都阿莫克拉(今阿斯塔納)。

理由有如下幾個:


首先,原來的首都阿拉木圖北邊是沙漠,其它三面環山,地形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它有限的土地面積,適應不了城市發展大量建設用地的需求,又讓因為城市長期帶來的環境破壞,空氣汙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得不到有效解決。

其次,阿拉木圖剛好處在一個地震帶之上。歷史上阿拉木圖地震頻頻發生,並且在百年前發生過一次八級以上的毀滅性地震,這個重要因素使阿拉木圖顯然更不適合再繼續作為首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出於對國內穩定的考慮。蘇聯時期,為了控制加盟共和國,繼續執行沙俄的“摻水政策”,蘇聯政府向這些地區繼續大量移民,哈薩克斯坦也不例外。俄羅斯人在北部靠近俄羅斯的幾個州,人口竟然超過哈薩克斯坦人。這些俄羅斯人本來就傾向俄羅斯,複雜的形勢讓他們更不安分。

原來的首都阿拉木圖距離這裡有一千多公里的距離。遷都能夠擴大中央對這幾個州的影響,更好穩定人心。如果不未雨綢繆,恐怕禍起蕭牆,哈薩克斯坦有一天真的會解體。


而新都城的阿克莫拉,地處國內中心稍微偏北的位置,距俄羅斯人為主的幾個州比原來首都近了一半的路程。雖然當時它有點荒涼,但城中間就有河流穿過,水源富足,又是全國交通樞紐,完全是天生的政治中心。

可是當時好多議員反對遷都,理由是政府手頭拮据,家裡沒錢。遷都勢必要花很多錢,這讓本來就陷入困境的哈薩克斯坦經濟雪上加霜。進而有可能惡化全國形勢,影響到執政黨的地位和納巴爾扎耶夫的個人威望。政治風險太大,就像一場豪賭,弄不好滿盤皆輸。


就連總統的左膀右臂,納扎爾巴耶夫的辦公廳主任也公開表態反對遷都。 但納扎爾巴耶夫力排眾議,決定遷都,1997年完成遷都。

後來,為了突出它阿克莫拉首都的地位,將其改名為阿斯塔納,阿斯塔納在哈薩克斯坦語中的意思就是一國之都,跟北平改為北京的那樣。

歷史證明,當時遷都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當時僅有十幾萬人口的阿斯塔納,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超百萬人口的大都市。而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迅速,躋身全球經濟五十強的隊伍中。

更重要的是,通過遷都,哈薩克斯坦中央加強了對北方各州的控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功德無量,


小約翰


遷都是一個國家的大事,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會做出如此決定,不光是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阿斯塔納,巴基斯坦和巴西等國也曾有過遷都之舉。

1960年,巴西決定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1967年,巴基斯坦將首都從臨時首都拉瓦爾品第遷至伊斯蘭堡。



1997年,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阿斯塔納,2019年3月,阿斯塔納正式更名為努爾蘇丹,以此紀念哈薩克斯坦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

那麼,促使哈薩克斯坦遷都的原因是什麼呢?

與巴基斯坦和巴西的情況不盡相同,哈薩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圖也曾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大量的外來人口不斷湧入,大大增加了城市的運行壓力。

截止2017年,阿拉木圖人口達到180萬人,人口的大量聚集無疑增加了管理難度,犯罪,交通擁堵等問題不斷增加。



遷都之舉,也成了緩解阿拉木圖城市壓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同時,還有政治軍事方面的考量。

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為歷史原因,雖然哈薩克族是作為主體民族存在,但在靠近俄羅斯的北部地區,居民多以俄羅斯族為主。

哈薩克斯坦貌似看到了後來的烏克蘭,為了避免與烏克蘭做難兄難弟,哈薩克斯坦提前佈局,未雨綢繆,將首都遷至阿斯塔納,以減少當地俄羅斯族的離心力。

以維護國家各民族的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


Mr種茶家


上世紀90年代哈薩克斯坦正式將首都從“蘋果之城”阿拉木圖遷移到了北方小城阿斯塔納,引起轟動。遷都茲事體大,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當年哈薩克斯坦之所以執意遷都,主要有這麼兩個原因:

