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殺死高利貸販子的那把刀

殺死高利貸販子的那把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明)楊慎

陳志武教授在《民間借貸中的暴力衝突:清代債務命案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清代5千件高利貸命案得出結論:在高利貸引發的命案中,貸方死亡的比例遠高於借方;放貸利率越高,放貸方死亡率越高。在對諸如“714高炮”等高利貸從業者喊打喊殺的當下,大文跟大家一起探討下什麼樣的刀可以殺死高利貸販子。

跟陳志武教授描述的大清不同,在現代互聯網和信息通訊技術武裝下,“714高炮”不用再靠線下催收了,也就基本不存在放貸人的生命危險,我們更多的是借款人不勝其擾、苦不堪言,甚至太平盛世下也出現了幾例人間悲劇。因此,感謝公安機關的打黑除惡以及監管的密集發文,感謝央視315的曝光,尤其為老家安徽公安在315點名安徽紫蘭科技第一時間行動點贊。

然而有需求就有供給,各種馬甲平臺無論是公安還是監管不可能完全消滅,央視也不可能天天點名高利貸線上平臺,在加大對於高利貸販子的懲戒力度的同時,關鍵還在於財商(FQ)教育,讓借款人做好自己的財務規劃,從財務上約束好自己,抵制各類不合理、衝動消費和諸如賭博等不良嗜好。

在我這幾天接到的幾個受害者電話中,有為了買新上架的蘋果手機而借超利貸平臺錢的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也有賭博敗了家還忍不住繼續賭下去欠了錢的,這些人本身不該向平臺借錢。平衡借款人成本可負擔和放貸機構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要滿足的是借款按能容忍恰當有效的金融需求,主要是小微企業的經營性資金需求以消費者理性消費、在合理規劃財務計劃下的週轉性資金需求。

當然今天,我也遇到一個是因為生病不得不借錢的,對於真正需要短期救助的借款人我們是該予以社會救濟勵。真正的救助性資金需求要靠社會公益,我在多個場合感慨國外見得了光的小貸大多是公益小貸,而國內大搖大擺的小貸基本是追求盈利的,我們這些年的小貸發展是存在扭曲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反思和檢討。

有記者給我轉來了陳志武在《金融的邏輯》一書中指出的“真正降低高利貸的辦法不是打倒高利貸的放貸者,而是通過電視和媒體渠道表彰這些人對於社會的貢獻,表彰他們願意把自己辛苦的勞動所得拿出來滿足別人的資金需求。這可以鼓勵更多人加入到放貸者的行列,增加借貸市場上的資金供給,使利率更低”,問我如何評價這種主張?

我跟他說,印度2010年的小貸危機就是因為過多追逐商業利益的機構(持牌的和不持牌的)以及資本湧入小貸行業,導致小貸行業的過度供給,為了追逐規模和利潤,這些機構誘發了大量借款人不合理借貸,借完還不了,放貸機構只好開展各種形式的暴力催收,逼死了幾千個借款人,多個地方政府介入號召借款人不要向小貸公司還款,從而導致印度小貸泡沫破滅。中國的問題不在於缺乏放貸款的人,而在於有底線、有操守、能夠被政府和監管管住的向弱勢群體放貸款的機構和人。

在我在《面對“714高炮”,我們當何以作為?》一文中介紹的,1928年初期,面對紐約州針對個人客群的高利貸橫行,該州司法部長提出一種請求:要求有更多的銀行機構貸款人進入個人貸款業務領域,與高利貸者做鬥爭。我在這裡也鼓勵持牌金融機構多進入個人貸市場,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驗是這樣,持牌機構進入個人貸市場儘管無法徹底消滅高利貸,但壓縮了高利貸從業者的空間。

我喜歡埃德蒙·伯克的那句“好人無所作為,才是罪惡凌駕一切的唯一條件

”。持牌機構中固然也有壞分子,但針對持牌機構的違規,監管可以以經濟手段進行懲戒,相對好管。借款人如果被持牌機構侵權了,也知道找誰舉報,舉報誰。例如網上報道馬上消費金融先前的放貸利率超過36%的法律紅線,在大量借款人持之以恆的投訴下,在監管的過問下,馬上消費金融現在基本能夠做到合規了。而當下面對一大堆馬甲公司,無所適從。

日本人整治高利貸的思路值得借鑑。在9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和中國現在有些類似,衍生出了不少做個人貸的公司,如最早的武富士,以及後起之秀Aiful,Promise,Acom,並都在短短几年時間實現了上市,武富士的創始人武井保雄一度成為日本首富。如同國內當下一樣,過高利率、多重借貸以及暴力催收問題突出,借款人自殺的極端事件也時有發生。一系列問題曝光後,引起了監管的重視。2006年日本最高法院規定,放貸機構的年利率不得超過20%,之前多出的利息部分,要全部退還給借貸者。這一政策出臺,也挽救了一部分家庭和個人。而高利貸巨頭們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2010年9月武富士申請破產保護,按照當時的報道描述,武富士需要退還的貸款利息超過240億美元,涉及近200萬借款人。

儘管部分業內人士對於國內24%、36%的監管紅線頗有微詞,但不得不說,我們國家對於放貸機構還是相對比較寬容的。目前針對借貸糾紛,法律基本支持對於利率超限的借貸合同放貸人年化24%部分的合理利息訴求的,年化36%以內的則可以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只是確定不支持36%以上的部分。試想,如果高利貸亂象愈演愈烈,不排除政府方面會出臺一些衝擊性比較強的政策,如支持借款人要求放貸機構償還歷史收取的超過年化24%以上部分的利息,要求高利貸機構實際控制人承擔無限連帶賠償責任,要求對於諸如融360這樣的貸款超市必須返還獲客收費,償付借款人。這樣可能整個高利貸市場將鬼哭狼嚎,一片屍體。

基於上述的危言聳聽,我奉勸“714高炮”抓緊轉型。應用於金融市場的技術應該是用來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而不是用來毀滅有些可憐、更多可嘆或是帶點可恨之處的人及其家庭的。有數字普惠金融的陽光大道不走,你們非要走這樣的羊腸小道,若是摔進陰溝,賠了夫人又折兵,又怨得了誰呢?

第一網貸專欄作者

陳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副秘書長,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