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導言】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李白的【鞠歌行】引經據典,大氣磅礴,其中的這兩句詩,說的是齊國荒廢舊都“營丘”而遷新都“臨菑”的這段歷史。公元前1045年,太公望輔佐武王滅商興周,封國於齊,建都於 “營丘”。前862年齊胡公姜靜為避“菑水”東岸的紀國侵擾,從營丘遷都薄姑(勃姑,布穀鳥叫聲,渤海之名由來,夏商東夷古地,殷商封薄姑國,今博興縣寨卞村),此舉使齊人震動,怨言四起。公元前859年,齊哀公姜不臣的同母之弟姜山帶領齊人奔襲薄姑,殺齊胡公,自立為齊君,遷都“臨菑”,是為齊獻公。至此,齊都營丘徹底荒廢。

齊都營丘到底在哪裡,幾千年來眾說紛紜。有人說營丘其實就是臨淄,有的說是昌樂的營丘(西周初期屬紀國,不可能在紀國建齊國國都),還有人說是高青縣陳莊(相距甚遠),這些地方疑點諸多,有待商榷。淄博職業學院的田國明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營丘的研究,他通過查閱原版的古典文獻:清代版【漢書·地理志】、清代郝懿行版【爾雅·義疏】,等等,確定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2019年作者不經意的一個發現,更進一步夯實了關於齊都營丘真正所在地的千年之謎。

請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用字:“營丘”而非“營丘”,“臨菑”而非“臨淄”,“菑水”並非“淄水”,“菑 水”即“甾水”。歷史的變遷造成文字簡化混用,但如果研究原版古籍上的這些歷史名稱,將有助於釐清營丘的真正所在。

營丘:本意是在土丘上搭建房屋。營,古人用纏繞聯結草木的原始方法搭建房屋。說明此處有高出平地的平頂土丘,古人建城,臨水而居,為避水患,選高地而建。只要在河邊高地所建之城,都可以叫營丘,就像昌樂的營丘,但齊都營丘有且只有一個。

菑水:菑同甾,與“災”同源,災難之意,表示洪水淹沒田園。菑水是一條天然形成的河流,即現在的淄河。菑水雖然不長,但是落差很大,逢夏季暴雨,洪水攜帶石塊砂礫從博山衝下,危害淄河中游平原。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淄河河床仍有大小石塊

淄水:此“淄水”非彼“菑水”,淄水是一條連通菑水與濟水的人工運糧河,又稱齊渠。齊國早期,為把外地的糧食運往營丘,人工挖掘淄水河道,引菑水之水向西流湯,溝通澠水溡水,並連通營丘護城河,一路平直向西北而去,與濟水相連,通過濟水與西方各國魚鹽換錢糧。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菑水、淄水和古濟水的關係

作者原文

2019年7月份,作者在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田家莊姬王冢偶撿一陶片(參見下圖),陰刻銘文,經仔細辨認前三個字為“齊(太)公二”,第四字處已斷無法辨認。經考證,姬王冢即為營丘。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一、古蹟為證

姬王冢,名稱的真實來源無據可考,民間傳說這個大土丘為西周“姬熒”之墓。但查遍史書,均無“姬熒”之名,姬姓是周代王姓,齊國已經封給姜尚,斷無可能此地還有姬姓之王,也沒有在此修建陵墓的記載,因此可斷定“姬熒”為歷史上代代相傳的口誤之稱。

田家莊屬敬仲鎮管轄,敬仲是齊國大夫高傒的諡號,曾擁立並輔佐齊桓公稱霸,高傒號白兔,死後葬於白兔丘。“丘”除了本意“土之高地”外,古人亦稱土堆之墓為“丘”,民間不知真相,口口相傳為“姬熒之墓丘”,姬王冢因此而得名。而 “熒”與“營”讀音相同,因此,“營丘”亦可稱“熒丘”,“熒丘”即“營丘”。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姬王冢位於臨淄區敬仲鎮西姬王村北,處於臨淄與廣饒交界以南,此處有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400米的不規則平頂高地遺址(以下簡稱“姬王冢高地”),高地下方現在被季節性小河流由南向東縈繞而過,應為當年的護城河遺址。“姬王高地”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侵蝕,尚高約六米,面積約240畝,大小符合商周時期的建都需求。

西姬村與田家莊是一個行政村,兩村相連,田家莊位於西姬村西北角。田家莊居民姓田,姬王村在明朝洪武年間山西和冀州移民到來之前,全村姓姜,其原住民是姬王冢的守護者。姬王冢在河流西岸。與原來綠水縈繞、風景秀麗迥異,現河床乾涸,大小壇罐陶片散落滿地,偶有白骨鑲嵌於糧田地邊,陰森恐怖,人跡罕至。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遠望姬王冢

姬王高地南寬北窄(上世紀80年代以前,河流故道長期被當作採沙場,損毀嚴重),大致呈梨型。高地內有幾處明顯的隆起將農田分割,疑似城牆或建築遺址。現姬王冢位於姬王高地東北側,高地遺址崖頭仍舊裸露整具人骨。歷經兩千多年,西姬王附近村莊在上世紀80年代尚有大量使用附近田野發掘出的古磚建造的民宅、生產隊糧倉或豬圈,現在村中也有少量殘留。此地舊時有過宏大的建築群。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姬王冢西北,有一條古老的河流故道,上世紀80年代被廣饒縣張郭村造田填埋。下圖為上世紀中葉美國拍攝的冬季衛星地圖。由雪景衛星地圖看出,此河道筆直向西偏北而去;高地西北處有采沙場,由採沙場南北跨度看出,原來河道極寬。根據附近居民“運糧河”描述,該河流為人工大運河。與臨菑故城西流的南運糧河一樣,姬王冢處北運糧河流向溡水最終通向濟水,說明歷史上此處為齊國重要城池。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二、文物為證