第一,原本的國都阿拉木圖地震頻發而且汙染嚴重,而且地緣劣勢越來越明顯,作為首都的機能嚴重弱化;

第二,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北方俄族人口為主的各個州脫離傾向越發明顯,而阿拉木圖偏安一隅,鞭長莫及;

哈薩克斯坦的舊都阿拉木圖地處天山山脈的盆地之中,曾經是中亞最大城市與重要的經濟中心,綠化率超過70%位居中亞之首。然而這裡獨特的地形導致空氣流動不暢,隨著人口劇增,阿拉木圖的環境汙染非常嚴重,甚至機場都經常被迫關閉。

另外,阿拉木圖處於山間盆地,城市病逐漸嚴重的同時阿拉木圖卻沒有能夠擴建衛星城的土地。而且最要命的是,阿拉木圖處於地震帶上,經常發生大地震。

哈薩克斯坦是世界最大內陸國,面積超過270萬平方公里,但人口不到2000萬,獨立之初更是隻有1000萬出頭。地處東南一隅靠近邊界的阿拉木圖,對於廣袤的疆域來說實在太偏,控制力非常不足。


最初,哈薩克斯坦人口中,哈薩克族佔39%,而俄族佔據37%,尤其北方靠近俄羅斯的各個州,哈薩克人根本不佔優勢,如此一來相當危險。所以,哈薩克斯坦遷都也有一定的“天子守國門”的意思。

雖然阿斯塔納冬天最低溫度甚至有零下四十度,而且當年與人口百萬的阿拉木圖相比,阿斯塔納只有幾萬人。不過阿斯塔納土地廣闊,水源豐富,而且視野開闊地形平坦,也有很多優勢。經過二十年建設,阿斯塔納已經成為中亞新的最大都會,上百萬人口中78%為哈薩克人。

哈薩克斯坦遷都後,對於北方光大地區的管理、開發等也隨之強化。相對於阿拉木圖,北方的阿斯塔納對於全境的地理優勢逐漸凸顯,無論東南、西南都比較均等,而且阿斯塔納從沒地震記載,非常安全。這對於哈薩克斯坦的安全來說,當年的遷都是非常正確的。


澹奕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土面積2724900平方公里,是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的世界第九領土大國。截至2018年哈薩克斯坦人口約為18204499,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63位。哈薩克斯坦GDP總量約1594.07億美元,排名世界第56位;人均GDP約為8838美元,位居世界第73位。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是哈薩克族,佔其全國總人口的65.5%左右。哈薩克族的族源比較複雜:當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在今天哈薩克人聚居的土地上生活著的是烏孫、康居、阿蘭等民族。由於地處亞歐大陸中部的特殊地緣區位使這塊土地成為蒙古草原上先後崛起的月氏、匈奴、柔然、突厥、鐵勒、契丹等族西遷的必經之地,一撥又一撥的民族來到這片土地並在這裡逐漸融合。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之孫、朮赤的嫡次子拔都奉大汗窩闊臺之命率大將速不臺及宗王拜答兒、合丹、貴由、蒙哥等西征。1243年拔都在伏爾加河畔的薩萊城建立起疆域東起額爾齊斯河流域,南至裡海,西到斡羅思,北迄伏爾加河上游的金帳汗國。拔都的兄弟拔都的斡兒答受封創建了附屬於金帳汗國的白帳汗國。拔都的另一個兄弟昔班的後代阿布海爾在白帳汗國東部建立了烏茲別克汗國,白帳汗國的八刺汗死後阿布海爾奪取了白帳汗國的汗位,八剌汗的兩個兒子賈尼別克汗和克烈汗不滿汗位被阿布海爾奪走,於是率領自己的部眾脫離烏茲別克汗國,來到今天的哈薩克創建了哈薩克汗國。1847年哈薩克汗國被沙皇俄國吞併。

