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回眸《藝術人生》

藝術人生

回眸《藝術人生》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朱軍(資料圖)


《藝術人生》於2000年12月12日開播,當時的中國電視正出現一股娛樂、遊戲的綜藝化潮流。從上世90年代始,平民化的綜藝節目取代了儀式化的文藝晚會,許多本土化的海外娛樂節目大受歡迎。創辦初期的《藝術人生》從形態上看像是一個有著親和力的中型歌友會,雖然是“明星類訪談節目”的模式,但與純粹的娛樂、遊戲節目不同,節目一開始就強調了觀眾的情感參與,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屬於觀眾向嘉賓傾訴或提問。

2002年,《藝術人生》的宣傳詞由2001年的“講述明星的心路歷程”改為“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這一宣傳口號的變化,體現出創作人員製作節目思路的變化,也就是明確了“人生”比“明星”更加重要。此時,欄目創辦時就提出的“真善美”取向,更明確成為節目內容取捨的標準。

這一年欄目還提出“正直品質,極端製作”的製作標準,具體來講就是在節目中融合先進的文化理念與前衛的製作手段。此時策劃環節在節目製作中得到強調,使欄目形態環節化,也形成了一些常規性手段使用,這樣《藝術人生》成為了電視綜藝類節目整合各種節目理念的代表性名牌欄目。

回眸《藝術人生》

春天的風夏天的花四季的少女

進入2003年,已經初步擁有品牌的《藝術人生》進入品牌提升期。從節目內容上來看,《藝術人生》提出新的口號――“記錄時代人物”。這期間的《藝術人生》在節目中採用了多種新的製作手段,總結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規律,增加了“新聞熱點”、“集體記憶”和“主題策劃”的選題概念,對“溫暖”系列等特別節目的重視也強化了欄目品牌。到2004年,欄目已進入品牌成熟期。

對於央視名牌欄目而言,確定欄目定位既是根據市場和觀眾要求不斷調整自身的過程,同時也要符合黨和國家對宣傳的要求,這也是一個符合國家大臺身份的欄目使命感的體現。從2005年7月起,《藝術人生》的欄目定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大眾性更側重於導向性。欄目成為“國家在文藝節目中的一個窗口”。在選題上更側重於“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是“為藝術家搖旗吶喊的一個陣地”。一方面,欄目要做國家在文藝節目中的導向窗口;一方面,欄目仍以強調深化內容,力圖實現“透過藝術看人生”,即深刻地記錄人的命運變化。

2005年之後,欄目選題範圍進一步被要求以老藝術家為主,並強調演藝行業之外的各個領域,這個變化引起了同行和專家的極大關注。欄目在這期間經歷了選題和製作方式等的一系列調整,在收視率和主觀評價各個方面經過了起伏,終於在2006年完成了這一轉變,欄目各項評價趨於穩定。2006年之後製作的一些節目如《理想2006》、《讓世界充滿愛》、文聯特別節目《百花爭豔》等一系列節目以其創新的形態收到良好的效果。

2007年3月以來,欄目定位為“建立中國文化精神的博物館”,並致力於打造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特別節目。文化精神的代表者有老藝術家們,他們不僅是“民族和時代的見證人”、“中國文化的薪火相傳者”,更將個人融入到曾感動一代人的“經典”形象當中。無論時代發生了怎樣的鉅變,曾經多種形式的革命經典仍作為一種記憶潛伏於許多人的心中,而曾經演繹這些經典作品的老藝術家們,更將自己的人格與那些“英雄”形象融合起來。

回眸《藝術人生》

安徽蕪湖:春日暖陽拍花忙 花不醉人人自醉

節目形式與包裝

《藝術人生》總體上給人的感覺是很和諧,很融洽的。給觀眾一種很溫柔的享受。在舞臺佈局上,背景總是掛上被採訪者巨幅的照片,以經典的老照片為主,這就營造了一種懷舊的氣氛。給人的感覺很溫馨,很舒服。時常會讓人從現實世界的喧囂中逃離出來,回到那個曾經久遠的年代,讓現代人那種漂泊無依的心理找到一種心靈的慰藉。主持人和被採訪者後方大屏幕在談話間時不時的穿插著被採訪者曾經的一些零散片花,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勾起被採訪者曾經的那段美好回憶,從而能夠使被採訪者更加投入其中,能夠臺下觀眾產生某種共鳴,最終使採訪更加順利。在燈光的應用上也是很到位的,紫色的應用,淡藍色的調和,使整個舞臺更加的和諧,看起來更加的舒服。

當然,《藝術人生》最主要的一個特點還是煽情,每當高潮迭起的時候,總是伴著一些很符合場景的音樂來烘托氣氛,這個時候,主持人會乘勝追擊,抓住這個特點,使被採訪者的情感得到很好的流露,並且使臺下的觀眾也產生一種共鳴的心裡,然而這種情感的流露也恰倒好處,並不過分。