姬王冢處已經發現有爽鳩氏、薄姑氏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

1、 “雙孔石鐮”、“方孔石鏟”

嶽石文化時期(約4000-3500年前)“雙孔石鐮”、“方孔石鏟”(西姬村許忠信80年代捐獻),現展示於齊文化博物院,佐證在姜太公到來時之前的營丘文明。結合臨淄區與廣饒縣古遺址出土文物考證,姬王冢恰處上古爽鳩氏至殷末薄姑氏居住的核心地帶。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2、 “齊(太)公二?”陶片

如果第一個字是“齊”,齊國有兩個“齊公” ,一是齊國姜太公師尚父,二是田氏齊國的第一代齊王田和;如果第一個字是“太”,即為姜太公無疑。這塊陶片所指究竟是姜太公還是田太公有待進一步論證。

3、姬王冢處河流故道過去有較完整的筒瓦,現已不見。惟留遍地的古磚與各時期殘碎陶片。

隨著未來研究力量的增強與深入,姬王冢處會有更多的文物提供佐證。

三、文獻為證

1、【爾雅·釋丘】有“水出其前經其左曰營丘”。古河流由南而東縈繞姬王高地,與【爾雅】論述相符。此處“縈繞”指“緊貼縈繞”,非隔數里之遙致古人目力不及。菑水沒有緊貼縈繞韓信嶺和桓公臺的東南兩面,不符合《爾雅》關於營丘的定義。

解開千年謎題--齊都營丘就在臨淄區田家莊的姬王冢高地

丘是“土之高也”。菑水河床非沙即石,非成丘之水。【春秋·昭公二十年】載:“昔爽鳩氏始居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後太公又因之”。現淄水河床碩大如盤的的鵝卵石,向後人講述古時的滔天大水。營丘是從少昊時爽鳩氏至殷商薄姑氏的長期居所。上古時菑水近溿既使有人工高地,按照菑水週期性洪水規律也不適宜生存。臨菑故城廢棄缺少維護後,文革時勘探發現“東牆不少地方已無遺蹟存在”,即是明證。

2、說營丘是因山而得名的是1979年版【辭海】,“營丘,古邑名,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以營丘山得名,周武王封呂尚於此”,姬王冢春秋戰國時期高大如山丘,在平原地區更顯突兀,因此姬王冢可稱營丘山,這符合【辭海】的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班志雲,‘臨淄名營丘’,此猶晉遷於新田……而仍謂之郢,蓋因臨菑城中有小丘,而系以舊名,非古營丘也。”本文找到齊城內臨菑故城外的姬王冢為營丘,解答了顧祖禹的迷惑。

按【爾雅】的論述,在臨淄出境河流菑水、康浪水、溡水、澠水的北部邊境處尋找,姬王冢是唯一符合的地方。

3、【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載,齊景公在臨菑的朝廷上問晏嬰:“先君太公以營丘之封,立城,曷為夕?”意思是姜太公定都營丘,為什麼營丘方位偏西呢?晏嬰回答說,因為周王朝在西方,為表達對中央的尊崇,所以姜太公建營丘城時特意使整個城市偏向西方。經實地考察,姬王冢以南的田間小道西側的糧田明顯高於東側,應為營丘故城遺址,建在姬王高地偏向西方,這也證實了晏子的話。

4、臺與丘性質有別。人工修築者為臺,自然生成者為丘。【說文】曰:“臺,觀四方而高者,……與室屋同意”。又說,“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現觀察姬王冢崩塌處,沉積物分層明顯,說明姬王高地為河流遇彎沉積之天地造化。臨菑故城的桓公臺為人工夯造,進一步說明姬王冢是營丘。

5、太公封齊之時,“地潟鹵,少五穀,而人民寡”。所謂“潟鹵”,就是鹽鹼地。姬王冢處臨淄廣饒交界處,西周時期,渤海海岸線偏西偏南,此地恰好符合鹽鹼地特徵。經地圖測量,現在距離海岸線距離分別為高青陳莊130km、昌樂營丘鎮100km、臨淄姬王冢90km。齊國先秦時期海岸線為現東營市南望參古窯址——劉集遺址——東北塢、南河崖遺址的弧形輪廓,姬王冢距古海岸線更近。

山東境內出現其他名為營丘的非營丘處,體現出營丘的深遠影響和山東人民對姜太公開創的齊文化的熱情擁抱,然臨淄境外諸多的所謂營丘皆違背常理。前輩張達民【營丘考】文中論述,“齊國西周疆域侷促於臨淄博興一帶”。其他非臨淄縣營丘遺址不在西周齊初疆域,明顯有誤。若把營丘定位於高青,齊哀公被烹後的兩次遷都,反而向仇敵紀國更加靠近,這完全不合情理。

四、結語

綜合以上古蹟、文物和文獻分析,營丘故址已經被定位,再借助衛星地圖清晰可辨的姬王冢高地和淄水遺蹟,更加印證營丘故址就是姬王冢高地。漢代的“昌樂營丘說”、唐代的“營丘臨淄說”,給後世的考證帶來混亂,而近些年的高青陳莊大墓,又把歷史的真相引入歧途。

營丘的千年謎題歷經滄桑,通過鋤犁磨礪後殘損的銘刻陶片,和淤積千年的原淄水故道才使營丘重現。拙作拋磚引玉,期望能終結千年之爭。真正的“營丘”得以確定,燦爛的齊文化將繼續閃耀歷史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