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鄉情散文:熬豬油

鄉情散文:熬豬油

以前,在農村鍋臺裡面旮旯的地方,都放有一個小罈子,密封得嚴嚴實實。大家管它叫葷油罈子,因為裡面裝的是葷油。平時,一般不會開壇用,只有來親戚,或者是某個人過生日,才舀出來一點點,放進菜裡藉藉葷腥味。

豬油,老百姓都稱它為葷油,是對比植物油而命的名。它由用豬板油或者肥肉熬成的油。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已經很少有人吃豬油了。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葷油可是奇缺品,只有到了逢年過節才能夠吃到解解饞。

過去的年月,東北農村殺豬都是進臘月才開始。“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說的就是農村殺豬的時間。臘月裡殺豬,老百姓自有道理。因為,進入臘月正是“三九、四九,打罵不走”極寒天氣,氣溫低,豬消耗熱量大,不長膘,白喂糧食,得不償失。再有,農村年末分紅後,男青年結婚,女青年出嫁都集中這個時間段,殺了豬,辦喜事不需要再買肉,離過年時間也近,一舉兩得,划算。

鄉情散文:熬豬油

熬豬油是在殺豬以後進行。過去,殺年豬是每一個人家的大事。當豬開膛破肚的時候圍觀的人最多,大家瞪圓眼睛望著殺豬匠的刀開膛,當大家看到豬肉膘子特別厚的時候,異口同聲嘖嘖地稱讚,主人家更是喜上眉梢,還沒有等殺豬匠拽下肋巴扇上的板油,女主人早端盆子等著呢。豬肉膘子厚,可以熬很多葷油,解決平常吃不到葷腥的問題。

農村熬葷油都用大鐵鍋,將鍋裡放上少量的水,將板油用溫水清洗乾淨後,切成小方塊,放在水裡。開始用溫火煮,隨著鍋裡的溫度提高,鍋裡的水漸漸地減少,板油開始冒油。這個時候,用勺子一下下地擠板油上的油,葷油就流出來。待鍋裡的油渣全部飄起來呈焦黃色時,板油也基本熬幹了。用笊籬把油渣撈出,待涼後裝進罈子裡,就成為了白色的豬油。

熬豬油剩下的油渣,東北人叫油滋了,涼了以後,嚼著嘎嘎地嘣脆,香極了。在油滋了還沒有涼透的時候拌上點鹽,拌小米飯裡面吃,特別好吃。用它包酸菜餡餃子,是東北最出名的美食。

葷油放進罈子裡,油冷凝下來直接蓋上蓋子封存好,等用的時候直接用勺子摳出即可使用。

葷油做什麼菜都好吃,特別是夏天葷油燉豆角最可口。吃黃米飯,拌上一點葷油,味道不一樣的,肯定能夠多吃半碗。

除此之外葷油還有其他作用:蒸饅頭的發麵裡揉進一小塊豬油,蒸出來的饅頭膨鬆、潔白、香甜可口;煮陳米時,加點豬油和少許鹽,煮出來的飯鬆軟、可口;鐵鍋洗淨擦乾,再塗點動物油抹勻,可防止生鏽;不穿的皮鞋,擦上點動物油,置陰涼乾燥處存放,可使皮鞋光潔柔軟;北方寒冷的冬天,氣溫零下15度以下,一般的面油基本上沒有用處 ,將豬油融化塗在臉上,冷風吹硬了之後有極好的隔溫效果,而且也不會有戴面具的感覺。

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飲食結構也隨之變化,現在人們很少吃葷油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綠色和健康的植物油。葷油不常見,葷油的副產品油滋了也很少了。

物以稀為貴,油滋了出現在很多大飯店的菜單上,成為了飯店的特色。

有的時候,真的還想再嚐嚐那葷油燉豆角和油滋了酸菜餃子的味道。

鄉情散文:熬豬油

鄉情散文:熬豬油

鄉情散文:熬豬油

鄉情散文:熬豬油

鄉情散文:熬豬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