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這兩個村之間很有淵源,一個在即墨東邊,一個在海陽北部

在與外地的同姓人寒暄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對於張王李劉這樣的大姓來說,這句話多半是用來客套,但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姓氏來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並非完全沒有根據,比如說膠東地區的華姓。

在膠東地區,即墨和海陽是華姓分佈較多的縣市區,在即墨,華姓主要分佈在東部的丁字灣畔,代表村莊如山陰村和華家周疃村;在海陽,華姓主要聚居於北部山區,代表村莊為徐家店鎮的華家莊村。如果這兩個地方的華姓人相遇,說起“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那就完全不是客套了,因為他們在五百年前的確就是一家。

這兩個村之間很有淵源,一個在即墨東邊,一個在海陽北部

嚴格來講,海陽華家莊與即墨華家周疃,在四百年前還是一家。根據村志和族譜記載,大約在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一支華姓人才從即墨華家周疃村遷出,在海陽建立了華家莊村。

這兩個村之間很有淵源,一個在即墨東邊,一個在海陽北部

華家周疃村距離華家莊村大概有90公里的路程,因為途中要穿越山區,即便藉助汽車出行,也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恐怕要走兩天才行。

這兩個村之間很有淵源,一個在即墨東邊,一個在海陽北部

在這種情況下,華姓人為何從丁字灣畔遷徙到半島腹地的山區呢?關於當初遷徙的細節,族譜並無詳細的記載。從華家周疃村志的記載來看,明清兩代,華家周疃華氏有23人為官出仕或受封贈,屬於當地的大族。在古代,大族通常會廣置田產,海陽當時屬萊陽,與即墨為鄰縣,推測可能是華姓在當地有田莊而派族人去管理,因此落戶。

這兩個村之間很有淵源,一個在即墨東邊,一個在海陽北部

雖然交通不便,但從族譜記載來看,海陽華姓分支一直與即墨華家周疃之間音訊相同,多次族譜修撰,均參與其中。

根據族譜的記載,海陽華姓源自即墨,即墨華姓則是從江蘇無錫遷來。(族譜原文為:“餘原籍江南常州無錫縣也,不知何年來茲墨邑。”)華姓遷到即墨之後,起初並未定居華家周疃,而是遷徙頻繁,相傳輾轉西城匯、皋虞等地,到第四世時,才確定定居在華家周疃。

此後從華家周疃村遷出的分支眾多,海陽華家莊村就是其中之一。在華氏族譜中,有這樣一句類似於家訓的話:“是周疃,即本源之地,我後人所當世世勿忘此土也。”數百年來,海陽華家莊村的華姓人,也的確沒有忘記這句話。此前探訪華家莊村時,村裡很多老人都知道,祖上是從即墨周疃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