如今哈薩克斯坦的領土就歷史繼承而言就源自於哈薩克汗國:哈薩克汗國極盛時期分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又稱大帳、中帳、小帳:中帳在哈薩克中部高地,小帳在烏拉爾河至裡海,大帳在巴爾喀什湖以西至突厥斯坦。小帳也吸收不少諾蓋人。東至額爾齊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圖爾蓋州、鄂木斯克,西至裡海,南及錫爾河。沙俄佔領哈薩克後將中玉茲領地分為8個區,歸西西伯利亞所屬的鄂木斯克州管轄;小玉茲則被分成西、中、東3個區。1925年4月19日蘇聯中亞各加盟共和國按民族劃界,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誕生,1936年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更名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還特意將幾個原屬俄羅斯的州劃給了哈薩克。其實蘇聯這麼做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改變哈薩克的人口結構——逐漸增加哈薩克的俄族人口以減小哈薩克的離心傾向。經過蘇聯多年的經營之後哈薩克的人口比例變成了哈薩克族和俄羅斯族各佔40%,其他少數民族佔了剩下的20%,此時的哈薩克已不是由哈薩克族佔據絕對多數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陣營各國相繼發生政壇劇變:波蘭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向西方國家靠攏,東德和西德宣告統一,南斯拉夫則走向了分裂解體。1991年9月6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宣告獨立,由此開啟了蘇聯解體的歷史序幕。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佈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隨後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加盟共和國相繼加入獨聯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並簽署了他最後一道總統令:辭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將武裝部隊和“核按鈕”的控制權移交給葉利欽。當晚19點戈爾巴喬夫在攝像機前向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的講話。20分鐘後戈爾巴喬夫正式把“核按鈕”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又過了大約18分鐘左右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鐵錘圖案的蘇聯國旗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升上了旗杆。第二天在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上與會代表通過一項宣言:“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確認,隨著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建立,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和國際法的主體即將停止其存在”。

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時哈薩克斯坦的首都是位於東南部邊境的阿拉木圖。阿拉木圖面積682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人口約179.7萬人,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蘇聯時代這裡是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蘇聯解體之後這裡也曾作為獨立後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首都,然而僅僅6年之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就將首都由阿拉木圖遷往了阿斯塔納。相比有著長期建都歷史和良好的市政基礎的阿拉木圖而言:阿斯塔納是一個用十幾年時間在草原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定都之前阿斯塔納原名阿克莫拉——在哈語中的意思就是白色墳墓,由此可見當地的荒涼。那麼哈薩克斯坦為什麼要將首都從定都多年的阿拉木圖遷往荒涼的阿斯塔納呢?首先阿拉木圖距離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太近,在國防安全上不太適合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首都。其次東、南、西三面環山的阿拉木圖北部是大片的沙漠和伊犁河谷地,城市擴展的餘地天然受限,在哈薩克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幾十年間阿拉木圖一直是哈薩克的首都,這使阿拉木圖承載了大量人口和經濟資源,地狹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阿拉木圖位於天山北麓外阿賴山山前的丘陵地帶,這一地區地殼垂直差異運動很強烈,是泥石流和地震的多發地帶。這一切都阻礙著阿拉木圖的進一步發展。更糟的是哈薩克斯坦地處中亞,歷來是世界大國博弈的場所——蘇聯獨立後西方國家開始大力向中亞滲透擴張,而俄羅斯依然在中亞保留有極強的地緣影響力。外部大國的博弈往往與哈薩克斯坦國內的民族關係糾結在一起——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儘管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然而在獨立之初哈薩克族只佔哈薩克斯坦總人口的39.7%,而第二大民族俄羅斯族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高達37.8%,這幾乎就不相上下了。歷史上沙俄和蘇聯統治哈薩克時遷徙了大量俄羅斯族人進入哈薩克,哈薩克斯坦獨立後直接毗鄰俄羅斯的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斯坦州和克斯塔奈州三個北部邊境的州都是俄羅斯族聚居區,對哈薩克斯坦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偏弱。而當時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圖與這三個州幾乎相隔整個哈國的南北距離,這就使哈薩克斯坦中央政府在北部三州的治理問題上感覺鞭長莫及。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決定以鐵腕手段推動遷都提案的通過。當時一共有四個備選城市:烏勒套市、卡拉幹達市、阿克託別市和阿克莫拉市。阿克託別市地處西陲,在對北方邊境的輻射力度上其實比阿拉木圖好不到哪兒去,所以遷都於此的意義並不大;烏勒套市則缺乏水源和基礎設施;卡拉幹達市存在土地下陷問題。在經過一番排除之後哈薩克斯坦將新首都的目標鎖定在阿克莫拉市。1997年12月10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鄭重宣佈:阿克莫拉市正式成為哈薩克斯坦“永久性首都”,次年阿克莫拉正式改名阿斯塔納。事實上“阿斯塔納”一詞在哈語中的意思就是首都,有趣的是哈薩克斯坦的貨幣“堅戈”在哈語中是錢的意思,於是當時的哈薩克斯坦流傳這樣一個段子:我們哈薩克人的國家就叫哈薩克人住的地方,我們用的貨幣就叫錢,我們的首都就叫“首都”。