在選題上,大多是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明星,這就拉近了百姓和明星之間的距離,讓受眾看到了明星不一樣的生活化的一面。在提問上,主持人並不是單刀直入,而是先以某種話題來引起提問,這樣的方式也很自然,當然我個人覺得朱軍主持了這麼久的藝術人生,提問方式上也有些套路,沒什麼改變與創新。提的問題也是觀眾比較關心的問題,當然也有些比較尖銳的問題。總的來說,《藝術人生》在整個談話環節中,比較注重主持人,採訪者,觀眾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談話節目,之所以被觀眾所接受也有其獨到的一面。

回眸《藝術人生》

節目主持風格

談話節目的風格與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持人的水平與魅力。《藝術人生》的成功離不開朱軍紮實的主持功底和儒雅,平實,真誠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風格。

在與嘉賓交談時,朱軍真誠,平實的主持風格容易營造出平等民主的交流平臺。真誠是交流順暢的秘訣。每一次談話他都在用自己的心情,人生經驗,特有的感悟來介入節目。嘉賓在這種真誠的氛圍中,感覺到這個欄目不以發掘明星的隱私為樂趣,而是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和他們聊人生,聊感悟,意識到這是一個沐浴在人文關懷之中的心靈港灣,從而消除原來的緊張和拘謹,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

比如在做《秦怡專輯》那期節目時,按照欄目組的策劃方案是節目最後給嘉賓過八十歲的生日,先把蠟燭點起來,然後把蛋糕分給大家,吃完就結束。當節目到這裡時,朱軍總覺得心中有一種情感沒有表達出來,於是他沒有受預定方案的約束,而是根據現場氣氛非常真情地對秦怡說:“秦媽媽,我能代表所有愛你的觀眾擁抱你嗎?”得到秦怡的同意後,朱軍和秦怡有了長達半分鐘的感人擁抱。這個擁抱既表達了晚輩對長輩的敬愛之情,撫慰了一個傷痕累累的老人的心;又把節目推向了最高潮,帶給了觀眾更多的心靈迴響。

回眸《藝術人生》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沒見過你的人不會明瞭 Photo by 蘑菇 ​​​

朱軍在主持《藝術人生》時擅長使用特別的道具來引領談話內容,用意外的禮物來製造懸念,營造談話氛圍。其中一期做影視明星李亞鵬訪談時,說到有一次,李的父親去北京看他,幾天後準備回家。李買了張返程機票,但由於拍戲太忙,竟沒顧上給父親送去,結果父親乘火車回了烏魯木齊。沒想到一個星期後,其父突發急病去世。當朱軍拿出那張機票時,李亞鵬淚水洶湧而出,抽泣著追述父子之情,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在《劉歡特輯》中,朱軍開場就拿出“玉泉山”牌啤酒,與劉歡對飲。這瓶酒不僅鬆弛了氣氛,而且由這個80年代的“玉泉山”品牌,迅速切入劉歡的大學時代—他音樂生涯的起點。

另外,在“陶虹專輯”、“2003春節特輯”的許巍訪談中,朱軍都較好地使用了道具。在這些談話節目中,一件小道具就是談話嘉賓的一個故事,一段回憶,睹物思人,自然會流露真情實感,而觀眾的情感也會受到巨大沖擊,心靈被震撼,現場氣氛就會出現高潮。

有人對《藝術人生》節目中朱軍的煽情和嘉賓的“淚水”提出質疑,對朱軍的窺視和探密提出質疑,比如做王剛那期節目,插播他在美國讀書的女兒的電話錄音;給陳凱歌突然亮出一包“延安黃土”;還有做孫海英和陳坤的節目,提到死去親人的細節。我想,到這個時候,嘉賓的“哭”是否帶有應承和配合的性質。再者說,當眾掉眼淚並非人人都喜歡。流淚是一種情感的失控,是一種很私密的行為。朱軍有一些問題問得意圖很明顯,讓人懷疑他是故意往某個煽情點上靠。

回眸《藝術人生》

CCTV2005“天涯共此時”中秋晚會

哭與不哭只是一種形式,或者說是一個符號。人到動情之處,哭也罷,笑也罷,是真的就行,這應該是《藝術人生》所追求的。”由此看來,一是朱軍的煽情的度把握不夠好,二是煽情成為一種帶有太強的技術手段而使節目有變味的傾向。

說到底,藝術是需要煽情的,煽情也不是誰的錯,畢竟人們需要真情的流露。能讓觀眾感動是主持人的職責,能讓觀眾感動也是一種技巧。不過,不要把煽情當成殺手鐧。煽情一定要適度,還是在嘉賓的藝術經歷方面多進行一些挖掘,把重點放在與藝術有關的事情上。

回眸《藝術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