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對新首都阿斯塔納的設想是將其打造成為“萬國之都”,基於這一理念阿斯塔納市政府在建都之初免費撥出大片土地給世界各國的設計師,與此同時哈薩克方面給這些設計師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務必在阿斯塔納設計出最能代表他們各自國家特色的建築。事實上整個阿斯塔納的整體市政佈局是由日本設計師黑川紀章設計制定的:伊希拇河將整座城市分成兩塊——河的左岸是新建的行政區,主要分佈著政府機關單位、廣場、機場以及專賣進口高檔商品的現代化商場;右岸則基本保留了原來的老城,主要分佈著大學、圖書館、博物館、各類批發市場以及住宅區。遷都後當地的人口由原來的30萬迅速增加到60萬,大大增強了哈薩克斯坦對北部地區的控制力度。如今的阿斯塔納被譽為是“歐亞大陸上的曼哈頓”、“新巴西利亞”:矗立城主的哈薩克斯坦總統府被稱為“小白宮”——這座建築的風格模仿美國白宮而建,區別是有著藍色的圓頂。曾設計建造過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香港匯豐總部大樓,德國議會穹隆等世界知名建築的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在距離哈薩克斯坦總統府不遠處設計建造有金字塔和“沙特爾可汗”購物娛樂中心。1999年阿斯塔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城市”。2010年1月歐安組織峰會首次在獨聯體國家舉行就選擇了阿斯塔納。如今建都只有十幾年的阿斯塔納以取代塔什干、撒馬爾罕等中亞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中亞地區的外交和政治中心。2017年6月10日至9月10日阿斯塔納成功舉行了世博會。阿斯塔納的發展並沒使阿拉木圖徹底邊緣化,迄今為止阿拉木圖仍是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事實上當初遷都之時納扎爾巴耶夫就明確指出:遷都之後阿拉木圖作為哈薩克斯坦國家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它仍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接待大部分來訪的外國領導人。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勢必將加強中國和中西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而哈薩克斯坦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區位和較大的國家規模體量註定將扮演中亞地區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中、哈兩國的經貿交流過程中哈薩克斯坦的前首都阿拉木圖和現首都阿斯塔納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由中國經哈薩克斯坦通往中西亞國家的鐵路分為南北兩線,而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恰恰正是南北兩線的關鍵站點。2019年3月20日哈薩克斯坦議會為紀念哈薩克斯坦的前總統暨阿斯塔納的創建者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扎爾巴耶夫而將阿斯塔納改名為努爾蘇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